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具有显著的社会导向作用。政府信用建设,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应成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示范者和组织者。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中政府信用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结合当前我国政府信用缺失现象,对政府信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日益频发的公共危机对政府能否有效履行其公共责任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影响政府信用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政府的自利性、地方政府执政能力不足、监督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原因,我国政府在处理各种公共危机时,还存在一些信用缺失问题,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重构政府信用,提升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必须加强政风建设、健全民主监督机制、建设法治政府、完善政府信用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公共危机频发,危机管理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政府信用与政府危机管理之间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政府信用的内涵是在历次危机及其管理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从具体的危机管理过程来看,政府信用与危机管理存在互动机制。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政府信用缺失的问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状况日益恶化。因此,为提升政府信用,更好地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需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等。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用就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映。政府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核心,是社会信用的主导.建立政府信用、打造信用政府对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金融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信用缺失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通关注。本文结合目前金融信用的现状,分析金融信用缺失的危害,提出了几点完善我国金融信用的对策,即通过金融业与政府信用关系的建立;运用法律及道德手段;强化央行外部监督;建立有效的金融征信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商业信用信息是商业活动开展的基础,开发利用好商业信用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关系到经济正常运转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在界定商业信用信息范围的基础上,分析商业信用信息的市场规模与需求,总结出国内商业信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六种主要模式。基于现阶段存在的主要困难,指出应采用“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依托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全社会统一的商业信用信息开发利用机制,并给出未来实施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8.
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政府行为不规范、市场机制不健全、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各异、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我国保险业普遍存在社会信用缺失的现象。因此,应尽快完善保险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府对保险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加强保险业的信息披露机制,加快建立信用评级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符合我国现状的保险评级体系,以改善保险行业信用形象,实现我国保险信用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用问题以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政府信用以政治民主为基础,其目的是保护民众,获得人民的满意和认同.建立高效的政府信用管理,构建完善的政府信用管理体系,须建立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在评估的基础上,建立政府失信惩罚机制,以及对政府失信造成的损害进行救济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区域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区域信用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地方政府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部分省市区域信用体系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说明,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应是我国转轨时期建设区域信用体系的现实选择。地方政府在构建区域信用体系中的作用是建立信用政府,以市场为主体推动区域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并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在提倡建立信用经济。美国出现的信用危机 ,不仅为我国政府政策制定者敲响了警钟 ,而且也使得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建立企业信用体系 ,如何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风尚 ,以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消费信用的立法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用和法制是市场经济赖以存续和发展的两大支柱,信用是一个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的体系。只有建立起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银行信用为媒介,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结构合理、彼此促进的信用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对经济的正面作用。但我国目前的信用关系基本上呈现出银行信用异军突起,国家信用逐步发展,商业信用畸形发展,消费信用受到抑制的局面,因此,有必要加快消费信用立法以塑造、引导、扩充消费信用,完善我国信用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是否有助于贫困减缓?这成为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需要厘清的问题。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对我国30个省份1988-2011年地方政府干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与反贫困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地方政府干预程度与贫困减缓存在非线性关系,即适度的地方政府干预将有助于贫困减缓,而过度的地方政府干预会形成地方政府干预陷阱,抑制反贫困效果;我国现有农村信贷资金规模有助于解决贫困人口的融资困境,实现贫困减缓,而我国的农村信贷配置效率处于低水平,对贫困减缓作用不显著;与地方政府经济干预较弱的地区相比,我国地方政府干预程度较强地区的农村信贷资金配置的规模和效率对贫困减缓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经济信用主体间无序和错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企业和政府是市场经济信用体系中的基本行为主体。我国经济信用问题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各信用主体定位不明、功能模糊、角色错位造成的。因此,要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信用体系,关键是要以产权制度为基础,个人信用为核心,企业信用为主体,政府信用为保障,形成各信用行为主体间的相互制衡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发展中存在着征信立法滞后、政府对征信业的行业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征信资料权威性和系统性不强、信用数据条块分割、征信数据库管理落后等问题。今后,应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对征信业的立法进程,做好征信宣传工作,打造守信政府,做好征信数据库建设相关工作,推进信用评级市场培育和发展等,以推进我国征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发展目前面临如下问题:信贷市场信用评级缺乏统一的制度性安排,社会对信用评级产品和服务认可度低,全国范围的、规范的信贷市场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缺乏,企业参与评级的意愿不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应对信用评级工作进行制度安排,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信用评级业务监管体系,协调政府职能部门逐步提升社会对外部信用评级的认知度;评级机构应切实掌握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以共同促进天津市信用评级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征信将形成三大数据体系: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和商业征信体系。金融征信体系是以金融业主管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以政府及其主要职能部门为主导进行建设,商业征信体系是以行业协会组织及其会员为主导进行建设。金融征信体系、行政管理征信体系是整个征信体系的基础供应商。在它们周围将会存在并逐渐发展出一批专业的、有一定规模的征信中介机构。这些机构以金融征信和行政管理征信开放的信息为基础,进行综合或深加工,制作出满足终端市场需求的专项征信产品和综合征信产品。这三大数据体系在征信体系中应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它们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的,每个体系都有自己的侧重点,目的都是为整个社会服务,都是征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正确认识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征信体系建设的模式应是公共征信与市场征信同时起步,共同发展。当前政府行政征信管理最主要的问题是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因此有必要建立国家级和省部级交换平台。政府信用信息应在市场成熟的情况下、在政府信用信息合理分类并实现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有序地开放。  相似文献   

18.
借鉴西方经验 健全我国社会征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征信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国外征信体系包括以美、英为代表的民营征信管理体系,以法、德为代表的公共征信管理体系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会员制征信管理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征信机构网络和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强烈的信用意识和完善的监督管理及行业自律是国外征信体系发展的保障。借鉴西方国家征信体系发展的做法和经验,结合近年来我国征信业的发展现状,从法律法规、征信数据库、行业协会、政府职能、征信业发展模式、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征信人才、征信市场需求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我国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是我国征信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表现出嫌贫爱富的特征.任由信用工具在市场上自由投放,会产生在地域上和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投放量不均匀性,以至于成为拉大贫富差距的元凶之一.在我国的市场上,以地理上的胡焕庸线分界,已存在信用投放东高西低不均衡问题.信用投放不均匀不仅会拉大贫富差距,还致使信用弱势人群在知识、观念和行为上落后于时代,固化在较低的社会阶层,由此产生其他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