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广告导报》2005,(9):48-51
中国台湾广告业无论是媒体、广告公司、广告主、广告教育都比大陆相对发达。实质上,台湾地区社会发展的特殊性,自然造就了台湾广告业产业组织的独特样态。从台湾地区1997年开放市场论经验,海峡两岸广告圈生活、生态又是如何?内地台湾广告人又是如何看待内地、台湾两地的广告行业的?台湾地区广告人的先天优势与后天弱势何在?从台湾地区来内地闯荡的广告人们,又把怎样的先进理念带到了内地?此次由《广告导报》发起的中国台湾广告业态报道。得到了众多在内地的台湾广告人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地区强势广告杂志《动脑》的大力配合。使得我们能够在本期专题中梳理台湾广告业界提升国际化视野与专业态度的成长脉络。台湾广告人进入大陆工作。或多或少地影响和促进着内地广告人素养的硬着落;反观内地广告市场的巨大空间以及先天优势。从另一个侧面映衬出这片土地吸引着、感动着这些来自台湾广告人,他们改变了各自生活的轨迹、事业的版图、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同时他们带给大陆广告业隐约可见、随机而动、随需而变的跳跃式成长。也深深地触动并影响着每一位大陆广告人。  相似文献   

2.
籍元  崔翎暄 《商》2014,(9):91-91
准确的说,这两本书,应该分为三本书来读,而他们之间又构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克劳德霍普斯金的《科学的广告+我的广告生涯》构成,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两位作者,在成为广告人之间的经历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广告人的经验。第二部分有大卫奥格威的《一个广告人的自白》单独构成,主要记述的是他创办奥美广告公司以后的一些成功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两部分的区别在于,前者重点在于成为一个广告人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技巧;而后者则更加强调的是如何把一个广告公司做得更大更好。〈br〉 笔者主要从他们的思想总结中得到自己对于广告的启示,然而在如何运营广告公司上的比重较为轻一些。  相似文献   

3.
我想再一次谈谈广告人的形象,或IDENDTITY。在策划大师和点子大王满天飞的今天,对于客户来说,要判断广告公司的水平很难,要判断广告人的专业能力则更难,这里从宏观上将我国广告人划为三代,供各位参考。第一代广告人:美术、影视广告人。这代广告人是直接从事美术、影视工作的。有的人是正在学习美术、影视的。他们从事广告,或者更准确来说,他们兼职做广告,仅是为了顺手赚点小钱,并不把广告当成一种正式的职业。这代广告人出现在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因为市场经济刚刚开始起动,企业的广告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大部分企业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第二代广告人:美术、影视+关系广告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告市场突然膨胀,许多人开始从“摸着石头过河”兼职做广告到专职做广告,更多的人发现做广告成本低利润高,于是千军万马扑向广告市场。他们工作的方式灵活多样,兼职的、专业的、机动的、临时的;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学校做、学生做、媒介做、工商局也做,一时间凡有本事与广告扯得上关系的,都来做广告,都有资格做广告。中国广告人以每年百倍千倍  相似文献   

4.
贾丽军 《广告大观》2007,(5S):134-134
广告人不能没有科学、系统的理论滋养,然而中国多数广告人普遍缺乏。其原因加以概括,姑且归结为以下两条:第一,高校广告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规范,导致了新生代广告人在知识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国内一些高校广告专业的归口五花八门,在课程设置上缺少科学、权威的统一指导,造成他们的专业素养参次不齐,所谓“科班出身”也就显得苍白。第二,广告是“英雄成名不问出处”的行业,“非科班”出身的从业人员占相当一部分,有时候凭借一句广告语、  相似文献   

5.
《广告大观》2014,(4):5-5
今天的经典传播活动似乎离广告人越来越远。iPhone的成功离不开造势,但iPhone的轰动是乔布斯一手缔造的;淘宝让双十一成为一个节日,也让单日百亿的流水重新定义流通行业。乔布斯和马云都不是广告人,但他们创造了传播经典,让广告人无法望其项背。这样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对于广告,60后记得“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70后记得那一年暑假雪碧的瞬间风靡。但是80后、90后却没有多少记忆终生的广告了,这不得不说是广告人的遗憾。广告业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广告人开始走向沉默?  相似文献   

6.
方棱 《广告导报》2004,(4):45-47
作为广告人,我们每天都在和“卖点”打交道,很多时候,面对的是同质化严重的产品。有经验的广告人是善于在同质化里找出差异的,但面对铺天盖地的“概念”战,人们也开始扪心自问,广告人是否只是在广告传播这一环节发挥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做着亡羊补牢的工作?我们是否可以在企业产品研发的时候就开始介入,并最终帮助企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纵览近年来的经典传播活动,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不是出自正统广告公司的广告人。在本应是广告人最擅长的圈子里,却常常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广告人去哪儿了?曾经风靡一时的“今年过节不收礼”的脑自金广告、一天交易额高达350多亿的淘宝双十一活动、微信支付用户暴涨的抢红包活动等经典营销活动,很多都不是由传统广告人发起。传统广告人更深谙“秀”的艺术,但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爆”的时代。广告的核心在于传播,随着媒体传播环境的改变,广告的玩法变了。在分屏时代,广告的出路在哪里?广告人又该如何应对传播时代的更替?  相似文献   

8.
黄莉 《广告大观》2005,(8):28-29
广告人为什么要参加广告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资格为广告主做出让他们满意的方案与作品。已有声誉的广告公司、广告人自然有这个资格,而新崛起的角色则可以凭这个资格拿到敲门砖。但不管评定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这场评定的最终目标都是直指广告主。应该说,对广告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最有发言权的角色中,广告主是无法回避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中国媒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生育几乎得不到任何控制,一派繁荣昌盛的表情。媒介的空前发畏让喜欢广告的广告人活蹦乱跳,活跃在市场经济的中国大舞台。有媒介就有买卖,就有生意,就有热闹的你抢我夺,中国广告媒介已经成了气候,开始了自己的发展之路。媒介的疯狂成长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升腾和中国企业营销的崛起,见证了中国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我的2004     
《广告导报》2005,(1):52-63
岁末已至,新年来临,在已经过去的一年里,成功失败也罢,伤心喜悦也罢。2004年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2004年发生的一切只是生命里的一个轮回。也许会因为身处广告圈这个特殊的光环之下,广告人的2004更具广告“特色”。无论是我的2004,还是你的2004,或是她(他)的2004,只要是广告人的2004,忙碌、加班、比稿、跳槽……都将成为他们2004年里共同的关键词。点击属于广告人共同的关键词,铺展开的又将是他们各自不同的“2004广告故事”。  相似文献   

11.
有时候,很佩服中国的广告人和企业,面对这么复杂的中国市场,依然能尽在掌握。看完《公关第一,广告第二》之后,我总是在想:我们不是已经都在做了吗?公关营销、事件营销配合广告塑造品牌,似乎是敏锐的中国广告人和客户时常创造出采的精彩案例。有时间,真的要和我们的广告人好好聊聊,把他们的视角和观点挖掘出采,也许将给世界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2.
镜明 《国际广告》2009,(8):120-121
我从来没成为过猛烈广告人,与其说是猛烈,不如说是想成为乐天广告人。我人生的大半时间几乎都花费在广告这个工作上了,当然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意识到要这样做,而仅仅是一个结果。  相似文献   

13.
陈炜 《广告大观》2004,(3):28-30
借用李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做我本文的题目,是因为在我多年的电视广告经营和电视频道运营的实践中,时常有感于难以在保持频道形象和提升广告业绩之间做出抉择。这是电视人、广告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关于形式和内容的困惑,而这一困惑酝酿久了,往往又在我们心中演变成生存和发展的忧虑。  相似文献   

14.
《网际商务》2011,(11):22-22
“广告人”是泛指,说的是媒介、广告、媒体、咨询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他们为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营销服务。每年的第四季度,是他们为企业提案的高峰期。最近一段时间,在与相关从业者密集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他们从事的是与营销相关的工作.但他们的自我营销往往做得不好,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几个方面,都有一些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5.
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句名言“不当总统就当广告人”,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投身广告业,广告人一度被认为是有成就感的群体。然而广告人也是最辛苦的群体,他们起早摸黑,殚精竭虑,其工作之艰辛世人皆知。尽管如此,中国广告人却一直不敢挺直腰杆走路,因为中国广告业一直没有统一的从业标准,广告人更是难以获得公认的名份。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中国企业的迅速成长和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电视广告对企业提升品牌形象、扩大知名度、提升产品销量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的细分。媒体的细分和消费者需求的细分,消费者的注意力已不再集中,企业如何让电视广告不再是“烧钱”的游戏?如何将电视广告做得更加精益有效?本期封面专题邀请了著名广告人、传播专家和企业人士等,共同探讨“电视广告有效传播”的问题,给我们展现了一个“δ动态、立体”的电视广告传播路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靠单一的广告策略不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广告媒体的组合运用、广告与终端的配合、广告创作与企业的品牌战略匹配等,都趋向用“整合、协同、精益”的思想和理念来攻守市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沈虹 《广告大观》2014,(4):21-22
自从有了互联网之后,越来越多的广告人在工作中感觉到他们所做的工作越来越不像大众传播时代广告人在做的事情。传统广告人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描述他们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王竹一 《广告导报》2006,(3):99-101
电影导演陈凯歌曾说:“中国将来最好的导演将从广告界产生”。一直以来。我们似乎冷落了广告导演。然而这些似乎是边缘的广告人却在为中国广告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影视广告除了精彩的创意和策略,最重要的就是出色的执行,而这个执行的核心就是广告导演。  相似文献   

19.
终端广告是炮弹出膛的最后一个关口,是广告又不是广告,是多种合力与各种价值冲突的最终妥协结果,因此,其形式、密度、效率等不但是企业上下级的关系使然,更是企业与外部各种力量之间博弈结果,比如怎么跟卖场谈判,怎么让小店更愿意维护等。保证产品消费成功,不是一个环节或者几个环节做的好就能够出效果的。有效的终端广告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非常活化的营运系统在支撑。  相似文献   

20.
兰孝玲 《消费导刊》2009,(21):241-241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商家缩减广告的经济预算,他们要求广告人独辟蹊径,寻找更有效的手段为产品提高知名度。"纪实"元素逐渐被广告人发现并利用。另外,此类广告的制作经费较低,可以为广告主节省大笔开支。这些优势让广告主和广告人都愿意去使用这样一种广告元素,但是如果在创作过程中不能恰当处理好"纪实"与创意的比例,就会给产品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