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十年来,黄河流域 面临着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黄河源头建立特殊生态功能区是保护黄河源头生态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界定了黄河源头特殊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并探讨了其建设措施及预期影响。  相似文献   

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性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土地总面积为305.7万hm2,其中草地236.1万hm2,占77.2%,是干旱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地区。该区曾被誉为"黄河蓄水池"的玛曲湿地趋于干涸,生态环境变得十分脆弱。该文在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现状进行了剖析的基础上,依据有关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结合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该区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均属于中度和强度脆弱范围,并就此分析了原因,以期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协调问题是影响区域整体实力的关键,在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限制开发背景下,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是新形势下急需解决的问题;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方法,运用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模型对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城乡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探讨了在新的功能定位下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玛多县地处黄河源头,草地退化面积达16000多平方公里。占天然草地的70%;牲畜存栏数从二十多年前的67万头只,下降到不足24万头只;贫困人口达839户3219人。占总人口的26.47%。从2000年开始,在政府的关心下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退牧还草等工程,从2005年开始又将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治理项目工程,以保护和重建生态系统。今后任务是:确立生态立县战略,采取综合措施,认真治理退化草地,改善黄河源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耿玉德  周延 《林业经济》2012,(4):73-76,79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功能区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许多方面的知识,研究好功能区的未来建设模式对于我国的生态安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对该区域实际情况的梳理,设计构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建设模式并做特征分析,从时间上找办法,最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建设的人才聚集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为例,研究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如何建设人才聚集策略。研究发现大兴安岭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区域经济的经济禀赋造成扩散效应大于回流效应,阻碍了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人才聚集;政策性因素造成人口迁移成本过高、户籍制度的阻碍、社会网络与资本等社会支持不够等非经济性因素也是阻碍大兴安岭地区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针对阻碍人才聚集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大兴安岭功能区人才聚集的策略,包括实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引进政策的政策倾斜、灵活的户籍政策和构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项策略。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实现大兴安岭地区的人才聚集促进大兴安岭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众多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人才聚集策略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中的科技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科技角度分析了大兴安岭在生态功能区建设中存在的科技运行体系和科技支持体系不完善,科技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从产业角度分析了生态主导型产业规模较小,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地方企业科技理念相对落后,科技管理与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了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存在的过渡依赖政策而科技支撑薄弱问题。提出加大对大兴安岭哈尔滨科技研发中心建设的力度,加强地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速经济结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科技管理部门建设与投入,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和发展质量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SWOT方法进行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以下简称功能区)区域发展现状分析,并提出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生态产业发展方向及政策支持意见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连接的纽带,明确其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探究研究区在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2015年草地面积为329.52万hm~2,占总面积的81.17%,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土地利用类型, 1990—2015年草地总量略有减少,减幅为0.04%;湿地作为研究区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先减后增、整体减少的趋势,整体减幅为0.36%;其他土地面积减少1.39万hm~2,减幅为19.05%;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加8 480hm~2,增幅高达102.60%;人工表面面积增加6 075hm~2,增幅为29.47%;林地面积增加了2 908hm~2,增幅10.48%。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和人工表面用地表现为净转出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换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10.
土地发展权缺失下的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发展权和土地发展权的起源入手,分析了政府规划权与土地发展权的冲突,发现在土地发展权缺失的前提下,政席行使公权办中的规划权时就可能限制了土地所有权人的发展选择权.光其是西部农村居民的权利受到了明显侵害,结果使西部生态功能区建设遇到了制度障碍.为协调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可创设归属于农村集体和国家的土地发展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说明了西部黄河源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及生态现状,分析了其脆弱的原因,然后探讨了目前本地区出现生态恶化的影响因素.认为本地区的生态恶化是由人为不合理活动及气候变化引起的,元凶是气候变化,人为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最后讨论解决目前黄河源区生态困境的对策,认为为了改善本地区的生态环境,除了增加投入、完善法制、搞好宣传外,抢救性措施如建立生态保护区等长远措施以及改进当地人民的生产方式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科学利用黄河水资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都与水有关。针对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应以水为切入点。科学配水,统一管水,全民节水,植物涵养水,只有科学利用黄河水资源,才能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构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协调过程与变化趋势。[结果]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值呈现波动中增长的发展趋势,社会经济综合评价值除了2017年也一直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更大,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度发展平稳,一直处于拮抗状态。耦合协调类型经历了濒临失调衰退型—勉强耦合协调型—中级耦合协调型—勉强耦合协调型4个发展阶段。[结论]区域的生态环境调节能力逐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基本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说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持续向着协调发展的方向不断演进。未来研究区应通过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区域内社会经济的绿色转型升级,优化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支撑体系,提升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玛多县地处青海省的南部,黄河源区,主要有旅游、矿产、水电、草场、动物等自然资源,其中以草场、动物、旅游等资源最重要,是该区目前经济发展的支柱;目前该区的草场退化、畜牧业产值下降、水资源匮乏,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又不够,这是玛多县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玛多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将严禁人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该县今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应以鱼类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体,畜牧业次之,杜绝矿产的开采,保护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利用对策研究(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分析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概况的基础上,从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面积的适宜性,自然性,脆弱性等因素出发,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保护功能作出了评价,进而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全面了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状况及其时空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生态退化的影响,为滨海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黄河三角洲沿海5区县(无棣县、沾化区、河口区、垦利区、东营区)为研究区域,以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1987—2017年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湿地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从1987年的0.717下降到2017年的0.531,5个区县的评价等级在1987年为3个安全和2个预警,到2017年则变为1个预警、3个不安全和1个非常不安全。(2)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安全变化存在阶段性差异。生态安全状况在不同的阶段恶化程度有所差异,1997—2007年程度最强,阶段性差异与人类活动在不同时段的干扰强弱密切相关。(3)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状况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生态安全指数下降最明显的是位于研究区东南部的东营区,其次为与之紧临的垦利区;黄河来水量减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海水养殖等是导致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安全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结论]目前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生态安全指数平均值处于不安全级别,湿地受到人类活动干扰的压力较大,今后的重点应是控制海水养殖面积的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面积大,油气资源丰富,盐卤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基础设施良好,区位投资与开发环境优越,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由于淡水短缺、铁路港口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本区资源开发的规模、速度和深度;应注意合理利用黄河水,加强港口设施和化工基地建设,发展“农基鱼塘”生态农业,实现滩涂产业化;力争到下世纪初的黄河三角洲建设成为能源、化工、农牧渔业三大基地,使之成为我国下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接壤区既是气候的敏感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为此,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 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合理保护和发展;应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的差异,分区发展生态农 业;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实现农业产业化;利用节水保水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措 施,实现有限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科学实施林灌草生态工程建设,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实施移民扶 贫开发及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和减少农村人口,减轻人口压力,以实现该区域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干旱区流域地下水生态调节与监测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干旱区流域地下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的响应关系。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典型的干旱荒漠区,研究地下水对生态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地下水的监测预警,对干旱区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根据流域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的长期监测,研究选取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新渠满,中游英巴扎,下游恰拉、阿拉干共5个断面31眼监测井进行地下水位检测。[结果]监测显示,塔里木河流域上、中游的地下水位良好,下游地下水位较低,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位最低值与最高值一般均出现在7~9月,对生态环境具有强烈的影响。[结论]根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位的监测预警,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要处理好流域地下水开发、保护与生产、生态用水之间的关系,提高用水效率,禁止开荒扩大生产,严格管理地下水开采,保护好地下水水质,加大对流域下游的生态输水,逐步恢复下游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