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个人所得税模式的选择是个人所得税制度建设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个人所得税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分类所得税、综合所得税与分类综合所得税三种基本模式,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互为补充.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存在固有缺陷,分类所得税和综合所得税均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现实与改革方向.综合考虑我国国情,我国宜采取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因此,我国个税基本模式的调整:一是要由实行分类课税的模式向实行分类综合相结合的模式转化;二是逐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三是针对不同所得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四是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个人所得税的税前费用扣除标准.  相似文献   

2.
随着个人收入的增长,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已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在个人所得税中,工资奖金所得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也是与我们普通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种应税所得。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发放的尺度和标准完全掌握在企事业单位的手里,这也为个人所得税的筹划创造了一个空间。合理分配工资薪金和年终一次性奖金,使用每个月的税率和年终奖的税率相同,或者年终奖在每月税率的临界点上,可以使税收负担最小。  相似文献   

3.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商品课税和所得课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但所得税比重过低,不利于发挥所得税的调控功能。因此,应适当减少增值税规模,增加个人所得税比重。同时,我国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的征税范围、计税标准及方式、税率的类型及标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文章重点对所得税、增值税、财产税、资源税的内部结构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个人所得税的三种课税模式对纳税人税收负担、税务机关征管效率、税收收入的多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依据国情在税制的设计中选择“公平型”或“效率型”课税模式。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个人收入分配情况,要求从实行效率型的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向公平型的综合所得课税模式转换。实现个人所得银行发放是模式转换的前提;分类综合课税可以作为过渡模式;加强自行申报可以为最终采用综合所得税模式培养良好的纳税意识;改按月征收为按年征收、按月预扣能保证实现课税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5.
个人所得税是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税种之一,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流失相当严重,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扭曲了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公民的纳税意识和法制观念较为淡薄、个人所得税税制不尽完善、税务机关征管水平低下及征管手段落后等。我们应采取有效对策从各方面防范个人所得税流失,包括: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通过改革单一的分类征收的税制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调整税率结构、重订费用扣除标准等改革来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加强税源监控,加大对偷逃税的打击力度,全面提高征管水平。  相似文献   

6.
从国际社会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综合所得的课征模式是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课税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试图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多,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会逐渐向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7.
余婧 《大众商务》2010,(10):135-135
从国际社会税制改革的趋势来看,综合所得的课征模式是未来个人所得税的最佳选择,我国目前实行的分类课税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本文试图探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多,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会逐渐向综合所得税课税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8.
介绍比利时个人所得税的税制类型、税率设计、费用扣除、应税所得的计算方法、预提税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借鉴其合理之处建议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将现行的分类税制改为综合分类所得税制;减少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费用扣除应考虑纳税人的家庭状况;对应税所得随通货膨胀进行调整;加快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  相似文献   

9.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整个人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更是一个涉及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所得税已在税制模式、税率设计、费用扣除、征收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需引起立法机关的高度重视,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所得税制。笔者针对我国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缺陷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改革与完善个人所得税法的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纷纷进行所得税税制改革的原因之一是为了尽量消除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的重复征税。重复征税包括法律性重复征税和经济性重复征税。我国新税法实施条例在纳税人方面排除两类纳税主体,税率方面降低法定适用税率,所得额方面消除股息重复征税,减轻了两个所得税重复征税。应进一步协调所得税。避免重复征税。  相似文献   

11.
据资料,我国工薪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收入占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重畸高,为50%左右,并且职工工资所得税务负担达到了5.64%,这说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本文主要关注税制核心要素税率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税率繁杂、边际税率过高,不符合税收的效率原则;级距过密、设计不科学,不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我国应顺应个人所得税的世界性改革潮流,降低税率,减少税率级次,简化税制,以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职能。  相似文献   

12.
个人所得税是我国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然而目前该税种存在逆向调节趋势明显、分类征收模式导致总体累进性下降、费用扣除标准内外有别、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低、缺乏完备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问题,不利于实现公平分配,亟需完善。总结美国个人所得税制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于强调纳税人利益至上原则、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条件、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以及人性化的税收设计理念。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进一步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需要从采用混合所得税制、科学设置课税单位和费用扣除标准、合理设置累进税率、将资本利得纳入征税范围、推动个人隐性收入显性化等方面入手,并做好相关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3.
所得税制改革要坚持“简化税制,扩大税基,降低税率,提高效率”的总体思路。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以法人作为纳税人,采用25%左右的比例税率,同时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税收优惠上实行统一;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主要是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课征模式,同时科学地制定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扣除,在税率上可实行5%至30%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5%的比例税率。  相似文献   

14.
个人所得税有三种课税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的公平性较差、对征管制度的各项要求较低;综合所得税制体现了税收公平,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有较强的征收核查能力;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个人所得税有三种课税模式分类所得税制的公平性较差、对征管制度的各项要求较低;综合所得税制体现了税收公平,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有较强的征收核查能力;分类综合所得税制结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点.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是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日益增多,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制中重要性也日益增强。但是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并不完善,存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收范围狭窄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行税制改革,重新确定扣除标准,重新设计税率结构,尽早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在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领域,工薪阶层为纳税主体,税收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分类所得税制漏洞多;征管方式、征管手段落后;对违法者处罚不力等。为防范个税流失,应推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制模式;建立源泉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建立健全以纳税人编码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为主体的个人所得税监控体系;加大处罚力度;加大税法宣传力度,强化公民的纳税意识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个人所得税是个人收入税收调节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 ,而我国个人所得税课税模式不公平 ,难以体现量能负担原则 ,影响着个人所得税调节功能的发挥。因此 ,必须加大个人所得税调节力度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 ,以年为课征期 ,规范个人所得税费用 ,完善利息所得税 ,调整过高收入 ,实现公平目标  相似文献   

19.
对权力所得课征个人所得税不仅不存在法理和行政上的障碍,而且有利于个人所得税制的完善。对权力所得课税,从完善税例和反腐防腐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将个人所得界定为“一切来源所得”;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建立“公款消费所得税”;推行纳税人编码制度、源泉扣缴制度、双向申报制度、金融实名制度、非现金结算制度、个人收入和财产申报登记制度、信息网络处理制度、部门协作护税制度、权力收入被查处税款不予抵扣退还制度。  相似文献   

20.
税收遵从度是指纳税人受主观心理态度的支配所表现出来的对税法的遵从程度。由于个人所得税调节纳税人的物质利益更为直接,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法的遵从度比起其他税种要低,因此,应采取强化源泉扣缴,促进制度性遵从,提高稽查水平,减少利己性不遵从;积极推进税务代理和信息化建设;建立个人收入税制体系,促进自觉纳税忠诚性遵从等措施,提高纳税人对个人所得税法的遵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