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1700亿元年销售规模,年均17%左右速度递增的中国医药市场,外资不可能不怦然心动,大规模涌入是迟早之事,在未来真正的较量中,熟悉市场与资源是内资企业的优势,而外资在资金及运莒模式方面,国内企业难以望其项背,这中间的时间差即是国内医药流通企业成长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栾杰 《现代商业》2008,(1):28-31
纵观当今国内零售市场,真可谓热闹非凡,外资企业运用自己在资金、经营观念等方面的优势全力抢滩中国市场,内资企业也从未示弱,通过自己立足本土、信息畅通的优势在中国零售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近年来,随着各方面实力的不断发展、演化,现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都已经成为国内零售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史亮 《商场现代化》2008,(11):345-346
两税合一政策取消了长久以来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在所得税上的不平等待遇,这意味着我国内资企业将获得一个与外商同样的平台参与到竞争之中。对外资企业优惠政策的取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外资投入的积极性,但在整体上并不影响国外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内资企业在获得同等的优惠待遇后,除了自身收益的提高之外,还将引领国内市场发生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考察了双向直接投资内外联动对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本文利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层面数据和专利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引进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外联动有利于内资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机制作用分析显示,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吸收能力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正向调节着引进外资对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引进外资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行业竞争效应正向调节着对外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创新的影响,在国际直接投资影响企业创新时溢出效应与逆向溢出效应互为前提;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类型与动机影响着双向直接投资的内外联动作用,仅在同一东道国市场和仅在不同东道国市场经营的内资企业、以市场开拓为海外投资动机的内资企业从双向直接投资内外联动中获利。  相似文献   

5.
邹玲 《经贸世界》2005,(5):11-13
随着中国开放直销市场的临近,一股掘金直销产业的热潮在中国市场上滋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开始直销运作的内资企业至少在3,000家以上。由于目前中国开放直销的政策并不明朗,特别是内资企业可能会比外资企业推迟开放,能否拿到直销牌照便成为了首要风险。而万一拿不到牌照,这些公司将陷入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相似文献   

6.
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人才成为中国零售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工作环境等优势,不断从内资零售企业吸引人才,内资零售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在分析内资零售企业人才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留住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万军  阿城 《网际商务》2004,(9):102-103
尽管我国相关的直销法规还未出台,尽管对内资是否与外资同步开放直销市场还未明了,但直销市场巨大的诱惑,已经吸引了众多内资健康产业巨头的目光。然而,直销市场真的是内资企业的掘金之地吗?  相似文献   

8.
王海峰 《经贸世界》2006,(12):52-56
截至目前,商务部已经发了13张牌照,外资10张,内资3张。拿牌的三家内资企业,目前的发展形势也并不乐观。安利、完美、玫琳凯三个实力派巨头的加入,将打破一年来的直销格局。我们知道,无论是企业规模、经营业绩还是市场资源,安利、完美、玫琳凯的优势是雅芳无法比拟的,它们的加入将带动这个行业从低迷走向繁荣,也将带动整个行业开创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模式,为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提供有益的补充,尤其是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将为内资企业提供标准的从业蓝本。笔以为,外资模式将成内资企业经营“蓝本”,将成中国内资企业未来发展之必然选择。[编按]  相似文献   

9.
利用外资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既催生了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自主品牌,也使一些内资企业在竞争中丧失了传统品牌。由此,引发了国内关于创造民族自主品牌的争论。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到底什么是自主品牌,外商投资与创造自主品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许多内资企业不愿意致力于创造自主品牌,在外商投资规模已经很大的条件下,怎样创造自主品牌,政府在企业创造自主品牌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条例的出台和第一张牌照的发放,中国直销业即将掀起新一轮高潮。面对市场的巨大商机,不少外资和内资直销企业都早已摩拳擦掌,试图分到“一杯羹”。但是,中国直销业走过的曲折历程表明,成功的直销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如何在中国直销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恐怕还得先“磨刀”——选择出最适合自己企业、适合国内市场的策略。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问题,希望能供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子商务》2008,(1):58-59
中国内资并购涉资506亿美元 2007年12月18日,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企业并购岁末回顾与前瞻》报告。报告称,2007年中国并购市场呈强劲增长态势,其中内资本土战略并购贡献最大,交易金额和数量占比均超过50%。  相似文献   

12.
农村消费市场是一块蕴含着无限商机的巨大市场,其独特的消费环境注定了内资企业在开拓过程中优势与劣势共存、机遇与挑战并生,因此,内资零售企业应发挥优势、紧抓机遇,沉着应对困难和挑战。相信,内资企业定会在农村市场的哺育下不断壮大,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为外资所得税并轨 对外商直接投资无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体顺  于欣 《新财富》2005,(5):25-28
中国内资企业33%的所得税税率远高于外资企业的15%,这使得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预计,中国极有可能从2006年1月1日或2007年1月1日起颁布将双轨制所得税合并的新所得税法。如果双轨制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至25%左右,目前缴税高于25%的内资企业将立刻受益。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不仅推动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改变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了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然而,外商投资对内资企业产生正面影响的愿望并不会自动发生,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内资企业可以通过向外资学习技术而降低生产企业的产出水平,综合来看,外资对内资企业的影响可能是正的溢出效应,也可能是负的溢出效应。因此,在研究外商投资对内资企业影响时,我们不仅应该看到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能带来的正面影响。也应看到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不仅考察净的溢出效应,也应考察产出溢出效应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的零售企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家乐福、华堂、万客隆这些国外大型零售商纷纷到中国市场抢滩,说明中国零售市场不仅没有饱和,反而有着更大的拓展空间。从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数量上来分析,目前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合资零售企业只有20家,加上各地自行批准的277家,总数不到300家,还不到内资企业的千分之一。从销售额来看,最近两年  相似文献   

16.
我国零售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对人才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人才成为中国零售业竞争的焦点之一。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工作环境环境等优势,不断从内资零售企业吸引人才,内资零售企业的人才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本文在分析内资零售企业人才流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留住人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零售业现状分析及零售业企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零售业市场出现了多种零售业态,内资企业间及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应对加入WTO和外资零售企业带来的冲击,对我国零售业企业提出了利用本土化优势、发展农村市场、进行企业联合、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和发展自有品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长三角地区2003-2007年26428个企业的(4046个外资企业和22382个内资企业)面板数据,从行业(20个二位数制造业行业)和区域(长三角地区18个城市)层面就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工资的工资溢出效应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工资的影响主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溢出和潜在的技术溢出两种渠道产生:从行业层面看,同一区域的外资企业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冲击和工资溢出效应对同一行业内资企业的工资产生显著影响,且前者对内资企业工资的提升作用大于后者;从区域层面看,不同城市内资企业的工资受到本地和相近区域外资企业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通过建立分析框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方法,以广东为例分析了外资溢出效应与竞争效应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以及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影响。我们发现,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而负向的竞争效应超过正向的溢出效应,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的净效应是为负的。这说明至少在短期,外资对内资工业部门冲击很大。研究还发现,外资对不同所有制工业部门的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是不同的。外资对国有工业企业冲击最大,而以私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工业企业受益最大。最后,文章提出了促进外资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扩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内外资零售企业竞争态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样本,采用静态比较分析的方法,从基本情况、财务结构、盈利能力和工资福利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以探求当前我国内、外资零售企业的真实竞争状况和动向,并对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如何把握和参与竞争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指出零售业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最终赢家是PK台下的观众:中国的消费者和老百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