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非经常性损益成为净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影响股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对我国A股市场2006-2009年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类处理,分为盈利公司和亏损公司,并对两者的混合样本、盈利公司样本和亏损公司样本分别进行了关于非经常性损益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方法与过去大多数研究者所采用的只对总体样本进行分析的方法有所不同。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盈利公司还是亏损公司,每股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关系不显著;(2)盈利公司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显著相关,但在亏损公司中此特点不显著;(3)对盈利公司而言,每股收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与股价的相关性比非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对亏损公司而言,每股非经常性损益比经常性损益更具有价值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审计与理财》2010,(4):37-38
沈阳机床:2009年依靠非经常性收益实现盈利 2009年度沈阳机床(12.34,-0.03,-0.24%)依靠债务重组收益3640万元和政府补贴3415万元等非经常性损益实现归属母公司盈利2704万元,折合每股收益为0.05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548万元,折合每股收益为-0.047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收益信息价值相关性的角度考察了我国非经常性损益信息披露的市场效果。结果表明,部分年份的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与剩余收益估值理论预期一致,非经常性损益估值系数显著小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估值系数。  相似文献   

4.
非经常性损益是影响公司盈余水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选取2010年沪市82家ST、*ST和S*ST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分析非经常性损益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非经常性损益在ST、*ST和S*ST上市公司2010年盈余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基本每股收益较之前也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将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提高盈余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证监会要求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制度背景,实证考察了上市公司分类转移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发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的相关监管政策尽管强调了核心利润的重要性,但却引发了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盈余进行分类转移的盈余管理行为,即将一些经常性费用类项目划分为非经常性损失,或将非经常性收益划分为经常性收益。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政策出台后盈利公司具有明显的分类转移盈余管理的动机与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6.
程镇 《审计月刊》2006,(3):46-47
经常性收益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频繁发生的收益,占企业总收益的绝大部分。通过对经常性收益进行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管理者的经营业绩,估计企业的竞争力,预测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非经常性收益与企业的主营业务不相关或相关性不大,不能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中,明确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及其金额。1、判断某项损益是否为非经常性损益,应主要分析产生…  相似文献   

7.
2008年6月3日,~*ST宝龙(股票代码:600988)发布了《关于2007年利润主要来源情况说明》,称公司2007年来源于关联方捐赠利得和债务重组收益共计92100156元。该公司2007年报显示,2007年度每股收益为0.9元,净利润90213434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Probit模型的基础上,选取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非标准审计意见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对每个样本公司进行配对,利用样本公司和配对样本公司的财务比率进行模型构建和实证研究,得出每股净资产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每股收益指标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且模型识别准确率为82.8%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江钻股份2007年每股收益0.3元,稀释每股收益0.3元,每股收益(扣除)0.31元,每股净资产2.96元,净资产收益率10.1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3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96356558.75元,营业收入1144559862.19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2782210.38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912117178.84元。和2006年相比,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但净利润同比下降51.13%。公司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相似文献   

10.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以来,关于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与披露问题引起了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由于许多规范和制度尚未建立,加之已有的相关规范也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缺乏统一的披露标准,对非经常性损益尚未做出适当分类,对相关信息披露所涉及的问题还缺乏必要规范等等。本文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分类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帮助信息使用者理解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运用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1.
清逸 《上市公司》2003,(8):12-17
从1999年年报开始,中国证监会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定期报告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指标,至今已经披露了七次。2001年4月25日,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一非经常性损益》(以下简称《1号问答》),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作了较为清晰的界定,“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这一财务指标也在逐步规范,本次年报是第四次执行《1号问答》。但从2002年年报来看,无论是其披露还是涉及项目的认定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出现了一种公司根据自己需要增加减少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许仕芳  徐军 《会计之友》2008,(32):80-81
本文通过新每股收益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提出除计算以净利润为基础的每股收益外,还应计算列报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的每股收益,并强制规定列示,以及每股收益中的分母权数应明确规定使用天数来加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ST类公司的摘帽一直被大家所关注,通过非经常性损益方式调节净利润达到"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为正"的目的从而实现获得ST类公司摘帽已经并不新鲜。2012年7月颁布的新股票上市规则取消了非经常性损益对摘帽条件的限制,这是否会对摘帽ST类公司业绩产生影响,本文将重点讨论。  相似文献   

14.
会计盈余信息是影响股价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企业的会计盈余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经常性收益和非经常性收益。其中,前者是企业的核心收益,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投资者可以据此预测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和判断未来发展能力;而后者具有一次性和偶发性特点,其带来的收益是暂时的,投资者无法通过其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我国证券监管机构自1999年以来对相关监管政策(包括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界定和披露规范,配股资格的认定以及对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及退市处理规定等)进行了多次修改。本文将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相关监管政策出台后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为保证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使投资者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盈利情况有更加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证监会长期以来对非经常性损益十分关注,曾于1999年发布了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规定,并在2001年、2004年以及  相似文献   

16.
一、披露现状 1.披露口径不一致,随意披露非经常性损益的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口径不一致,有的企业竟然将租金收入在非经常性损益中披露。对于“短期投资收益”,有的上市公司披露为“股票投资收益”和“债券投资收益”,有的直接披露为“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7.
一、我国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操级利润的危害 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中国证监会于1999年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和格式>,首次要求上市公司在"主要财务数据与指标"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并且同时披露所扣除的项目与涉及的金额.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描述了ST琼花在2009年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预计负债转回)确认巨额收益来实现当年的扭亏为盈,成功规避了退市的危机。2011年又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债务重组利得和经营性财政资金),为避免再一次陷入退市风险警示的危机中打下了基础。这是关于ST琼花通过操作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使其在连续五年营业利润为负的情况下还一直活跃在市场中的案例分析,并探讨了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牛股三定律     
<正> 庄股定律不论股票质地如何,只要有庄家介入,该股必然成为牛股。纵观今日股市,似乎已经形成一种共识:一只股票,只要被庄家盯上,乌鸦就能变成金凤凰,鸡毛也能飞上天。最典型的如亿安科技。该股自1998年9月的5.5元开始启动,到1999年10月底股价达25元,一年多的时间便上涨5倍。1999年8月18日第一大股东易主并更名为"亿安科技"后,1999年度虽说扭亏为盈,但每股收益也不过0.255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为0.106元,1999年度尽管公司实现净利润1880.79万元,但可供股东分配利润为-5865.23万元。它虽说挤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