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理念的成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已近二十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趋势。发达国家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企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其长期发展战略,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循环经济对发达国家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等方面也已产生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的环境学家曲格平指出:“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是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理清思路.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自“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工作要求以来,煤炭行业作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行业之一,逐步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发展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充分认识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煤炭循环经济实践。努力促进煤炭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就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现代循环经济理论,是1990年由两位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R.K.Turner在其合著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一开始并未被世界各国的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但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尖锐,其内涵进一步完善发展,逐渐为社会所重视。这一循环经济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活动是地球生态进化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不和谐只是插曲,社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与关爱人类自然家园是可以同时作到的,承认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根源是人类对自然掠夺的结果。坚信人类的智慧和能力,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与生活模式,使资…  相似文献   

6.
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循环经济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已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并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为响应我国政府发展循环经济、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治理“白色污染”号召,  相似文献   

7.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主办,《煤炭经济研究》编辑部承办的“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于3月25~26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煤炭商会、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山西省社科院以及平顸山煤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抚顺矿业集团、华亭煤业集团、重庆煤炭集团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80余人参加了研讨。研讨会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宁宇、党委副书记李华和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理事长苏立功分别主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一副会长濮洪九出席研讨会并做重要讲话。会议期间,苏立功理事长宣读了“循环经济与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征文获奖名单并对征文活动做了总结。 在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代表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十一五”期间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循环经济与公众参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走循环经济之路,确保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平顶山煤业集团、兖矿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淮南矿业集团、西山煤电集团公司、抚顺矿业集团等单位的代表在研讨会上介绍了各自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现将研讨会上部分领导和专家的发言整理如下,以飨读者,由于版面所限,已在本刊发表过的观点,此次不再刊登。  相似文献   

8.
中日循环经济:比较、借鉴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必须尽快解决的紧迫课题.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后的正确选择,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要发展循环经济.应该在立足于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借鉴日本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方面的经验;同时中日两国还应该推进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合作,以缓解环境、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9.
国土资源管理要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是人们在总结过去发展道路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这一新的经济发展的挑战,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必须用新的理念来支撑,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成本、效益为中心,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千方百计做好循环经济大文章,合力打造国内大型燃料乙醇生产基地,为东北地区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能源动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就是要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短缺、环境保护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将循环经济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下一步的工作任务中。纺织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最根本的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摒弃传统的资源高度依赖型发展模式,重视和发展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循环经济”一词以来,循环经济逐渐成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实施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如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煤炭生产,建立循环经济型矿区,对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方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  相似文献   

14.
从唐山市发展看资源型城市地方性循环经济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各发达国家曾经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普遍达成共识,认为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美、德、法、日等国家已制定出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我国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循环经济法(草案)》已于2007年8月26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第一次审议,  相似文献   

15.
从循环经济看绿色包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等矛盾日益突出,并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发展历程,寻求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发展途径。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终于确认了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车轮。知识经济着力加强经济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16.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煤炭企业迫切需要引入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煤炭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的目的是利用循环经济,减少煤炭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使废弃物能够得到综合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保证企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加快我国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选择,是实现我国煤炭工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煤炭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将煤炭行业确定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行业, 5家国有重点煤炭企业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与此同时,国内多家大型煤炭企业都明确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笔者认为,要保证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煤炭企业应首先树立三种意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北钢发展循环经济实践的回顾,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钢铁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北钢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是环保世纪,环境问题日趋重要,资源、能源的日趋紧张,构筑循环经济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和迫切任务,并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及人类活动的准则,为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塑料包装材料除要求能满足市场对包装质量和数量等日益提高的要求外,还要向拓宽应用领域以及塑料包装与环保谐调发展等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20.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逐渐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对人类和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以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为特征的绿色工业将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良好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