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面对理论界对于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失误的指责和批判,本文通过分析评级机构在提高金融市场有效性、稳定金融市场方面的显著功效,说明了评级机构存在的不可缺性。文章认为,现有评级机制中不合理的付费模式是导致评级机构"有意"错误评级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投资者和发行方双方付费的双向监督付费模式来改进现有机制。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8-2014年交易所发行的公司债券数据,以评级收费模式为切入点,分析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后续信用评级的调整情况以及评级质量的变化。实证发现,在"投资者付费"模式压力下,"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调低发行主体的信用评级,但却提高了评级的质量。另外,当"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与企业存在严重的利益合谋时,这种调低作用更显著。上述结论从评级收费模式视角解释了中国信用评级的偏高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介绍信用评级机构付费模式的种类,主要为“投资人付费”模式和“发行人付费”模式,指出本轮金融危机暴露出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分析美国在这次改革中的主要文件及其内容,研究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付费模式.最后提出应借鉴国外经验,应该着重关注信用评级机构付费模式产生的利益冲突,根据我国发展状况采取多元化的付费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期部分高评级企业违约引发债券市场巨幅震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和公信力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分析了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比较不同信评模式下的问题和不足,建议信用评级机构应主动打破“发行人”和“投资者”付费模式的观念对立,发挥专长,做强品牌,构建良好的市场互动,实现信用评级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5.
目前已有研究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竞争会带来市场效率的提高,本文利用2012-2017年债券市场的微观数据研究“发行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之间的竞争对评级结果的影响。研究发现,评级机构竞争会导致评级结果膨胀与评级质量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评级竞争加剧时,“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会对有较多业务联系的企业放松评级标准,给予更高信用评级。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评级机构的外资背景、承销商的良好声誉和媒体关注均有助于减小“发行人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竞争的负面影响。同时,债券市场评级竞争还存在对股票市场的溢出效应,评级竞争导致的评级质量下降也降低了股票市场的信息效率。这说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机构竞争会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投资者付费”模式的推广和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有助于改善国内评级行业的评级质量。本文的研究也为国内债券市场进一步发挥双评级、多评级以及不同模式评级的交叉验证作用提供了一定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申盛  陈言 《新金融》2017,(6):36-42
现行的信用评级发行人付费模式由于存在利益冲突,其客观性、独立性和评级水平饱受市场质疑。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评级市场声誉机制还未形成,评级机构之间过度竞争,这些因素加重了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虚高、信用评级质量的下降等问题。本文考察了2014年至2016年的公司债发债样本,构建量化指标对比投资者付费模式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实证表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分布过于集中,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评级分布形态更为合理;在发行人付费模式下,同一信用评级发债主体的实际信用状况差别很大,表明评级的区分能力不够;在信用评级为AA的情况下,两种付费模式下的差别最大。为此,我们对未来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姜楠  希莫 《征信》2014,32(11)
2008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信用评级对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评级机构推波助澜的行为表现,导致金融危机范围的扩大和深化,致使信用评级机构声誉大幅下降.在信用评级机构声誉资本机制存在失灵现象的情况下,应以声誉资本理论为基础,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进行分析,并通过转变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模式、加强对发行方付费利益冲突监管、科学确定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和退出标准、完善信用评级机构自律机制,重建信用评级机构的声誉资本.  相似文献   

8.
李二勇  万方  耿得科  何艺  李光跃 《征信》2021,39(11):61-68
近年来,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事前预警功能弱等评级行业问题备受市场关注.以2012-2019年中国公司债和企业债评级数据为样本,运用两阶段回归法,分析了投资人付费评级对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双重影响.研究发现:投资人付费评级助推了发行人付费评级虚高,降低了评级市场效率;发行人付费评级的市场公信力进一步下降.建议加强评级信息公开,扩大半公共产品型投资人付费评级范围,不断提高评级市场效率与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信用评级作为风险评估机制和信息披露的手段,功能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和提高资本市场效率。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利益冲突给信用评级行业带来的发展困境。探索多种形式的付费模式,有效平衡和协调信用评级机构盈利性质与其享有公共管理职权之间的矛盾将是评级监管改革主要内容。探讨当前评级监管和评级收费模式改革趋势,有助于为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的中国评级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信用评级公信力和很多因素有关,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评级付费模式。如果在一种付费模式下,评级机构容易受到评级付费的影响而不能提供公正的评级,那么评级公信力将被严重削弱,对市场风险揭示和防范的作用下降。因此,设计好付费模式,对于提升评级公信力具有重要作用。国际上评级付费主要模式的演变评级付费至少有两种常见模式:发行人付费和投资者付费。  相似文献   

11.
内生于发行人付费模式的利益冲突导致信用评级机构背离其债券市场“看门人”的职能。本文在梳理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阐述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的内涵、表现及根源,总结分析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具体情况,剖析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现实障碍,最后提出提升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利益冲突治理机制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择2011-2015年被中债资信覆盖的发债A股上市公司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比较了“投资人付费”与“发行人付费”模式下的评级质量高低。研究发现:(1)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显著更低。(2)与“发行人付费”评级相比,当采用“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中债资信所作评级越低时,发行人未来盈利能力越差、预期违约风险越高,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越高,这表明“投资人付费”模式下的信用评级质量更高。(3)“发行人付费”模式的评级结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的内部私有信息,但由于同时存在独立性缺失问题,“发行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仍然不如“投资人付费”模式的信用评级质量,这说明独立性对于评级机构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市场竞争和声誉机制会影响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从而影响评级结果。基于发行人付费评级机构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同,对评级机构面临声誉资本得失与竞争收益时的评级行为进行演化博弈分析,并利用我国2015—2021年发行的企业债评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无论评级机构市场份额高低,市场竞争都会推高评级结果,而声誉机制只约束了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评级行为,无法抑制高市场份额评级机构的虚高评级行为。进一步研究发现,声誉机制抑制了竞争因素对低市场份额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推高行为,并约束了评级机构将评级推高至AAA级别的行为,证明了声誉机制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评级机构的行为机制,探究了评级虚高背后的原因,对实施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信用评级行业基本处于垄断竞争的局面,信用评级结果呈现出"趋同""偏高"趋势。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需要寻求新的评级付费模式,充分发挥信用评级行业声誉约束的作用,通过违约事件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进一步精细化评级结果。  相似文献   

15.
发行者付费模式导致的评级采购、利益冲突等问题是现行信用评级模式无法克服的致命缺陷,也是历次危机的潜在根源,投资者付费模式在现实条件下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可操作性,应该成为我国评级收费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次贷危机再次暴露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困境,即现行信用评级机构发行人付费收入模式存在根深蒂固的利益冲突问题。信用评级机构以声誉机制辩解,但存在重大理论缺陷和失败的经验事实证据。现行评级机构法律监管体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收入模式利益冲突的矛盾。信用评级机构未来的改革出路亟需解决利益冲突之困,可能的方案包括设立公共评级机构、恢复订购人付费模式、评级机构承担法律责任、政府付费购买评级服务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资信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进行了经济学分析,认为由于声誉机制的作用和信息交易中搭便车因素的影响,中小型评级机构只能够对投资者收费,大型评级机构才可能采取向证券发行人收费的模式。中国的资信评级机构从历史信誉和公司规模都是中小型机构,采取对证券发行人免费评级、向投资者收费的模式是当前我国评级机构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阎维博 《征信》2016,(8):57-62
网贷评级行业盲目无序发展滋生了种种乱象,部分评级行为存在误导的可能与诋毁的嫌疑.网贷评级作为网贷市场的衍生产物,其产生背景在于网贷行业监管缺失与平台异化.随着网贷市场迈向法治化,网贷评级机构自身应当规范所谓的评级行为,实现功能重塑,从应急之需走向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前,双评级制度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被普通采用。不同国家债券市场双评级制度的开展情况表明,该制度在推动力量、适用范围、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有重要启示。结合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现状及债券市场发展情况,应确立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评级监管主体地位,在债券市场上选取部分债券产品进行试点,尝试引入投资人付费模式的评级机构,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双评级制度在我国的推行。  相似文献   

20.
信用评级机构虚高评级以及频繁下调主权评级等行为造成并加剧了金融市场动荡,各国政府以及实务界要求加强信用评级监管。美国明确了SEC对信用评级的监管责任,要求促进信用评级业的竞争,并认为评级机构应当适用于与审计师类似的法律责任和公共监管。欧盟对信用评级的监管也由"遵守或解释"模式转向行政监督。我国需要优化配置政府监管与评级机构对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权力界限,发挥各自监管优势,利用信用评级降低信用违约发生的概率,防止金融网络传播或放大信用风险;避免法规对信用评级的援引,激励大型金融机构发挥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判断能力;加强对结构性金融产品基础资产信用风险和具体契约特征相关风险评级监管;探索利用"双评级"、投资者付费等模式以及评级机构声誉机制等提高信用评级的准确性,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