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特别是古诗的翻译,已成译界内的重大课题。文章拟就《枫桥夜泊》两种译文的比较,说明在诗译中必须坚持结构重建、意念重构和美学观照,才能做到翻译作品的结构相似、内容相近,成为原作的完美"映象"。  相似文献   

2.
在浩如繁星的中国典籍中,《楚辞》一定是最闪耀中的一颗.然而其独特的文化现象与内涵却使其典籍翻译造成诸多障碍.为最大程度的避免在译本中的文化亏损与缺失现象,笔者认为异化与规划翻译策略指导下的典籍英译,既可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又能够避免文化的缺失.努力再现《楚辞》原文的中国文化色彩以及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3.
《楚辞》在汉代影响深远。汉赋脱胎于《楚辞》一体,汉代诗歌亦深受《楚辞》影响。骚体诗创作十分普遍,而对《楚辞》其他方面也有接受。本文试从汉代诗歌出发,从骚体诗的仿作、《楚辞》诗句的化用、《楚辞》意象的学习,以及浪漫主义风格与"骚怨"精神的继承等方面,浅论汉代的《楚辞》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语言学家和翻译家.《浮生六记》是林语堂最优秀的译作之一.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背景下,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指出翻译主体的研究应该逐渐深入,有必要关注影响译作形成的语言之外的所有因素.具体可归纳为外部环境因素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探讨译者的人生态度、性格气质、美学趣味、写作风格等主观因素与译者文本选择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 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 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 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 特别以他英译的《归去来兮辞》为例, 从美学视角看待本部译作,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极富艺术性的文学体裁,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难翻译的一种文本类型。但诗无达诂,译无定本。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均可视为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工作,为人们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翻译研究本身带来了新的视角与研究范式。本文以中国诗歌史上争议最大的诗作之一《锦瑟》为例,基于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检索结果,对2000年至今国内学者在《锦瑟》英译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比较,以期引起学者们对《锦瑟》英译研究的辩证思考,并为今后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千家诗》是蒙学经典之作,自1932年蔡廷干将《千家诗》西译以来,共出现了六个英语版本。蔡廷干、许渊冲、比尔·波特出于不同目的所做的翻译,展示了中国传统典籍外译的进程,体现出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8.
翻译要实现语言对等,这就涉及到翻译中的归化及异化问题。从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的翻译看,要译出其深远的意境,关键在于再现原的意境,而不在于用什么手法,即使改变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原中的“绝”、“灭”、“孤”、“独”在译中并未译出,但却使用了压韵的方式,以另一种形式成功地表达了原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从情态、美学、文化等方面对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的英译版本比读、赏析,是对欣赏典籍英译的新颖切入点,读者可以体会到诗词翻译中译入语中情感忠实的重要性、美感传递的重要性、文化语境的重要性。中国需要不同风格的翻译家,他们都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对表情类文本《莺莺传》的翻译,在语言维将原作融"史""诗""论"多种笔法于一体的传奇体改编为现代短篇小说形式,并以"句"为本位进行翻译,保留了原作清晰晓畅的语言风格;在文化维,通过省译、增译、音译、直译及加注等翻译方法力求文化信息的形象传达,以传播中华文化,同时通过改译和增译等方法,塑造了与原作不同的莺莺形象,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女性的认知期待。  相似文献   

11.
许多学者热衷于用衔接与连贯理论研究小说、散文、戏剧、新闻等文体形式,而将其系统地应用于诗歌文体或其翻译研究中的较少。诗歌作为特殊的文学文体有特殊的衔接与连贯特征。论文试以余光中的《雪夜林畔小驻》中译本为例,从形式衔接与意义衔接两个方面来分析译诗中连贯的重构。  相似文献   

12.
林乐知译论诠释体现在译名、合译和改写三个方面。《新名词之辨惑》针对设定新译名的翻译策略,是傅兰雅译名策略的沿革;合译模式下,《中东战纪本末》中所揭示的翻译选材及目的,是林乐知在深刻剖析晚清现状基础上提出的翻译选择;改写策略下,《文学兴国策》结合晚清之实际,通过翻译呼吁教育兴国。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大量的典故是翻译的难题。从莫里斯的现代符号学角度探讨典故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霍克斯英译《红楼梦》中典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白居易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三个译本,从原诗内容的理解到译诗的准确传达、译诗的意境、美感等方面做了简要的比较和评述;在赏析翻译家们精彩译作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译诗中的一些瑕疵。  相似文献   

15.
《相思》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一首古诗,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喜爱,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汉诗英译,文章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对《相思》这首古诗进行解读,针对不同翻译版本的《相思》进行功能、物性分析,研究其英文翻译中的得失.  相似文献   

16.
论翻译学建设的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莫娜.贝克尔的《翻译百科全书》中对有关霍姆斯和图里关于翻译学科建设的构架图进行介绍与分析,证明国外译界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不容质疑。从描写译学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从而强调翻译学建设国际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格律派翻译英语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以顿代步”,黄果炘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三兼顾”译诗法。笔者非常欣赏该派的译诗理论和实践,但对译诗诗行的分顿和字数发表了几点异见,并提出了“三一致”译诗要求,以丰富现代格律派译诗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英译在二十世纪美国的经典化不仅是由于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的原因,译文本身鲜明的节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所呈现的美学价值也是其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因此翻译文学的研究应把译入语国家的文化语境和译文的美学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学术论文中的英译汉译例来分析变译方法体系中的译评和译写,探讨总结国内翻译教材还未涉及到的这两种翻译变体的特点和方法,以期在今后的翻译教材编写中纳入这两种翻译变体方法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需要“意美”、“音美”和“形美”,体现原作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月夜》两种译本说明,译诗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不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