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胁中国粮食安全最危险的因素——弃耕抛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农村一些地方农田弃耕抛荒现象日趋严重,尽管对此采取了一些遏制性措施,但收效不明显,并且呈现继续发展的趋势,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通过分析农民弃耕抛荒的原因,指出了制约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其他影响因素及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
弃耕抛荒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农村弃耕抛荒现象,有继续蔓延的趋势。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制止抛荒的主要措施要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提倡土地规模经营。强化政策体系确保农民种田利益不受侵犯。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营管理》2001,(11):36-38
农村土地二轮承包以后,给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农村土地关系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特别是在土地承包管理中暴露出不少新问题,从我县的情况来看,农村土地弃耕抛荒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土地弃耕抛荒的现状近年来我县农村土地弃耕抛荒现象日益严重。仅抛荒的耕地面积,1999年全县达37000亩,2000年达54000亩,2001年上半年达22000亩,分别占当年全县耕地面积的4.7%、6.9%和2.8%。而且这种现象不论在山丘区、平原区、纯湖区、城郊区乡镇都普遍存在。地处洞庭湖平原的洲…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究强制代耕的法律属性,并从合同订立和合同内容两个方面完善强制代耕合同的制度构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强制代耕属于土地经营权的强制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应当签订书面合同。(2)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民法依据是强制缔约义务。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连续弃耕抛荒两年以上的情形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履行强制要约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负强制承诺义务。(3)强制代耕合同的典型合同类型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不能获得流转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继续耕种土地或者自愿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可以依法解除合同。研究结论:强制代耕合同订立的强制性及其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明晰,使其成为解决耕地弃耕抛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总体上呈现紧张平衡状况,结构性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生产、需求和贸易环境的新变化,应从国情出发,完善粮食价格机制,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提高政府价格干预政策的前瞻性和稳定性,健全粮食支持政策体系,严格保护耕地,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统筹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粮食安全概念及中国粮食安全现状(一)粮食安全(Food Security)的概念及其演变粮食安全的概念最初是在1972-1974年发生战后30年来最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联合国于1974年11月召开世界粮食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  相似文献   

7.
一、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所以,要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仅以一个简单的供求数量界限作为标准,而应该综合考察粮食体系中各种可能隐患,从粮食生产的能力、粮食生产的经济性和粮食生产能力储备来进行综合评价。(一)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能够达到的期望产量。由于粮食的产出直接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状况,我国常用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及…  相似文献   

8.
据外媒近日综合报道,2010年夏天,全球多地区遭遇气象灾难。目前,俄罗斯17个区因为旱情严重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印度雨季赶走了干旱,却给粮食储存带来新难题,小麦出口大国乌克兰遭遇洪水冲击小麦产量锐减,旱情同样威胁着越南稻米产区。多国多个产粮区遭遇气象灾害,使得这些地区乃至全球的粮食供应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9.
10.
今年以来,由于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地区如浙江、广东、北京等地相继发生了居民集中采购粮油的现象。由于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有力,应对有方,加上物质基础雄厚,短时间内得到平息。这次虽然没有形成抢购风潮和大的波动,但它却告诉人们,新的形势下粮食安全观念不能淡化,粮食的基础地位不能弱化,粮食的宏观调控措施不能软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拥有 12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解决粮食需求问题,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实现粮食安全放在稳定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点上。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几个台阶,粮食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粮食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粮食总量供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由过去长期短缺变为丰年有余、总量供求基本平衡。粮食安全系数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须看到,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化…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粮食安全态势和趋势的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9年以来,我同粮食连续4年减产,各年度的总产量小于总需求最,产不抵淌,需动用库存。但是由于国家粮食库存充裕,所以粮食总供给最还是大于需求量。据计算,从1999年到2002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从47068万吨增长到48821万吨,粮食总需求量增长了1737万吨。同期,粮食总产量减少5079  相似文献   

13.
陈彬文 《农村经济》2004,(12):28-30
我国粮食连续几年当年产量低于消费量,且缺口不断扩大,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受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减少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粮食安全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尤其在农业发展新阶段,要认真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粮食丰产,农民增收,继续把国家粮食安全系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  相似文献   

14.
粮食单产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粮食产量主要取决于粮食单产水平而非粮食播种面积。本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了包括化肥投入、灌溉、耕地成灾面积、机械动力在内的影响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四个因素,应用势分析的方法刻画了上述因素的时间序列趋势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阶段不同因素对粮食单产水平增长的贡献,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但这种供大于求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粮食安全涉及经济的各个环节,不能仅以生产能力和供求平衡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即使是在目前粮食供略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仍然很低。中国粮食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在于粮食资源的流失,资源的流失是由于该产业缺乏使其获得合理收益的机制。在粮食比较利益低下这一事实难以改变的条件下,政府应该通过构建粮食生产要素的保障体系来保护粮食的生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16.
《齐鲁粮食》2006,(11):1-1
从粮食安全和粮食供求平衡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我们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粮食生产与粮食需求的协调问题,而是粮食供给与粮食需求的协调问题。因为.能够对粮食安全和粮食平衡产生最直接、最全面影响的是粮食的综合供应能力问题。所谓粮食综合供给能力。实际上就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综合流通能力的结合体。当粮食综合流通能力非常强。从生产到消费的通道极其顺畅且通达时间接近于零时,粮食综合供应能力才等同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而在决定粮食综合流通能力强弱的诸因素当中,如果说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非常重要,则高效的物流体系建设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齐鲁粮食》2003,(9):1-1
据国土资源部最新调查,我国现有耕地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2年的18.89亿亩。这意味着7年间我国耕地平均每年减少约885万亩。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条件。耕地的锐减,不能不使我们对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产生顾忌,不能不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表示担忧。  相似文献   

18.
19.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前提。湖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政策探索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粮食高质量发展要求迫切、耕地空间缩小、自然灾害频繁、品种结构不科学、比较效益低。在新时代担当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重点要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坚守耕地红线,加大对农业精准科技支持和粮食品牌支持的力度,引导科学用粮风尚。  相似文献   

20.
今年农村形势确实是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十六大讲,从现在到2020年,我国面临一个战略机遇期,我觉得农业和农村发展也面临一个战略发展机遇期。为什么这样讲呢?现在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不论是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还是主要的领导同志对农业都很重视,也都内行。这个期间,农村很多老大难问题,如果不是面临这样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