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银行家》2014,(11)
正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就一直在不断推进,目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以及人民币贷款利率都已实现了市场化,只剩下人民币存款利率管制这一最后的"堡垒"。从市场层面看,随着近年来理财、信托产品的快速发展,人民币存款利率的竞争实质上早已开始,只不过名义上还没有放开,并且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市场力量在不断积聚,尤其  相似文献   

2.
利率市场化:国有银行的应对之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率市场化后,对优质客户信贷市场的竞争必然导致贷款利率的降低,而存款市场的激烈竞争又导致存款利率的上升,双向竞争的结果是银行存贷款利差的缩小。  相似文献   

3.
央行日前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利率市场化迈向攻坚阶段的标志。时至今日,利率市场化已经历经20余年的努力,先后走过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市场化过程,而今,最后一步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也只剩开放存款利率"半步之遥"。此次放开贷款利率限制吸引了全社会的目光,原因有二:一是市场更加期待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出台;二是放开存贷利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7日,央行宣布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有区间浮动,利率体系核心的存贷款利率初步实现“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实质性一步。7月6日,央行再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全面提速,对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我国银行业带来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官方放松存贷款利率管制,放弃对银行存贷利差的保护,使资金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许多国家在过去几十年先后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对金融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商业银行利润80%来自存贷款利差的今天,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必然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产生挑战。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不可避免的"高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会使其存贷利差减少,严重影响其利润来源。因而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及存款账户管理能力,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和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历一步步利率市场化帕累托改进,中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水平似乎已经比较高了。然而,从操作层面看,我国经济结构中非市场化成分较多,存贷款利率缺乏主动灵活的调节机制,不能较好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利率杠杆传导的良性循环尚未建立,货币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不能够有效传导实现联动,造成了中国利率“双轨并行”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银行体系利率大致可分为货币市场利率和信贷市场利率,其中由央行指定的利率主要有存贷款基准利率、再贴现率等。在货币市场上,隔夜同业拆借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地位。在信贷市场上,在特定时期,保持适当的存贷款利差具有积极意义。由于一些阻碍信贷市场与货币市场统一的制度安排的存在,这两个市场间的利率传导呈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为推进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完善我国利率体系,下一步应逐步弥合市场分割,加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培育商业银行利率定价能力。  相似文献   

8.
李勤 《浙江金融》2003,(8):16-16,48
利率市场化直接涉及借贷双方的利益调整.因此,利率市场化只能走渐进式道路.自1996年以来,我国已在同业拆借利率、票据贴现利率、国债利率、政策性金融债券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小额存款除外)、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社保基金大额定期存款等方面已先后实行了市场化改革,并逐步扩大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部分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扩大存贷款浮动幅度试点;中央银行通过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尝试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公开市场利率已成为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  相似文献   

9.
金融产品创新助推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加华  陈珊 《中国金融》2012,(15):24-25
金融市场与利率市场化关系密切,二者相互推动,相互促进。金融市场为利率市场化创造市场条件,利率市场化带动金融市场进一步深化发展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与挑战1993年,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改革的总体思路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从改革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以下几部分:货币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债券市场利率以及本币存贷款利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双轨制演进及对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采取双轨制进行:一方面,在正规金融体系边界上引进市场化因素,主要表现为银行间市场利率已经市场化;另一方面,在正规金融体系内部,银行存贷款利率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然而,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实现双轨的对接,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双轨制改革带来的阶段性问题。本文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双轨制改革的进程,深入分析了信贷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数量和价格决定关系,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困境,进而提出了扩大市场化利率体系覆盖范围和实现双轨制利率体系对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Shibor与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ibor的推出使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变得更加明晰:首先实现市场化产品定价与Shibor挂钩,进而推动存贷款利率定价与Shibor挂钩,最终实现从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变  相似文献   

12.
利率市场化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金融纵横》2000,(9):8-8
最近戴相龙行长在“21世纪论坛”上的讲话,为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那么,利率市场化改革从何开始?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大,必须分层次、阶段稳妥渐进。宜先从农村开始,从农村信用社开始。  相似文献   

14.
崔健 《金融纵横》2001,(2):19-20
我国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而货币市场的发育程度直接决定着利率市场化的起点高低与发展速度。利率改革必须以货币市场为依托,货币市场的发展本身就是利率改革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同时它又为利率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已是大势所趋。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今后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从我国利率体制改革的现状人手,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近21年来,伴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初步完成和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存贷款利率管制的放开和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收窄、存款流失逐步加剧,进而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成本不断上升。因此,上市商业银行必须对这一问题予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商业银行为例,从利率市场化改革、存款定价及存款结构等角度审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成本升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存款成本上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3.3.20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欧洲金融第七届年会所探讨的宏观话题之一是关于利率市场化的问题。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自1996年启动以来,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了除人民币存贷款外的绝大部分金融资产领域的市场化定价,初步建立了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对企业的财资管  相似文献   

18.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建立商业银行存贷款定价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运铎 《中国金融》2003,(13):38-39
按照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有步骤地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实现管制利率向市场化利率的转轨,建立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利率生成机制,是我国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新举措,其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商业银行改进管理、创新机制,更好地为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9.
简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结构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存贷款利率结构简化后,需要完善的利率期限结构为金融机构提供定价基准。利率期货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资金的流动性,促进我国基准利率的形成,连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善利率的期限结构,进而完善利率结构。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利率市场化就被列入中国金融改革的日程表。经过十多年有步骤地推进。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今年以来,被视为利率市场化“攻坚”阶段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骤然加快。6月8日和7月6日。央行两次降息并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措施,向市场发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明确信号。本刊(《新闻背后》推出一组报道.回顾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历程,展望改革前景,探求利率市场化带给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