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详细描述并解构旅游意象对于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安徽黄山为案例地,运用隐喻抽取技术,以受访者提供的照片为出发点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提取构念,聚集共识,绘制黄山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研究发现:黄山旅游意象感知共识地图共包括43个共识构念,其中起始构念19个,连接构念15个,终结构念9个;黄山旅游意象主要由雄奇瑰丽的山岳景观、山水之间的文化气息、苦乐交织的攀登旅程以及提供便利的观光设施构成;对旅游者吸引力最大的区域集中分布在10个标志性游览区(点)周围,其他引发意象感知的景观分布在攀登路线以及缆车线路上。  相似文献   

2.
文章引入刻板印象内容模型,采用实验方法,对目的地国家形象与旅游产品类别的匹配效应进行了研究.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框架下,将目的地国家形象分为感知温暖型和感知能力型,依据消费动机、价值判断和目标的不同将旅游产品划分为实用型和享乐型,分别选取虚拟国家、两个独立国家和一个国家两种印象为实验情境,采取2×2组间设计进行实验研究.研究发现,目的地国家形象与旅游产品类别的匹配效应存在,具体而言,对于感知能力型国家,旅游者对实用型旅游产品的态度高于对享乐型旅游产品的态度;对于感知温暖型国家,消费者更偏好享乐型旅游产品.文章验证了消费产品领域的国家刻板印象在国际旅游情境下同样发挥作用,结果对基于刻板认知和产品类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国际间目的地营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于鹏  张宏梅 《旅游学刊》2016,(12):62-75
文章将旅游研究领域的国家形象界定为国际旅游者对目的地国家的总体认知和情感的心理表征,并将其划分为宏观国家形象和微观国家形象两个构成部分.以韩国作为旅游目的地国家,中国潜在旅游者作为调查对象,探讨潜在旅游者对韩国国家形象的感知,检验国家形象构成维度及其与旅游意向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宏观国家认知形象由国家特征、国家能力、国民特征、环境管理和国家关系5个维度构成,微观国家认知形象由旅游环境、旅游设施和文化氛围3个维度构成.国家情感形象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有显著影响;微观国家认知形象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宏观国家认知形象中的国民特征因子显著影响国家情感形象;国家认知形象通过国家情感形象的中介作用对潜在旅游者的旅游意向产生影响.研究结论为韩国和中国旅游管理部门提升国家形象,应对旅游市场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参与国际旅游竞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旅游小城镇中心区空间意象与空间整合——以阳朔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因地域范围较小以及资金和服务设施的有限性,旅游小城镇呈现出以小城镇中心区为旅游活动集中地和形象重点展示地的特点,中心区成为旅游小城镇不可或缺的表现空间.意象是检验空间品质的有效方法,可以考察中心区空间整体性之问题.依托我国小城镇的历史背景,线形街道和点状公共空间是大多数小城镇中心区空间意象的主导元素.阳朔县城关镇意象性个案调查显示:中心区目前存在空间感知的断裂点,应以建立统一、连续而富有本地节奏特色的小城镇中心区为目标进行空间整合,以进一步促进小城镇与旅游的相互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旸  刘宏博  李想 《旅游学刊》2016,(10):48-58
在全球化和出境旅游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了解国家文化和文化差异对出境旅游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日本和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为案例,定量研究客源国与目的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对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文章数据来源于对日本和中国城市居民的一手数据,包括受访者的过往出境目的地选择和计划前往目的地选择情况。条件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日本居民在过往目的地和计划前往目的地的选择上都显著偏好总体与日本文化差异大的国家。具体而言,他们偏好在“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避免”维度差异较小,而在“集体主义“”性别气质”和“长远考虑”维度差异较大的目的地。相比而言,中国大陆居民在出境目的地选择上受文化距离的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6.
国家旅游目的地性格是影响国家旅游形象和国际游客旅游决策的关键因素,对入境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扎根理论研究法,对东南亚3个国家的中文主播网络视频、在华留学生及其亲属的访谈内容进行分析,以探究东南亚国家人们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强度和差异。研究表明:根据感知强度大小,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依次是能力、真诚、魅力、友善和侠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旅游目的地性格维度感知存在国别差异,其中,越南人和缅甸人的感知总体呈正面,感知维度分别是“友善”“魅力”和“侠义”“斯文”;老挝人感知相对负面,感知维度为“随性”“自我”。据此建议中国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区别不同国家人们的感知特点,进一步强化正面性格感知,调整和优化针对负面性格感知的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7.
8.
9.
为了明确回答旅游扶贫是否存在"扶富不扶贫"现象,文章以恩施州2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以农户感知为视角,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政策执行和效果两大方面探索旅游扶贫政策绩效感知的维度,并评价感知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对旅游扶贫政策绩效感知的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发现:旅游扶贫政策绩效包括3个政策执行感知维度和6个政策效果感知维度;受访农户总体上对宏观政策覆盖的感知高于对微观政策覆盖和政策执行力度的感知,对旅游发展带来的环境、经济、素质提升的正面效应感知高于对环境、经济、社会负面效应的感知,但认可度都不高;与非贫困户相比,贫困户更不认可旅游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素质提升的作用,却更认可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成本,表现出相对剥夺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从充分发展旅游经济、实施制度增权、建立利益分享机制3个方面为恩施州旅游扶贫政策的完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潜在游客对目的地旅游形象的感知是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的开始,而旅游形象的感知又来源于对该旅游地的认识,也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熟悉"该旅游目的地.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提出了以熟悉度作为前因变量,认知形象与情感形象为中介变量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并以重庆市民对上海旅游形象感知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在本文的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型中,对于旅游意向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熟悉度,它通过4条路径对旅游意向产生间接和直接影响,其总影响效果达到了0.591;其次为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它们对旅游意向的总影响效果分别为0.546和0.378.  相似文献   

11.
旅游公共服务研究是我国旅游发展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全国首个城市为单位建设的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为例,从旅游公共服务概念与体系分析着手,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基于供需双方感知评价对旅游公共服务内容、质量、体系构建及发展期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控与安全救助系统完备与否成为旅游公共服务优劣的关键测评点;交通服务仍然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旅游产业与教育系统沟通不畅、旅游志愿者服务系统缺位影响旅游地整体服务水平提升,等等.文章据此提出相应对策.该成果为推进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提供适时反馈信息,以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基于IPA评价的会展旅游特征感知实证研究: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实现会展目的地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促进上海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贡献理论支持,本研究通过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PA)的研究方法,对上海会展旅游的26项感知项进行了评价和讨论,为上海会展业未来工作重点和营销资源配置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新媒体语境下的网络文化与前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具有一致特征,催生并培育着参与式文化这一新型媒介文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往往共同影响着目的地形象构建这一持续积累的动态过程,而关于影视对目的地形象塑造作用的认识却未考虑到新媒体融合传播。因此,文章以近年来影视旅游繁荣发展的重庆为案例地,利用用户生成内容从参与式文化视角探讨影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构建。研究表明,旅游者偏好以建筑、道路、交通表征重庆的认知形象,尤其注重自我融入,以“在场”形式表达自我感知。此外,以“模仿—创作—分享”的行为框架分析集体与个人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进而提出旅游者在多媒介作用下内循环的目的地形象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过去10年中,伴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步,旅游者围绕目的地的内容生产活动空前活跃,推动着旅游目的地意象加速更新.在此过程中,旅游目的地意象究竟发生何种变化?旅游目的地意象为何发生上述变化?这两个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苏州作为目的地案例,通过对10年间(2006—2015)在线旅游博客文本的内容分析,解析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变迁的动态特征,探索推动苏州旅游目的地意象动态变化的动力机制.文章首先通过文献回顾,解析旅游目的地意象具备固化和更新的基本特性;进而基于关键词频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研究发现苏州目的地意象固化主要体现在苏州园林高度符号化凝结,而苏州目的地意象更新则主要反映在平江路和观前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开始逐渐获得游客青睐.结论认为:在苏州案例中,地方政府、市场组织、当地居民和旅游者间的协商互动是导致旅游目的地意象发生固化和更新的主要动力;为了推动旅游目的地意象实现有机更新,避免旅游目的地意象陷于某种僵化,必须采取措施吸引以上4类群体积极协调地投入目的地意象建构活动之中;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制度建设,帮助当地居民和旅游者获得能够与地方政府和市场组织相互对话的地位和协商平台.  相似文献   

15.
品牌标识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品牌要素,也是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但是,目前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及其评价的研究很少.文章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内涵和类型基础上,提出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应遵循市场营销之功能性原则.基于此,文章构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的IDCAM模型,提出一个好的品牌标识应该具备识别性、区分性、一致性、易于被注意和易于被记忆之特征.以该模型为基础,文章从信号传递、符号意义、要素组合、视觉要素四个视角对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的具体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构建了基于IDCAM模型的旅游目的地品牌标识评价标准模型.依据IDCAM模型,我国优秀旅游城市正在独立使用的149个品牌标识大部分具有识别性,但是区分性明显不够,而且符合理想层次评价标准者仅有31个.  相似文献   

16.
旅游形象研究对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政府宣传形象纳入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研究范畴,并选取资源禀赋高度近似的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为案例,实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对比,选择两地游客网络游记与政府宣传网络文本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和IPA模型对两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吸引物形象维度在资源相似型目的地旅游形象中具有“非敏感性”;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与政府宣传旅游形象呈现出“差异—趋同”特征;资源相似型旅游目的地在“认同—错位”和“差异—趋同”效应的叠加作用下,具有各自的优势旅游形象维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科技旅游的发展使得以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研究受到关注.中国科学院奥运村科学园区拥有科普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野外台站、科技名人和科技活动等类型的科技旅游资源.通过对444份有效问卷的分析,获取了我国公众对待科技旅游的整体态度、对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感兴趣程度等数据.对统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后.认为我国现阶段科技旅游的产业地位不高;我国公众对科技旅游资源的感知存在明显的学科偏好;公众对园区型科技旅游资源普遍感兴趣;我国公众对活动型科技旅游资源也存在明显偏好;科学家为代表的科技名人型旅游资源将成为园区类科技旅游资源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徐小波 《旅游学刊》2007,22(11):21-27
旅游城市连绵区集中体现了我国区域旅游最高发展水平,具有深化竞合的迫切要求.旅游城市连绵区遵循网结构博弈模式,文化资源整合须依托强势文化并科学统筹内部、外部、有利、不利四方面因素,即由"纵横聚焦"来实现,据此本文提出旅游城市连绵区文化资源整合模型.宁镇扬旅游文化圈应确立"封建-民国时期数度辉煌的南中国中心"形象定位并以此为中心整合文化资源,进而谋求其在长三角竞争力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UGC(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角度入手,在携程与大众点评上选取了2018—2022年的2873条文字评论,并使用ROSTCM6软件对其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社会语义网络分析与情感分析,以此得出在游客看来山东九如山风景区有哪些优势与需要改善的地方,最后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旅游形象的策略,从而为推动九如山风景区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贾艳 《西部旅游》2022,(18):33-36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旅游感知的核心,旅游感知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条件,当前与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比较匮乏。文章依托文献调研,引进旅游获利中介效应,搭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旅游感知”结构方程,以浙江安吉为例,根据现场调查问卷数据,探析社区归属感对旅游感知的影响机理及方式。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利和旅游感知都有明显正面影响,旅游获利是社区归属感影响旅游感知的中介效应;社区归属感对旅游感知不仅有直接效应还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超过根据中介效应旅游获利对旅游感知的间接效应(0.55×0.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