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4 毫秒
1.
由于网络犯罪的跨国性,导致网络犯罪的刑事管辖权存在争议,成为困惑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网络犯罪的概念、特征,指出传统刑事管辖理论适用于网络犯罪国际管辖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解决网络犯罪国际刑事管辖权冲突问题的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2.
张丽丽 《大众商务》2010,(10):245-245
中国内地与澳门是我国主权范围内两个地位平等的不同法域,由于网络犯罪模糊的犯罪空间和特殊的犯罪手段,使得两地在跨区域网络犯罪管辖上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内地与澳门是我国主权范围内两个地位平等的不同法域,由于网络犯罪模糊的犯罪空间和特殊的犯罪手段,使得两地在跨区域网络犯罪管辖上产生冲突.  相似文献   

4.
网络犯罪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犯罪。与传统犯罪相比,网络犯罪具有波及范围广、侵害客体多、社会危害大、主体年龄轻、智能程度高、侦破取证难等特点。防治网络犯罪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综合运用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教育手段,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遏制网络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浅析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是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为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提供了巨大便利,同时由于沉迷网络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也屡见不鲜。青少年网络犯罪呈现出犯罪年龄低龄化,诈骗、抢劫、性侵犯案件增加等特点。应该通过完善青少年保护立法、加强网吧管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作用、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6.
论网络金融犯罪的防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在改变传统的金融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金融犯罪,针对网络金融犯罪主体智能化、方法虚拟化、隐蔽性强、社会危害严重化等特点,在制定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强对网络金融犯罪的侦查力量和有效起诉,完善技术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的网络金融监管制度,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打击网络金融犯罪,以确保我国金融业在网络时代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理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实现对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有效预防,促其健康成长和成才。  相似文献   

8.
当前就如何预防和惩治愈来愈严重未成年人网络犯罪问题,法学界很少从经济学的数理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以博弈论理论为研究基础,依据不同的假设前提,建立单阶段和多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出司法机关惩治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博弈均衡的影响因素,提出惩治和控制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新刑法尽管规定了法人犯罪,但仍然还有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本文运用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结合我国有关法人(单位)犯罪刑事立法的特点,在法人制度本质的探讨基础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分析了法人犯罪否定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犯罪尤其网络犯罪与传统犯罪的巨大差异,对于现行刑法典、刑事诉讼法典及刑事司法规范形成巨大冲击,同时也造成传统刑法理论与现实犯罪态势的冲突,导致立法和理论略显滞后而与时代不合拍。对于国内立法和刑法理论创新并对计算机犯罪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对于惩罚和防范日益猖獗的计算机犯罪,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中国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发案数量逐年上升,犯罪后果极其严重.因而,研究、分析中国大学生网络犯罪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对于预防大学生网络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治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在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中越来越大,是我国目前必须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采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是从根本上抑制、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使青少年免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毒害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以网络为手段的网络犯罪四处泛滥,其手段不断更新,危害日益严重。与此同时,由于犯罪主体智能化,犯罪手段隐蔽,特别是证据难以采集等因素,使得此类犯罪破案率低,立案率更低。为此,各国纷纷加强立法对策,并通过国际公约针对网络犯罪规定了新的证据规则以应对。我国并没有针对网络犯罪的专门证据立法,使得理论与实务界对电子证据无法统一认定,有必要借鉴外国及国际公约建立起我国的电子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14.
人口的自由流动对原有的人口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冲击,相应地,流动人口犯罪也对原有的犯罪控制措施提出新的课题.应从减少"盲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流动人员社会安全阀制度和犯罪综合防控模式等方面着手,解决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5.
网络犯罪时代的到来给现有的刑事诉讼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立足于证据法的角度,网络犯罪的技术门槛制约着电子证据的收集和固定,私主体参与协助取证面临着合法性的争议,网络犯罪的数额证明和主体证明与我国当前的证明机制也存在不适配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文章提出可以从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构建私主体协助取证机制、优化网络犯罪数额认定方法、发挥补强证据作用等方面进行改进,使传统证据法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普及,一些利用网络等媒介的犯罪行为也应运而生。网络犯罪是一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媒介的新形式的犯罪行为,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成本相对低廉、隐蔽性强、危害大、难以消除以及难以查清行为人等特点,与传统的犯罪行为相比有显著区别。近年来,网络犯罪的问题日益突显,屡见不鲜,因而网络犯罪问题及其防范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持有型犯罪是英美法先规定的一种犯罪方式,我国刑法近期才规定了持有型犯罪。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些问题。本通过对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分析,力图说明持有型犯罪的特征及主观罪过。  相似文献   

18.
王若眉 《大众商务》2010,(2):233-233
本文亦同意许霆成立盗窃罪的判决,但不敢苟同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许霆定罪的判断标准。犯罪构成是犯罪成立的唯一标准,而在该判决中却采用了另外一个标准一犯罪三个特征。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初步探索了解决该问题的理论出路。  相似文献   

19.
在校学生犯罪率的不段上升,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预防、减少在校学生犯罪,学校责无旁贷。本通过对在校生犯罪情况的分析.探讨了构建三大“育人网络”作为防范对策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前苏联的犯罪要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苏联刑法界关于犯罪构成问题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第一,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总和。这些主客观要件是指犯罪客体、犯罪客观要件、犯罪主体、犯罪主观要件。它们互相联系,构成了犯罪构成的整体。第二,犯罪构成是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如果在某人的行为中具备犯罪构成,那便有根据对他适用刑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要的一系列事实特征的总和,这种总和是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的唯一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