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实践中,风险计量涉及两个重要环节:风险计量方法和风险参数设计。其中,风险参数设计主要指如何构建利率冲击情景,包括关键利率选择和冲击程度。目前,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年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提出的200个基点标准利率冲击法,但这一简单的冲击情景远远不能解释复杂的市场环境。如何构建利率冲击情景以准确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成为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参考国际监管改革的最新进展,运用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历史数据,探索构建了以国内利率环境为基准的利率冲击情景,为准确衡量国内银行真实利率风险水平夯实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莹 《新金融》2013,(11):25-27
2012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大。我国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将产生一系列效应,贷款利率放开的短期冲击小,长期将有利于实体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创新动力,促进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加强信贷市场与金融市场联动,促进双轨制并轨。本文还分析了当前利率市场化面临的环境和应做的准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下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中,存贷息差收入占了很高的比重,利率市场化势必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盈利模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在利率市场改革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梳理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分析了利率市场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冲击,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合理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茉楠 《金融博览》2013,(16):46-47
在利率市场化时代,银行将发生怎样的转变? 失衡的利率结构 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由政府管制利率时代进入市场化利率时代,银行业也从相对垄断时代进入完全竞争时代。这势必将对中国的金融格局和资源配置格局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5.
美国货币市场除三个月库券利率外,其它利率间保持了一种互为因果的双向因果关系.这表明,货币市场上原本存在一个完整的利率体系,但由于公开市场业务日常活动对市场的冲击,破坏了这种完整性,而使作为公开市场业务主要工具的三个月库券利率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现实中,一个以货币量为中间目标。  相似文献   

6.
吴伟 《福建金融》2006,(8):16-18
本文选取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代表,分析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因素;基于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对影响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从长期看,拆借利率与贷款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从短期看,拆借利率与当期贷款利率、滞后一期的拆借利率、滞后一期的超额准备金利率成正比,与滞后一期的存款利率成反比,最后探讨了该模型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多数中等收入国家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都完成了从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向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框架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及之后,许多国家采用了显性的或隐性的利率走廊。本文建立若干理论模型来描述利率走廊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1)利率走廊操作可以较为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降低市场利率波动;(2)利率走廊可以减少市场对流动性的"囤积性需求",从而降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成本;(3)最优利率走廊宽度的设定要综合考虑货币市场利率敏感度、调控成本、外部冲击的频率和幅度等因素。文章认为,我国在向新的货币政策框架的过程中也应建立利率走廊机制,以降低短期利率的波动率,提升未来政策利率的市场认可度和基准性,为利率的有效传导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货币市场利率本应围绕7天逆回购等政策利率波动,但2020年疫情冲击后却两度出现货币市场利率大幅走低并持续显著低于政策利率的所谓“利率塌陷”现象。综合央行流动性供给和贷款增速表现来看,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足是市场利率大幅走低的主因。面对持续性的“利率塌陷”,虽然没有大幅降息,但货币政策仍从多个方面助力经济企稳恢复。  相似文献   

9.
徐刚 《武汉金融》2014,(4):68-69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行的今天,银行理财业务有望成为商业银行探索利率市场化经营模式的契机和平台。本文通过分析认为理财产品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利率市场体系,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提高了银行面对市场化时的经营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利率上升带来的最大宏观风险是,其会对过去信用和房地产过度扩张带来多大的冲击。2013年10月下旬以来,市场利率全面上行,引起投资者广泛关注。其实,银行间市场利率在2013年6月"钱荒"之后虽有回落,但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上半年,而且债券发行利率、票据贴现率等利率也在下半年一同上行。利率上行背后的推动因素是什么?当前利率上行是一个短周期现象,还是存在着长周期的深层次原因?利率市场化对利率的走势  相似文献   

11.
陆岷峰  黄萍 《西南金融》2014,(11):23-26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规模不大且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带来巨大考验与挑战。从我国资本市场整体发展现状出发,立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实际,准确把握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与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关系,全面分析利率市场化与资本市场的正向效应与负向冲击,以开放的姿态,全局的高度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保持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在新的金融环境下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具有外生变量的二元VAR-MGARCH模型对中国货币市场利率和股价之间的关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利率和股价之间基本不存在价格溢出效应;货币市场利率和股价序列均表现出时变方差的特征和波动的持久性特征,货币市场和股市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效应;货币供给的正向冲击对利率的影响是正向的。  相似文献   

13.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显示,以200个基点的平移利率冲击作为标准情景,无法有效捕捉银行账户中存在的各类利率风险。国内外监管部门不断尝试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计量方法,并在利率冲击情景设计方面有了较为重大的变化和改进。本文对利率冲击情景的最新监管探索进行了阐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冲击情景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何欣 《证券导刊》2013,(17):61-62
近期股票市场的IP0重启传闻颇多,由于过往新股申购较高的“无风险”收益,IPO往往成为利率市场、甚至是信用市场的重要冲击因素。这主要是:新股申购往往会冻结较高的资金规模,这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冲击极为明显;而新股申购的“无风险”收益也对信用市场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比价效应,并导致信用债投资的资金分流。若未来一段时间新股开闸成为可能,IPO是否会对货币和信用市场再度形成冲击就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5月份的银行间利率市场的主要特色是长短期利率出现了分化走势,短期资金利率的变化幅度超过了我们的先前预期,而长期利率的变化幅度虽然弱于我们前期预期,但是方向性基本符合预期。  相似文献   

16.
2011年6月14日,央行在统计局公布宏观经济数据后,立即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超出市场预期,对银行间利率市场形成了一定冲击。  相似文献   

17.
5月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整体延续了4月下旬以来缓步下行的态势,市场多头气氛占据主流,实际情况与我们上期报告的观点相左。一、各类利率指标一览5月份利率市场继续延续回暖走势,政策性金融债券的成交依然是市场的热点,整体来看,国债与金融债券利率曲线呈现平坦化微幅下行态势,活跃券种5~10年中期品种的利率降幅保持在5~10个基点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继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二次革命"。作为金融改革的配套创新制度,银行间市场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目前最大的资金投融资市场,并已成为央行投放和回收基础货币、调剂社会流动性余缺的重要载体。本文重点分析我国地方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面临的冲击和加入银行间市场必要性,提出"参照银行间市场基础利率,建立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尤其是宁夏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将带来巨大的市场冲击,金融体系的变革迫使金融机构加快战略转型,快速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内部管理水平。本文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宁夏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有所提高,但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对债券市场各期限利率、信贷市场贷款利率的传导渠道仍不够畅通。本文首先拓展马骏和王红林(2014)的理论模型,在银行间市场引入短期市场利率,从理论层面分析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的影响,随后借助局部投影方法给出关于资产证券化对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影响的经验证据,并从替换货币政策冲击、改变资产证券化测度方式、引入更多控制变量、改变估计策略等角度进行稳健性检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内在逻辑是价格风险对冲机制和信贷资产定价机制。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资产证券化显著提高了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效率,与“低资产证券化”状态相比,“高资产证券化”状态下债券市场的无风险利率、长期利率和信贷市场贷款利率对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冲击具有更大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