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盛国滨 《经济师》2005,(6):274-275
中国未来2 0年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必然离不开西部民族地区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青海的综合城镇化水平指数为37.54 % ,位居全国第2 5位,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5 .5 % ,民族成分复杂,严重地制约着青海民族地区的小康建设。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青海民族地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是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结构优化与升级在地域空间上的一种必然反映。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已成为河北省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战略之一。本文试对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小康目标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这是邓小平和江泽民两代领导集体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目标所做出的科学决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 ,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要以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主线 ,以对农村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为基础 ,以对人力资源的优化培育为手段 ,加紧发展城镇二、三产业 ,解决城镇化的产业支撑问题 ,并对一产实行农场化管理和“农场主”经营。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走新型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农村贫困地区经“八七”扶贫攻坚,农村贫困人口从1992年的706万减少到2002年的283万人(其中返贫人口57万),经过11年时间,初步解决温饱人口423万,占贫困人口的59.9%。剩余的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是今后扶贫开发中难啃的“骨头”。在初步解决温饱人口群中还有243万人处于温饱线边缘,温饱很不稳定。除贫困县以外,全省农村仍有7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贫困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处于返贫边缘。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许多问题,下面我们仅就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基础、预期目标、发展机遇、发展思路等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转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认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加快实现城乡二元结构战略性转换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所谓战略性转换,就是要使目前从总体上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社会、农村社会转变为城市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工业社会、城市社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所作的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精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同时报告也指出:"我国现在虽然进入总体小康阶段,但是一个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而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农村地区,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我国社会才是完整意义的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已经指出了前进的方向,这就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一、加快我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意义 1.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推力。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兄弟,二者结伴发展,互促互进。城镇化为加速工业化创造了条件,而工业化又为城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二者不协调发展,都将造成经济不能持续发展。从世界城镇化与工业化共同发展的经验看,在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为了产生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外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我国经济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刺激国内消费升级、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状况、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史贤华 《经济师》2005,(1):30-30,32
我们是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的条件下启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同时也是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条件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社会转型期新矛盾、新问题不断的交织和叠加,构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的严峻挑战和重大制约。只有趋利避害,统筹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面小康是我们党在十六大报告上提出的21世纪的宏伟目标,小城镇建设则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转变,也促使小城镇建设的理念随之改变.小城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实现体制创新,谋求全方位的发展,而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定位则只能限于"公共领域",即"市场失灵"领域.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不仅是从低水平的小康(人均GDP800美元)提到高水平(3000美元),并且内涵更全面,又是从不平衡迈向平衡,包括群体和地方之间的相对平衡。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也是其中之一,要抓住重点,征服难题。  相似文献   

13.
实现充分就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民能否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志,其具体体现是城乡居民家庭财产的普遍增加。只有家庭财产的普遍增加,才能构筑经济更加发展和社会更加和谐进步的基础。而从目前来看,实现就业仍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家庭财产的主要来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和社…  相似文献   

14.
15.
文章在系统阐述循环经济范式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型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指出生态型城要从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经济、生态景观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建设,并为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城镇,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南已进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小城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对陕南推进城镇化进程有重要意义。陕南在小城镇建设中面临着经济实力较弱、经济要素短缺、生态环境压力大、管理体制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等挑战;也有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改善、移民搬迁等机遇。在分析挑战和机遇的基础上,提出推进陕南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并从提升科学制定规划能力,实现科学发展;提升要素聚集能力,实现聚集发展、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发展等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尚鸿雁  刘小东 《生产力研究》2004,24(12):136-138
加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战略对策的研究,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海涛 《生产力研究》2005,(12):131-133
我国小城镇建设走循环经济这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措施之一。在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科学地认识循环经济并进行实践,对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循环经济下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城镇解困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战略"得到了中央决策部门的肯定和高度重视,小城镇对我国乡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非农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此期间,小城镇模式倍受争议,小城镇发展也随城镇化实际政策的调整而不断起伏。现阶段小城镇因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更新及内外因素的制约陷于停滞和衰退,需要结合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尤其是新农村建设战略契机进行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采用BOT方式建设小城镇,有利于减轻地方财政负担,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技术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的协同作用,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了积极推动利用BOT方式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对BOT项目实行优惠政策并形成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