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金融市场波动:理论争鸣与方法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市场波动是金融风险的直接来源,在金融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是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现代金融学出现开始,研究者对金融市场波动的理解和看法一直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新金融学和混沌理论不断从新的研究视角向传统的"随机游走"思想提出挑战.对市场波动的不同理解决定了研究方法的不同,线性范式的研究框架在新的理论和技术的冲击下正在逐渐失去主流地位,混沌、分形等非线性的研究方法在对金融市场波动的判断和可预测性分析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有可能主导这一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新古典主义金融学是以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关于资本市场均衡状态下最优投资组合决策与证券价格决定的理论体系。行为金融学是在评论新古典金融学的基础上建立的,力图弥补经典理论在个体行为分析上的不足和缺陷。本文比较了行为金融学与新古典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及投资决策模型,以便对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3.
郭鲁 《集团经济研究》2007,(33):103-104
一、引言 在线性范式下得到的有效市场假说在金融学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一研究范式也存在很多局限.一方面,线性假设导致对现实世界的过分简化,它通过分解的办法将复杂事物简化为多个组成部分,但对个体特征的叠加未必能还原整体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饨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  相似文献   

5.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饨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在的未知需要和未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付变化,  相似文献   

6.
郑春勇 《经济界》2011,(4):88-92
近年来,协同演化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西方学者对协同演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协同演化的涵义、特征和类型等方面,而对协同演化的应用研究则从生物学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经济领域,重点是组织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化、个体与制度的协同演化等。协同演化理论独特的分析范式和广泛的包容...  相似文献   

7.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饨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在的未知需要和未开拓的市场,  相似文献   

8.
行为公司金融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不同的模型。模型之一是"非理性投资者"模型。这一模型假设管理者是理性的,它研究的是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模型之二是"非理性管理者"模型。这一模型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它研究的是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对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文章综述行为公司金融学在理论、实证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并提出一些行为公司金融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金融理论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假设:管理者、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和资本市场是无摩擦的。这两个理想的假设导致很多经典金融无法解释的资本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羊群效应等。从而使得部分金融学者产生了对行为理性和有效市场的质疑,促进了行为金融及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行为金融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出发,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文章从资本市场的误定价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入手粗略介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对公司并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现代金融理论都有两个共同的基础假设:管理者、投资者都是理性的和资本市场是无摩擦的。这两个理想的假设导致很多经典金融无法解释的资本市场异常现象,如:小公司效应、羊群效应等。从而使得部分金融学者产生了对行为理性和有效市场的质疑,促进了行为金融及行为公司金融研究的兴起与发展。行为金融从投资者非理性角度出发,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文章从资本市场的误定价和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入手粗略介绍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对公司并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任科家 《活力》2008,(3):44-45
金融学作为研究金融领域各种现象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自问世以来,已引起世界各国教育界以及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领域各种理论和现实情况发展迅速,如何使金融学理论能很好地与现实情况结合并进一步引入到教学中,是当代金融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要想应对这个挑战,就要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进行创新性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  相似文献   

12.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饨的纷杂现象中,看出  相似文献   

13.
城市问题及城市范式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问题伴随城市的产生而出现,随着城市问题的产生--解决--新问题的出现,用于解决城市问题、指导城市建设的城市科学,也在不断地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科学革命与范式的变迁.本文主要从世界观、城市问题、城市科学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科学范式的变迁过程,在对旧范式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新的城市科学范式--生态城市范式的成就与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全球化格局,在学术范式上,以新范式思维认识和应对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新情况,不仅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学术价值,甚至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微观—宏观范式中,引入包含经济理性、价值文化和制度形态三个维度的域观范式,可以从多维度观察和认识现实,这也是经济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要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体系,增加理论上的指导力和理论对实践的阐释力,应遵循微观—宏观—域观范式思维来进行研究,通过实践提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发展中国经济学,探索进行经济学范式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传统资本市场理论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传统资本市场理论以传统的机械论观点为指导,在研究方法上过度依赖于简单化的线性范式,从而对市场行为的简化和抽象超出了恰当的范围,致使脱离实际,导致理论的失灵。文章最后指出,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充分考虑人类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研究上用非线性范式代替线性范式,突破单一因果关系,把市场看作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和自适应性的非线性系统来研究。以此将资本市场理论拓展到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因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落后面临无法克服的危机。作为主流经济学的挑战者,演化经济学代表了更先进的科学范式和经济学向真实世界的回归思潮,在不少方面已经推动了经济学的进步。但要完全取代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在研究纲领和理论体系完善方面还要付出长久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人性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针对人的思想的"稳定和变化"同时进行管理的新战略.人性管理理念的确立,以思维方式从线性到非线性的转变为前提.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历时性,而非线性思维的特征是共时性,也就是同步转型.在表面上混饨的纷杂现象中,看出事物发展和演化的自然秩序,洞悉到下一步前进的方向,识别出潜在的未知需要和未开拓的市场,进而预见到变化并自如地应付变化,这就是现代企业人性管理的任务.人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关于金融和贸易理论的研究长期以来大都处于独立分割的状态。金融学家大多只研究金融理论和实践,只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的贡献。贸易理论家也大多侧重于研究国际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真正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深入探讨其间的关系,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则很少,本文从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入手,深入剖析了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郝惊涛 《企业导报》2011,(12):36-37
本文分别从传统金融学框架、行为金融学框架以及演化博弈论框架来回顾国内外学者对证券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并论述这三种分析框架的异同,特别是传统金融学分析的不足和缺陷,以及行为金融学的现实意义,最后论述了利用演化博弈论来研究证券投资者行为的优势和前景。  相似文献   

20.
现代金融学显得不再传统,金融学与现代科技柏结合,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许多金融问题显得不再复杂,这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不再单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金融学不断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