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法与市民社会从开始就注定了两者间辩证互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根本上讲民法就是市民社会下的私法自治.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切入点,来分析民法与市民社会特别是市民社会下的私法自治间的内在关联,以期分析我国民法发展与市民社会环境培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私法自治是近代民法的基石,其与私权神圣、身份平等共同构成了传统民法的三大基本理念,其对当代民法的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伴随着法律的社会化,有必要对私法自治进行限制,使私法自治原则日趋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推进民间现代化必须正视市民社会在中国的历史建构问题,只有理顺中国市民社会演进历史,才能准确定位中国现代化民法发展的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4.
曲明 《辽宁经济》2010,(5):43-43
1.市民社会的内涵。“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Society”。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认为市民社会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即自由和平等的公民在一个合法界定的法律体系之下结成的伦理——政治共同体。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第一次概括了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雏形,认为市民社会是由私人生活领域及其外部保障构成的整体。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内核,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他认为市民社会是“私人利益的体系”或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它包括了处在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因此,市民社会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概念,其经历了同政治社会一体的古代一元论、同国家分野的二元论以及同经济、国家三分几个不同时期:市民社会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构成、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奉行自律与自治的理念,市民社会的多元权利构成有效地制约了国家权力,市民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是法治秩序形成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把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法治社会的推进统一起来,才能在根本上达致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6.
市民社会虽然源自西方,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民主政治的推进,其建构已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议题。要更好地构建我国市民社会,首先要理解我国市民社会的内涵及建构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7.
二元治理结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合理有效规制社会行为的治理模式。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使国家的权力过于强大而挤压了市民社会空间.导致私法自治与民间法在调整社会秩序中的功能有效发挥受到限制和制约。因此培育私法自治理念与发挥群域规范在社会秩序调节过程中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于公私法划分的合理性及其必要性,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公私法的划分理念多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受到尊崇,英美法系国家虽然在理论上并不认同这一划分方法之科学性,然而其法院的设置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对公私法划分理念的遵循。本文作者基本认同公私法划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并且基于我国建设法治社会的背景对这一划分进行了新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人权保障是公权对私法自治进行控制的终极目的和评价控制效果的根本标准。我国的公权对私法自治控制存在着认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建构以人权保障为核心涉及理念、立法、执法层面的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社会与市民社会虽然都有Civil Society这一翻译,但两者具有不同发展历史、主体构成、价值内涵与涉及领域。其中公民社会突出指向社会中以政治权利为中心的政治生活领域,而市民社会则是突出指向社会中以经济权利为中心的非政治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概念由来已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提到市民社会一词并在市民社会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其唯物主义历史观,但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的理论长期不被重视。文章简单梳理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发展,对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市民社会概念进行分析,深入理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的唯物史观与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李世刚 《特区经济》2010,(4):245-246
在改革过程中,法国民事立法工作者充分注意到,欧盟层面的私法协调工作以及周边国家的立法推进,但在处理本国法和它们的关系时,更注重自有体系和传统的完善与改进。  相似文献   

13.
周航青 《黑河学刊》2009,(6):139-140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态危机的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凸显出重要性。而市民社会在提高民众生态环境意识、参与生态环境监督、维护公民环境权利及推动国际环保运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何冰 《魅力中国》2010,(6):85-85
人们经常会使用到市民社会或者公民社会,但是却对两者的概念常常予以混淆。“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不断丰富演化。市民社会到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经历了几个历史时期,在每个时期都具有不同的含义。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市民社会概念的转变,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16.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形态的一种超越,生态文明的本质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市民社会与生态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民社会理念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生态文明这样的高级文明形态提供了思路。建设生态文明新社会需要社会结构的调整,即从构建市民社会入手,构造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界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描述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市民社会;一是分析性的"市民社会"概念:作为"物质交换关系总和"的市民社会,具体来说包括四方面的要素,即生产、所有、分工、交换。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背景之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启动了社会自治模式,在革命时期被掏空的市民社会有了重新生长、发展的契机.然而,与西方由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发展路径不同,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首先面对的,便是有能力对其产生重大影响力的国家.于是,聚焦到市民社会的关键主体,即市民社会组织,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组织所应具备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在中国便产生了程度不一的变化这种变化直接表现主要为对政府的依附,和依附下的发展,即政府具有实用理性的政治意图,使其表面上增加数量,并拓展活动范围,而实际上,不得不形成对资源的习惯性依赖,进而损害其自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民法作为与人类经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个法律部门,它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在法律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以及促进人的观念革新。  相似文献   

20.
常瑜 《理论观察》2007,1(2):50-51
市民社会就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追求多元化和民主的社会。这种社会为法治的成长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环境。市民社会孕育自由、平等的法治理念,促进法律形式化,市民社会权利和制约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