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5年有余,是我国50余年来第一次真正以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政策,必将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史中的重要一页。因此,现在我们有必要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回顾与评价,目的不仅在于肯定积极财政政策在过去5年里对经济复苏作出的贡献,还在于总结积极财政政策的成功经验,以史为鉴。  相似文献   

2.
王淑英 《经济师》2003,(3):255-256
我国自 1 998年开始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基于实施反周期、实现宏观经济调控需要的相机抉择。四年多来 ,在扩大内需、稳定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一些隐患。鉴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 ,“十五”期间仍需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 ,但应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方式和作用方向 ,优化积极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最大限度地放大财政政策的效应  相似文献   

3.
从西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看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施工具、相机抉择和两种政策的协调使用;并介绍了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现状,阐述了我国政府如何使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紧缩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检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积极财政政策的扩张性效果依赖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积极财政政策也有可能通过货币需求的利率渠道和汇率渠道等,产生对于实际产出的紧缩影响.本文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时变参数模型,通过估计货币需求相对于实际产出的弹性系数,发现我国的财政政策仅在1996年前体现出显著的"紧缩效应",而在1996年后"紧缩效应"逐渐减弱和消失,这说明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和期限结构发挥了比较稳定的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 2002年是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第五年。为了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通货紧缩的问题,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公共领域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扩大消费、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解决国内主要经济矛盾。随着积极财政政策长期化的趋势,社会各界对财政政策的走向愈加关注,主要是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宏观经济的适应性如何?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还有没有空间?随着后积极财政政策时期的到来,宏观经济将会对“淡出”产生什么反映?本文试从这几个方面阐明观点。如何评价宏观经济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应性国内有学者指出,1998年以来,我国  相似文献   

6.
“5·12”地震后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多次成功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使得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平稳的发展。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关键的一年,而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的大地震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针对在地震发生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进一步协调配合,从而尽量减少地震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继续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7.
彭志远 《经济师》2001,(11):39-40
2 0 0 0年我国GDP增长约8% ,主流观点认为在中央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下 ,通货紧缩的状态得到了扭转 ,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文章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改善宏观经济形势的同时 ,计划性的资源配置方式得到了强化 ,当前我国仍未走出通货紧缩的状态 ,当前重要的不是实行以扩大政府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是加快改革的步伐 ,尤其是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进入世纪之交的2000年以来,我国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政府所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已见成效,需求稳步回升,生产增速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外贸形势喜人,经济运行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积极变化。对未来一年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和预测,关系到今后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们采用多种经济模型和“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对2000年—2001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8年至今,中国连续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在肯定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正面效应的同时,又不能不看到,中国近六年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同样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单向片面地强调需求调控一方,而忽视了供给调控另一方,仅仅在“市场需求——宏观需求管理”这个圈子内寻找对策,未能将需求刺激与供给推动结合起来对市场进行调控;故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效应与预期结果至今相距甚远。积极财政政策与中国实践的悖论运行,迫使人们不得不对政策本身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徐瑞娥 《经济纵横》2003,(10):55-59
我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已实施五年 ,收效卓著。随着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好转 ,对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时出现 ,现将各种观点综述如下。一、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不同看法(一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有必要性和可能性。1 .扩大内需仍需加强。随着国际经济增长的继续放缓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经济“传导”作用的加强 ,我国外贸出口面临的形势及外需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容乐观。据有关资料 ,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997年为 3 .6 % ,1 998年为 2 .3 % ,1 9…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许经勇 《财经研究》2003,29(2):3-7,69
1998年以来,为使我国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政府先后实施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在市场需求不足的条件下,其效果还不尽人意。为此,应在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确定“就业优先”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2.
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在1998年之后,为了进行反周期经济调控而采取的有中国特色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它是基于宏观国际环境、并针对我国实际而作出的一种政策性选择,其最具代表性的措施是举借长期建设国债,投入政府规划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完善社会保障、支持科教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等工程,从而克服通货紧缩所造成的影响,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转暖,学术界在如何认识积极财政政策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关于积极财政政策淡出还是继续的争论也不断出现。笔者认为: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应与西方发达国…  相似文献   

13.
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应当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在调控目标、调控方式、调控手段和方法组合上进行适时调整。 1.调整财政政策目标:由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转为增加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1998年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一直是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4.
2008年9月15日,以雷曼兄弟宣告破产为开端,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深化,其对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影响迅速扩大,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遭受重创,信贷全面紧缩,实体经济加速衰退.到2009年初,全球经济已经出现了衰退的迹象,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尤其是自加入WTO以来,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已经较深,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也开始放缓,中央政府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财政政策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直接和有效的方式,而财政政策中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财政支出的结构不同,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就不一样,深入了解09年的财政支出结构,有利于认识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各项财政支出的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5.
自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开始积极主动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扩大消费需求始终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在实际中,财政政策对于消费需求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对投资和消费的带动作用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财政政策工具使用上存在偏差,以及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所导致的.因此,在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将调控重点转向扩大消费需求,通过使用"差异化"政策、优化支出结构、完善税制等手段刺激居民消费,真正扩大内需.  相似文献   

16.
面对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正在微调中。其中,关于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判断基本一致,不过货币政策的取向稍有差别。1.财政政策取向方面的判断较为一致。学者们普遍认为应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例如,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2011年11月)表示,  相似文献   

17.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1、积极财政政策的积极效应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当年GDP的增加,有提高当年经济增长率的实际效果。经济结构调整明确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提高了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水平,丰富了宏观经济管理的经验。1998年以来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治理经济紧缩的新尝试,并且已取得显著效果。具体表现在:定向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国债,将银行的一部分存差转化为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国债投资与银行配套贷款的密切结合等等。正是上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密切配合,才促成了当前国民经济出现…  相似文献   

18.
1 十年回顾 阶段一:刺激需求.加大投资自1998年至2006年,我国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在这段时间中,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储蓄逐年增加,毫无衰减的现象,而相应地,投资与储蓄呈反方向变动,投资不足,仅在房地产等几个少数的行业中出现了"热投资,"但是这种"热度",呈现出来的是只是经济泡沫现象.政府为了增加国民收入,刺激需求,实现民间的繁荣投资,采取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府拨款建设了许多工程,并且央行连续八次降息.但是,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我国储蓄存款出现了自2001年以来的首次下降.  相似文献   

19.
江明融 《财经科学》2006,(11):61-68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主要是运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调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实施这种相机抉择功能的财政政策在带来繁荣的同时,也蕴含着越来越多难以克服的危机,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里,过度频繁地利用经济政策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会造成投资浪费以及经济的更大波动.因此,应尽早实现财政政策的转型,实行具有自动稳定功能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内出现的通货紧缩,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它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起,构成了扩大内需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开始从“积极”向“稳健”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近期经济增长的新特点,适应了我国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