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海霞 《北方经济》2007,(4):122-123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经济建设发生了可喜变化,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人们极少在生态平衡问题上考虑,造成了资源紧张、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这些情况的产生,不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且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环境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如此下去,人类将自食其果,社会经济不能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各企业对自身所拥有的、使用的自然资源,能够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于是绿色会计就有了它的背景。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局面。人们普遍重视经济增长,却往往忽视了经济增长背后被破坏的环境成本。对企业的环境成本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国荣 《发展》2009,(9):37-38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人居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项政策措施,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4.
马军 《发展》2008,(6):52-52
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循环经济观是基本前提 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就要改变观念,树立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理念。新的发展观要求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不仅要重视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增加经济增长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会发展的投入,增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的系统观要求我们要正确看待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只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其他物种和资源在这个系统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能随意破坏和无节制地利用资源,否则必然威胁到我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新的价值观要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  相似文献   

5.
张文君 《发展》2008,(1):128-130
青海省因其独特的自然地域单元,地理位置、地势结构、气候特征及自然资源,使其在人类生存环境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青海省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指出革新环境制度、明晰环境产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支持非盈利组织发展等,是实现青海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谷佳  王涛 《黑河学刊》2002,(3):24-25
早在1972年,当西方社会还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时,著名的“罗马俱乐部”就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向世人提出警示: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也不是无止境的,人类的发展终将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事实被不幸言中,人类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竭泽而渔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已经遭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世界上的环境危机事件不断发生。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里,生态环境的失衡状况则显得更为严重。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1.森林资源毁坏严重。据九十年…  相似文献   

7.
王佐 《科学决策》2006,(5):64-64
最近,沙尘暴再次肆虐大半个中国,昭显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的严峻考验。4月22日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地球日“恢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方式及科技创新应用”座谈会的专家认为,人类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运用科技自主创新、走建设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新型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石化:一条有发展的路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进步是无限的,人类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优化资源、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身为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工商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王基铭如是说。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升华,特别是对我国自工业化以来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反思的结果。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是我国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新的行动纲领。审视长期以来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所走过的道路,由于受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双重影响,基本上走得是一条粗放型的、片面追求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周葆生一本世纪70年代,为了系统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围绕着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可能出现的“增长的极限”,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大争论,并导致了“可持续发展”这种新的经济发展观的产生。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  相似文献   

11.
可持续发展是世人关注的议题。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打破了整个环境和资源的平衡性.人口和环境、生态和资源、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凸显。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的物质辉煌时,也痛苦地发现.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不仅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还危及到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危及到人类后代的生存。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非再生资源和能源耗竭。等等。据有关研究机构计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即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2.
一、《增长的极限》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恶化敲响了警钟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成就,显示了科学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人类欣赏着自身变革自然的手段:从石器到火的利用,从铁器到古代动力,从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了25年,突破了西方学者关于东亚经济增长不超过22年的增长极限的判断,被称为“中国奇迹”。200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9.2%。当世界各国都以惊异的目光审视中国时,倒是我们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相似文献   

14.
刘春霞 《魅力中国》2014,(10):22-22
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近代,我们都在寻找另一个家园,但都无功而返。说明地球只有一个,家园也只有一个。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引起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或灾害,甚至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有害的影响。环境问题多种多样,有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  相似文献   

15.
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人类的物质需求将逐步逼近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自然环境有可能发生不可逆转退化。人有三个家:家庭、国家和地缘;如失去家庭,生活就将无依无靠;如失去国家,生活就将四处漂泊;如失去地球,生活就将不复存在;所以,我爱我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但有些时候,提高小家庭生活水平的需要,会与大家庭地球环境的需要发生冲突,特别是过去三百年间冲突在加剧。显然,世界现代化,既需要我们用知识促进发展,也需要我们用智慧协调关系。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环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事实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并在不断演化,只是我们经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它。到今天,人类已经拥有毁灭地球的强大能力,而地球却越来越不堪人类的重负。我们不能漠然对待,也不能心存侥幸,而应该科学地和人道地对待地球,理性在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关于循环经济产生及背景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人类发展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的发展演变,阐明人类寻找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从而揭示循环经济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对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弊端的分析,阐明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17.
20年打造生态山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一再证明,生态环境不容破坏。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一时受益,常常需要几代人来偿还。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所需的一切,惟一的交换条件是人类必须珍惜这一权利,无度、贪婪地开发,大自然将毫不留情地报复;合理、高效地使用,大自然则会给以更丰厚的回报。突如其来的非典,让我们所有的人,重新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而除了眼下热热闹闹的清洁大行动,更重要的,是思索未来,思索我们该如何建设和善待未来的生存环境。这个时候,生态这个词儿,的确比任何时候都能打动每个人的心。山东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经济社会发展已开始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包括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脱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主导地位,人口基数大且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走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不仅自然资源难以满足,生态环境也将无法承载。应对全球化经济的大潮和“绿色壁垒”的挑战,为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近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决策——我省成为全国第6个明确提出打造生态省的省份,这将对山东经济、环境等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意义,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大工程。  相似文献   

18.
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空气、水等自然生态系统,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作为一种自然生态公共产品,自然具备公共产品所具有的种种特性。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得我国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以损害其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代价,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区际间利益冲突,使生杰环境保护问  相似文献   

19.
《宁波经济》2005,(5):22-24
温家宝总理曾多次提出要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过去提的“勤俭建国”相比,从内涵上来讲更广泛,它不仅仅强调节约,而且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的战略。它要求发展的层次更高,就是要求我们用有限的或者小量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地实现循环利用,来保证社会的需要。培养人们有资源节约的观念,和节约资源的内涵。从而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资源和人口增长、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资源高度利用、生态环境变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农业生态环境是由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的、开放式的系统。理想的农业生态环境使这种自然、社会、经济系统与系统外部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传递合理,系统稳定,抗干扰能力强,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存在的各类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绝大部分因人类在利用资源时忽视其自然发展规律,不断的冲击和改造着自然环境,引发环境问题,使经济、社会和未来的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特殊的矛盾和困难。一、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