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观念、法制、体制、技术、管理等层面上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2.
徐冉  路晶 《价值工程》2005,24(12):1-3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那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呢?发展循环经济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形势。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此文简要地阐述了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论述了应立足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优化利用和废弃物循环使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模式。实施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为此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作为重要战略纳入发展规划。充分说明国家对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废物再利用的重视程度已提到全国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是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广东省面对既是全国的经济强省,也是资源消耗大省的现实,不断深化转变经济方式的认识及对资源环境严峻形势的反思,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的理念,全面部署和推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笔者对该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和做法作了初步调研,以资借鉴。一、广东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时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是基于省情现状的战略选择在近年国际…  相似文献   

6.
一、“道”与“顺道”的治国理念 (一)“道”与“顺道”的涵义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其中“顺道”就是古代管理思想的闪光点。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规律。“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亦即现代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社会理想,必须高度关注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它要求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建立起融洽、协调的关系;要求社会成员在收入分配、就业机会、劳动条件等经济利益关系方面也要有根本的协调关系.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改善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新世纪新阶段,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多方面地促进社会成员的不同层次的社会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建议》特别要求,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认为,要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强质量管理,降低质量损失,提高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9.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关系着我国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近20年来,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为10.3%,在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二,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几乎是发达国家的四倍.这足以说明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数量和速度,轻质量和效益,节约意识差,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的不够牢固,在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方面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办事,资源管理粗放,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制度不完善,社会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二者的异同。认为中国应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战略,用发展循环经济来统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以便在理论上使节约资源具有外部性特征,把推进企业和社会全体成员节约利用资源的政府行为建立在环境保护目标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经济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单位调整了住房,几乎家家都在搞装修。许多人家卫生间的坐便器都选择了节水型的,它有两个按钮,大小便分开冲,冲小便只需3升水,而不再像过去那种坐便器,不分大小便每冲一次都要消耗6升水。这似乎是一件小事,但折射出人们的节约意识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项带有全局性、根本性、长期性、紧迫性的战略任务。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实现的,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增长迅猛,浪费大、污染重,单位GDP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建国50多年来,我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多倍。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相似文献   

13.
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要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共同推动.做到政府调控,企业运作、公众参与;对通海县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存在问题,然后对其进行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存在问题,然后对其进行战略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建设节约型机关,在推动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是党政机关各部门包括办公厅(室)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广大秘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刊发鲁仲生同志的这篇文章,旨在引起广大秘书工作者对节约能源资源问题的重视.本刊今后还将继续关注这一问题,除类似稿件外,我们特别欢迎介绍各地各部门节约办公新鲜经验、具体做法和绝招窍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建立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不足、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紧迫性、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而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企业研究报告》2006,(1):21-2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建立存“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基础上,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足对以“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大量废弃”为特征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式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国务院发出《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当前,全国各地、各部门正在积极响应中央的部署,形成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热潮。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迫切需要。近两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资源悖论”现象和矛盾:一方面,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另一…  相似文献   

20.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节约能源资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我们一定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能源资源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重点,精心部署,狠抓落实,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大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着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积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