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2月27日,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千里海疆绿色屏障建设工程,并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全省的沿海防护林建设任务,把海防林建设确定为今年国土绿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4.
5.
6.
太湖蓝藻发生之后,湖州市在积极实施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同时,从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出发,努力探索实践太湖水环境林业生态修复技术,提出通过营造“五道林业生态屏障”,完善太湖流域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加强太湖上游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从源头抓起,从治本抓起,着力提升太湖入湖水质,加快太湖水环境生态修复。目前,该项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7.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正式列入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社会重视,林业工作者身上肩负着神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东阳市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防护林,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起一道绿色的屏障。 相似文献
8.
9.
10.
11.
介绍了中阳县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概况与成效。在三北工程实施中采取了大规模作战、高标准实施、严要求管理措施。工程管理中采用押金制、奖惩制等5项制度,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快速度实施。在三北工程中,将兴林与富民相结合,实施核桃富民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林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13.
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本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若干个具有共同利益的组织或个人组成了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成员既有有共同的利益,又具有不同于共同利益的个人利益。分析了集团各成员的成本函数和收益函数,提出了采取多项措施,积极促进普通公众和受益地方政府对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入以及提高经营者和有关地方政府进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预期净收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广东省委关于"率先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的指示精神。提出了科学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和谐林业的新思路,并阐述了其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广东省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乡,努力推动森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新贡献。坚持依法治林,强化森林保护,坚持改革创新,开展示范带动,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发展林业。 相似文献
15.
工矿区土地复垦、生态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1986~2001年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和实践,提出:以土地破坏为核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工矿区人类的生存空间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巨大威胁;我国应当采取超前、主动、协调、高效的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工程,保证工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类文明从蒙昧的原始文明发展到了探索自然的农业文明,然后经历了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伴随着的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虽然到如今人类的物质文明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高度,但是自然环境也被破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迫切的需要一种能够与自然和谐共进的文明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要求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城乡绿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就生态文明建设中城乡绿化的主要作用及效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程晓君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21,(1)
生态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是长三角区域生态大后方,探索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中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利于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破除制度性、结构性障碍,也是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比较研究看,安徽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既具有比较优势,又面临两难博弈;从区域一体化理论看,安徽在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监管方面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存在博弈;从发展阶段理论看,安徽具有后发优势;从经济地理双核理论看,安徽具备建立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的现实条件;从实证研究看,安徽可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制度创新。因此,在长三角生态一体化进程中,安徽应发挥比较优势,化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首先要推进统一标准建设,在一体化中体现差异化和阶段化;其次探索建立大别山自然生态保护示范区;再次以完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制度体系为重点,推动生态一体化制度创新;最后以科技和人才为依托,打造生态一体化的安徽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19.
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创新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经济问题》2022,42(1)
通过分析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现状,阐释了退耕还林可持续性问题与破解思路,归纳了退耕还林工程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农户生计变化与福祉保障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实现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路径。未来的研究需要紧密结合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区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与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创新需要,关注退耕农户福祉改善的迫切需求,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退耕农户福祉变化的内在联系,明确生态系统服务与农户福祉交互耦合的退耕还林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补偿标准形成机制与对象的空间选择机制,推动退耕还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有效地转变为现实而长期改善人类福祉的能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围绕六大工程探讨黑龙江省生态建设的思路,提出分区施策、分类经营,强化森林资源管护,突出科学经营现有森林资源,加快林权制度改革等项生态建设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