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济师》1997,(9):32-32,37
对防范金融诈骗犯罪的思考连云港农行依法治行课题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自1979年施行以来,对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我国...  相似文献   

2.
李文陆 《经济师》2006,(7):282-282
文章论述了金融诈骗犯罪的危害性及其特征,探讨金融诈骗犯罪的刑事立法及其避限性,提出防范金融犯罪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马自强 《经济师》2002,(11):283-283
随着社会的进步 ,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越来越突出 ,金融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 ,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短期融资渠道。特别是支票和银行承兑汇票 ,由于有银行信用保障 ,受到社会各界青睐。然而随着银行票据的广泛运用 ,犯罪分子利用票据诈骗的案件越来越多 ,严重影响了银行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一、银行票据诈骗的手段认真分析近年来银行票据诈骗案 ,犯罪分子诈骗手段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 .伪造银行预留印鉴进行诈骗。由于目前银行的前台一般用肉眼分辨印鉴真伪 ,因此 ,利用伪造印鉴诈骗是犯罪分子的基本手段。一是用普通技术…  相似文献   

4.
金融犯罪是犯罪人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金融犯罪是一种较典型的“理性犯罪”,犯罪人以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实施犯罪行为的净收益增加,会带来犯罪人总效用的增加时,一个人犯罪的可能性相当大。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成本与收益或净收益,受犯罪人个人因素与外部条件影响。本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了金融犯罪行为的净收益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金融犯罪防范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一般的司法机关和金融机构在处理金融诈骗案件时,多倾向于作为经济纠纷处理。由于经济制裁手段的滞后性及缓和性,结果往往是赢了官司却无法挽回损失。但如果从刑法的角度来防范金融诈骗案件,就可能会收获到较为理想的效果。但金融诈骗罪的成立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作为其主观要件,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应该根据客观情况以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6.
孙伟  孙冰 《经济师》2002,(4):218-219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金融业作为一个重要部分 ,推动、促进其他行业的发展。由于金融业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以货币、有价证券及各种动产为对象 ,因此 ,出现了大量以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和其他企业为诈骗对象的犯罪活动 ,其发展也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金额巨大 ,技术不断更新 ,手段隐蔽。由诈骗带来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因此 ,有必要对金融诈骗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避免或减少因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宋战星 《经济师》2000,(8):147-147
金融计算机犯罪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新型犯罪。在人们受益于电子计算机的同时 ,不得不面临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犯罪问题。本文拟就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特点和造成计算机犯罪的原因及防范对策 ,谈谈自己的浅见。一、计算机犯罪的主要特点1、时间跨度大。犯罪分子从作案到发现时间最长的达 19个月 ,如某市建行中支营业部微机计账员苗某 ,盗用联行资金 80万元。从其他案件中发现 ,有的是核对资金时 ,有的是年底决算是 ,有的是外出移交工作时 ,也有的是储户取款查阅底账时才被发现。时间之长 ,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2、手段狡猾隐蔽。计…  相似文献   

8.
徐安材 《经济师》2002,(4):180-180
金融单位发案 ,内部人员和内外勾结作案占很大比重。在防外的同时 ,切实做好防范内部人员犯罪是金融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1 )抓好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银行的出纳员、会计员、复核员、信贷员、微机操作人员、守库、押运人员 ,肩负着神圣的职责 ,有着一定的特殊权力。因此 ,首先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从事要害岗位工作 ,把好“入口关”。其次 ,要加强对重点人员的日常教育、管理和考核 ,特别应注意掌握其思想动态。不仅要看在单位的表现 ,也要了解工作以外的基本情况。对思想不稳定 ,不安心本职工作 ,涉嫌“黄、赌、毒”恶习 ,平时花钱大…  相似文献   

9.
焦晋军 《经济师》2008,(1):265-265
文章通过对目前涉及金融领域的经济犯罪现象进行深刻剖析和个案研究.从金融犯罪表现、金融案件特点、金融犯罪成因、防范措施及我国严厉打击金融犯罪的法律条款等方面,试图总结出打击和预防金融犯罪的有效办法,旨在为指导、促进和提高金融犯罪防范技能,提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金融系统干部职工中不断出现独自侵吞资金、合伙攫取公款、内外勾结贪污的案件,手段之多变,数额之巨大,令人瞠目。不仅使犯案干部职工本人葬送了美好人生,更为重要的是损害了金融部门的形象和信誉,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因此,各级各单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防打并举,遏制住犯罪行为的发生。问题成因金融系统干部职工的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上,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旧的体制尚未摒弃,新的体制尚未完善,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现象,势必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后来必然是金融的全球化,随之而来的则是金融犯罪的全球化趋势。为此,及早研究和解决金融犯罪的国际化是我们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论述了金融犯罪国际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金融犯罪国际化的一些主要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范和打击金融犯罪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张昆 《经济研究导刊》2022,(14):159-161
诈骗犯罪是典型的财产犯罪类型,在信息时代,诈骗手段利用网络技术不断升级,孕育而生的新型方式就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然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具有不同于传统诈骗犯罪,众多的行为人结合到一起形成诈骗团伙时,会使得案情更加错综复杂。《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电信诈骗意见》)与司法解释如何协调,涉及共同犯罪时主从犯身份的认定以及犯罪数额如何认定都是实务中的疑难问题。认定这些问题时应注意《电信诈骗意见》与司法解释之间不存在从旧兼从轻的适用问题,主犯与从犯身份要根据犯罪集团结构认定,并且要综合全案认定案件的犯罪数额,不能仅以犯罪人银行账户的资金推定犯罪数额。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金融犯罪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经济师》2008,(2):215-216,236
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出现,金融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是伴随而来的由于金融市场监管不力,内部控制疏漏以及其它各种原因所引发的金融犯罪活动也日趋猖獗。因而研究这类犯罪的特点及其侦防对策以更好地为打击这类犯罪提供参考,实为必要。据此,文章从理论上系统地研究探讨这个问题,找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特点,探求标本兼治的良策,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4.
姜阀 《经济论坛》2006,(1):135-136
在预防和遏制信用卡诈骗犯罪的课题中,对于惩治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证据问题,已为众多的学者所关注,因为证据是制服和惩罚诈骗分子的重要武器和手段,在惩治形肜色色的信用卡犯罪中,莫不是依靠证据揭露事实真相,定罪量刑。但是,对于信用卡诈骗犯罪证据的收集和运用,无论是立法,还是理论研究与实务,世界各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一种集转账结算、储蓄、汇总、消费、信贷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电子货币——信用卡,正成为风行全球的现代化结算手段和支付工具。据统计,在美国持卡人已达1.1亿,人均5张卡;日本持卡人已达4000万,人均1.5张。信用卡在我国发展也很迅猛,然而,伴随着信用卡的普及与信用卡业务的发展,一双双贪婪的“黑手”也在伸向信用卡,利用信用卡诈骗案件与日俱增,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全球发卡机构由于信用卡诈骗造成的损失每年达数十亿美元,而我国每年因信用卡诈骗造成的损失也相当可观。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刑法对于金融犯罪的规定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四节和第五节中,金融诈骗罪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并列,各自成一节.这种立法分类不论从立法发展过程、分类依据还是从逻辑的角度来看,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金融犯罪是典型的市场经济犯罪,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随着由法人参与的危害社会秩序行为日益增加,肯定法人犯罪主体性问题,由法律明确法人的范围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范畴,完全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法人金融犯罪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其以法人的名义通过有组织的、大规模的进行,因而更容易得逞,也更具危害性。认真研究和分析法人金融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助于打击和预防这类犯罪,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秩序和保障金融安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业也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我们国家的法律监控力度和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不高,所以导致金融诈骗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厉害.为了保证国家群众的财产利益不受损害,本文通过对金融诈骗的现状进行描述,并且从中寻找一些可行的有效措施,因为笔者的父母也从事着金融工作,通过耳濡目染,对这个比较关心,所以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谈谈金融诈骗的相应对策,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利红 《时代经贸》2009,(10):183-184
在股票投资领域,原始股诈骗不断发生。行为人利用当前我国对非上市公司监管不力的空隙,编造非上市公司将来要到美国上市的谎言,以低收入、高回报为诱饵,诱使投资者购买未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发行的非上市公司的股票,而最后股票很难真正在海外上市,广大投资者损失严重。投资者应保持平静的心态,学习掌握必要的投资知识,到正规投资渠道投资,必要时到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查核实,以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