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苏北是全省的重要粮、棉基地,盐城的棉花,淮阴的粮食都分别位居全省第一。苏北还是全省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苏北在全省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苏北非农化、工业化仍然任重道远 苏北农村现今仍处于农业向工业化转换的阶段。农业人口占84%以上。淮阴市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产值40%左右,苏北的农业总产值占全省农业总户值50%。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力65%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一个严重的任务。 应该看到,苏北崛起为新的商品粮棉基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变化。苏北粮棉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60年代末,淮阴粮食单户一直没超过100公斤,人均占有粮240公斤。徐州农村为淡水走廊,易旱易涝。现在,徐州农村已成为新的商品粮棉基地。盐城棉花连续多年居全省第一;淮阴成为全国第二粮食大市,1978年粮产量为313万吨,1993年达592万吨,增长89%。1994年苏北农业生产总值为407.81亿元,占全省的49%。苏、锡、常仅为146.42亿元,占全省的17.6%。苏北是苏南的2.8倍。农业大发展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 现在问题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经济发展的方向依然停  相似文献   

2.
风险、不确定性与社会资本对促进农民工迁移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新会 《经济论坛》2008,(9):127-130
农村劳动力迁移是指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及城镇的转移过程,涉及到产业与空间的双重转移。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过程的基本内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城镇转移是城市化的主要特征,而工业化与城市化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结构变革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取决于农村地区发展的层次、农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城乡社会制度的衔接、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等等。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据统计,1984—1993年,该地区农村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21.4%,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8.5%.与此同时,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59元,比1984年翻了一番多.但也须注意到,苏北农村经济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限制性因素,与发达地区相比较,该地区农村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从分析该地区发展优势、劣势出发,探讨因地制宜地促进苏北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重要策略.一、苏北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与劣势1.丰富的三大资源是苏北农村的优势所在(1)土地资源优势.我省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较为紧张,人均耕地仅有0.95亩.苏北因地处江淮下游,平原面积占90%以上,农业利用的限制性因素少,人均耕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达1.2亩.从农地资源绝对量的动态变化看,苏北因为对沿海滩涂的不断围垦使得其农地不断增  相似文献   

4.
王红蕾 《经济论坛》2006,(22):38-40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区域发展不平衡表现出的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江苏省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全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就江苏省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地表现为苏南经济的高速发展与苏北的经济发展滞后。选取两者的代表城市苏州与徐州为例,2005年江苏省分市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显示,苏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为4026.52亿元,增长率为15.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4165元;徐州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绝对量为1212.15亿元,增长率为14.3%,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5.
<正>江苏省1984年苏北四市(徐淮盐连)与苏南三市(苏锡常)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分别为596元和1354元,两者之比为1:2.27;到1994年苏北上升到2787元,苏南上升到12310元,两者之比上开到1:4.42.农民人均纯收入,1984年苏北与苏南之比为1:1.66,1994年上升到1:2.46.经济发展的这一状况,不反江苏存在,在山东的鲁东、鲁西之间,广东的粤南、粤北之间同样存在.山东省近几个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东西差距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创造了在全国很有影响的“2+4”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山东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值得我省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苏北农村是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个省辖市27个县(市),13个区组成,1994年末有农村人口2509.9人,耕地3525.6万亩,分别占全省的47%和52.7%。1994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 当前发展的特点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1.农村社会总产值达1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57.5%(按现价计算),高出全省13.5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产值627.5亿元,比上年增长56.3%,高出全省3.8个百分点;非农业产值872.9亿元,增长58.3%,比全省高出15.9个百分点。尽管1994年苏北四市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幅明显高出全省,占全省份额也由上年的16.8%上升为18.3%,但是,仍属于偏低的水平。 2.农村经济结构有了明显的调整。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乡村工业的增长最为迅速,占比也有所上升。乡村工业产值701.8亿元,比上年增长66.3%,高出全省22.3个百分点,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46.8%,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还体现在种植业的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上。苏北各地在稳住粮食这个大头的基础上,在推广先进栽培技术、调整作物茬口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 一、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 八十年代前,我省农村经济以单一的农业为主,区域差别不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农村逐步形成了三个不同特点的经济区域。其差异表现在: 1.发展规模的差异。1993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农村社会总产值(现价,下同)分别是3303.2亿元、1400.2亿元、952.8亿元,三者之比为3.5:1.5:1,苏南以占全省1/6的乡村人口创出了占全省一半以上的农村社会总产值,苏北的乡  相似文献   

8.
赵玉 《经济论坛》2004,(14):101-102
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农村劳动力不能合理、有序、规模化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则农民难以增收致富,农业结构难以调整升级,县域经济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2002年威县农民年人均外出务工收入4800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10.1%,仅此一项农民可每年带回资金1亿元。在增长了见识、掌握了技术后,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创办企业,成为威县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9.
农村人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向非农产业和城镇集中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和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迈过的坎,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进城劳动力提供帮助和支持入手  相似文献   

10.
<正>一、经济差距及发展速度目标分析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苏北(指徐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市);苏中(指南京、镇江、扬州、南通四市);苏南(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三地区1994年国民生产总值(GNP)及其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参见表1。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比较研究的独特视角,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政策予以研究,在综合、归纳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可供借鉴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经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农业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2010年农村劳动力总数大约为4.7亿,其中流动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总数达到了2.3亿。  相似文献   

13.
关华  何军  李金霞 《经济与管理》2007,21(11):35-39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是中国从乡村型农业社会向城市型工业社会这一历史转型期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影响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有制度因素、供给因素和经济因素,针对中国目前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应强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推动工作,加快城镇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健全农村劳动力培养培训机制,建立良好的劳务输出服务体制等,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几点思考万先勇(中共江西省安义县委副书记)1、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势在必行,但必须以保持农业稳定发展为前提。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业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近年来,农村劳动力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市场,朝非农产业大踏步转移。然而,...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出现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农村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发达地区的大规模转移就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李刚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10):246-248,255
过剩劳动力沉积于农业和农村是造成我国农村长期贫困的根源。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由于历史和环境的原因,当地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发展非农产业来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是解决这类地区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对宁夏南部西吉县酸刺村的调查分析来论述宁夏南部山区的非农产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前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预计1999年我省农业增加值占GDP的18.1%,农村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为20.1:64.3:15.6,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为34.9%。我省农业所占份额仍然偏高,农村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还欠发达,农村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现在农产品数量不少,但是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转移的基本原则应当考虑是否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于工业化发展和全面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实现。拓宽工业化发展的渠道,建立城乡二元工业化结构体系,规范农业剩余劳动力跨区域转移,构建劳动力转移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农业化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三化联动,无疑都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集体和农户的责权利关系,农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农民大都迈进了小康生活。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民经济观念的转变,目前,在全国许多地区出现土地低效率耕作甚至荒芜现象。究其原因:①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农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从农村个人收益看,1997年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为4600多元,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2999.2元,农业中传统耕种业的比较收益明显偏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许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或从事非…  相似文献   

20.
1.统筹城乡发展。(1)加快小城镇建设。在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中,加速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向工业化转型。(2)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应加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产业,走规模化、节约化、产业化之路。(3)发展区域经济。加大对西部地区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开发扶持力度,充分利用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雄厚工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2.调整分配政策。(1)调整城乡收入结构。应通过减轻农民税费负担,提高包括自然资源、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在内的资源价格等措施,加大财政转移和扶持力度。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