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中的自然垄断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大安 《经济学家》2007,9(4):46-52
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是产业经济学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人们或是根据产业组织学理论从商品流通企业的市场关系对其进行分析,或是从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关联对其展开考察,或是在"结构、行为、绩效"框架下对其进行研究.其实,产业的组织结构涉及的层面很复杂,它与自然垄断之间有可能存在的关联尚未引起学者们应有的关注.本文认为,依据产业经济学对自然垄断的理解或定义,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与自然垄断之间存在着关联,这种关联可以通过流通产业运行的内部性和外部性予以揭示,对这种关联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中蕴含着自然垄断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无烟工业",当属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综合性现代产业.本文利用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及其SCP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现状、特点及变化趋势,并结合影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因素,最终提出优化我国旅游产业组织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关于银行业产业组织的研究大量涌现,迫切需要进行梳理评价.本文按照产业组织研究框架,从银行市场结构、银行市场行为、银行市场绩效以及相关反思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内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进行了全面综述.此外,本文在总结我国银行业产业组织研究的特点并和国外研究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银行发展的具体情况,给出了转轨经济中银行产业组织研究的一般框架和进一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结构制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规模、结构、效率及协调等方面构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分析框架,指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一个基于结构不断优化的产业演化过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与信息熵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组织结构等的"结构制约"状况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基本结论:在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中,产业结构性障碍矛盾突出。提出积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效率以促进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市场平台的界说:概念界定、结构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台作为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仅仅在最近几年才得到国外学者的重视,而我国对市场平台的研究更是处于空白阶段.本文通过对市场相关概念(市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传统实体流通与电子虚拟流通、商品)的回顾,将市场与平台相结合,首次界定了市场平台的概念,并通过对市场平台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结构、功能的论述来全面诠释市场平台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卫雪  李骏阳 《经济师》2007,(9):242-243
随着国内市场的日益开放,国外流通巨头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我国流通企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流通企业能否在后WTO时代胜出,关键要加强流通产业组织创新,提高产业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文章应用"SCP"范式简要分析了我国流通产业组织现状,指出了目前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组织的发展特点,最后分别在流通组织形式、组织模式、市场营销和企业文化方面,总结出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在新形势下应采取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甄宁 《经贸实践》2016,(11):14-15
本文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三方面,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我国传媒产业分别展开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娜 《经济与管理》2004,18(12):26-29
完善的流通产业组织政策是实现流通产业的合理化、促进流通产业升级的必要保证。本文以SCP框架为基础对流通产业组织政策的建立与健全进行了具体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结构与价格行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按照产业组织理论的市场结构(S)--市场行为(C)--市场绩效(P)分析框架,本文以多个指标计算了中国银行卡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认为中国银行卡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型市场.描述了银行在银行卡市场上的价格行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反映的趋势,发现银行卡价格调整表现出与斯威齐模型相反的特点.并对改进定价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素在产业与空间上的错配造成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并影响了区域协调发展向更深层次推进。本文在空间经济学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利用2004—2014年中国277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层面、四大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城市规模以及考虑空间关联性等角度对经济增长空间分异的理论机制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异来源于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城市规模与产业结构、市场规模与产业选择的三个匹配机制。要素结构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在劳均资本相对占优时才会发生,城市规模则通过相对最优城市规模"门槛效应"影响了与产业关联的正效应,市场规模与产业结构"服务业化"正相关。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大城市提高经济比重的关键,中小城市则应重点构建符合本地优势的工业体系。本文从要素空间匹配的视角为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空间优化和城市产业分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也为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