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12月11日,正是中国正式加入 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三年过渡期”的一个节点。根据当年中国承诺遵循的逐步开放原则,多数行业的放开将在三年或五年内兑现,这其中信息通信行业自然也不例外。根据承诺,电信业中增值业务、移动与数据业务、国内/国际业务等在入世三年后都已逐步放开。虽然在基础业务上还存在地域方面的一些限制,但是开放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由此我们必须要对新时期下电信业投融资所面临环境和形势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对已过去的三年中国内电信业在引进外资、吸纳投资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信业自由化和全球化两大倾向的发展,我国的电信体制发生了较大的变革。目前中国电信业体制改革暂告结束,5 1的市场竞争格局已形成,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完善。加入WTO使中国电信业同时要面临市场开放问题国外各大通信厂商都已经或将要加大在中国通信市场方面的投资,以网络业务为代表的数据通信业务是开放的第一步。作为通信市场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而  相似文献   

3.
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在中国电信业打破垄断、推动行业竞争的改革热潮中,对国内民族资本开放基础电信转售业务的问题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初,将是中国电信业大变革的时代。未来5年,中国电信业将面临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环境、政策环境、技术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变化,并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使电信业的旧有格局发生改变,从而展现一个新的天地。从逐步规范的国内电信竞争进入WTO基础电信协议下的全球电信竞争自1993年邮电部开放9种增值电信业务至今,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已到了第8个年头。8年来,电信竞争领域从增值业务延伸到基础电信;竞争主体从政企合一的经营主体到国有企业;管制方式从政府主管部门政策  相似文献   

5.
近日,由于我国年内将加入WTO 已成定局,国内外媒体纷纷将日光投向电信、金融、汽车制造和科技开发四个最令人关注的领域。更有媒体形容中国入世为“十五年磨一剑,改革与开放走上了不归之路”。入世在即,中国电信业应该如何应对?入世要求电信业实现规模经济 加入WTO在即,我国政府对于开放电信业作出了承诺,将在一定条件下陆续开放增值业务和基础电信业务(见右表)。 可以预见,在入世后三到五年的过渡期内,外国资本和公司将主要以四种形式进入到我国基础电信服务业:(1)投资中国电信类股票:如沃达丰目前控有5%的巾围移…  相似文献   

6.
郭顺义  杨桦 《当代通信》2003,(14):24-26
随着基础电信业务量(主要指语音业务)的逐渐饱和,我国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在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它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对准了增值电信业务。加入WTO后,中国电信业首先对外资开放了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包括设备制造商、虚拟运营商、通信终端制造商等在内的其他电信企业也纷纷进入了增值电信业务领域。  相似文献   

7.
在电信业市场开放、新的产业价值链正在形成的大环境下,业务模式的转轨变型成为其中关键的环节。全球电信业要从低迷震荡中复苏,就要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因此,电信业探讨的焦点集中到了业务创新上。业务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最终用户的迫切需求。近日,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周宝信就如何进行业务创新等问  相似文献   

8.
转型是当前电信业最热门的话题。转型,涉及业务内容、网络基础、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等。其中,服务转型是电信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近日,中国网通集团副总经理左迅生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就运营企业服务转型的内容,原则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鼓励电信业向民间资本开放,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重要举措,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备受全社会的关注。2013年5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正式启动了移动通信转售业务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中国电信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电信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在乃至将来都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各种电信新业务应运而生,网络元素出租业务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就中国电信发挥网络优势,开拓网络元素出租业务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对网络元素出租业务的市场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指出开办网络元素出租业务应注意的问题。 开办网络元素出租业务的 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电信行业的迅猛发展和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使得中国电信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电信业正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知识经济大潮的挑战。引入竞争机制,开放中国电信市场,实行开放经营,不仅是国际电信市场的要求,也是国内电信业的共同要求。在这种形势下,邮电分营,给中国电信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电信技...  相似文献   

12.
《邮电企业管理》2007,(6):64-65
今年电信日的主题为“让信息通信技术惠及下一代”,强调了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也标志着国际社会赋予电信业更加重要的地位和崇高的职责,要求电信业站在信息社会主体的高度认识自己,为构建信息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铁通作为六大运营商之一,十分重视青少年对信息、通信业务的需求,不断加强业务创新的力度,丰富业务种类,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熊卫 《当代通信》2005,(19):82-83
当前,中国电信业已经告别了绝对垄断,正逐步进入垄断竞争格局。随着3G时代的来临,电信企业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如何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业务,已成为各大电信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作为首要支撑。随着中国电信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电信企业已面临潜在的人才危机,为了避免重蹈中国保险业人才流失的覆辙,必须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电信业的全业务运营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婷 《邮电经济》2008,(1):29-31
实现全业务运营无疑是我国电信业运营商最为关注的大事,也是电信业重组中的主要课题。自1999年国务院决定对电信实行分业经营,先后将无线寻呼、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业务在机构体制上完全分开以来,利弊互见,质疑之声始终不绝,而今要求恢复全业务运营的意见已占上风,中国电信业实现全业务运营指日可待。那么,中国电信业为什么必须实现全业务运营?实现全业务运营对各家主要运营商带来哪些机遇,又会带来哪些挑战?它对整个电信市场会带来哪些变化?在实行全业务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综合了我国一些专家的观点,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后,国内电信业已经承诺对外资开放,其中电信增值业务领域开放力度最大,也最快。2000年9月《电信条例》颁布,对国内非国有经济,包括私营经济投资经营电信业务没有作其它限制性规定,为内资进入增值电信业务市场奠定基础,虚拟电信运营商初露端倪。2002年1月1日,《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开始实施,为内资“入市”扫清了障碍,明确了条件,虚拟电信运营商借政策之利得以生存发展,因此虚拟电信运营商便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综合业务成为必然选择 虽然中国电信业目前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分业经营格局,但在各地具体操作过程中,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结合自身的网络优势和资源优势,向其他领域拓展,从而使目前中国电信业形成了一些从分业经营向全业务经营格局过渡的迹象(见表1).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电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电信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国内电信市场出现了六大基础运营企业竞合的繁荣景象。电信全程全网、规模经济和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决定了电信网间只有互联互通才能实现规模效益。同时,网间互联互通也是形成有效竞争的基础。没有电信网间最基本业务的互联互通,就不能形成有效的电信市场,而没有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我国电信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从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正式对外开放基础电信等服务贸易领域的相关业务。外资可以在上海、广州和北京设持股30%的合资企业,并在这些城市内及其之间提供服务。深圳、杭州等14个城市明年年内开放上述业务。由此,我国电信业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竞争。面对外资的进入,国内电信业应该认真思考如何以策略迎战的问题了。笔者认为,必须从中国电信的存在价值、选择竞争战略、提高组织效率、激活员工队伍等四个层面入手,进行战略思维,分清短期措施和长期行为,明确改革目标,在此基础上制订策略,才能抓住关键,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业务发展和业务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既是电信运营商争夺用户、获取收入的基础,也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国内最有实力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的业务发展,在国内电信运营商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两大运营商的业务发展道路,对整个中国电信业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中国电信业已经告别了绝对垄断,正逐步进入垄断竞争格局。随着3G时代的来临,电信企业面临的竞争空前激烈,如何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和业务,已成为各大电信企业关注的焦点,而这一切,都需要人才作为首要支撑。随着中国电信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电信企业已面临潜在的人才危机, 为了避免重蹈中国保险业人才流失的覆辙,必须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诸多学者提出了多种方法,如年薪制、员工持股制、期权制、利润分享制等,这些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