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选取与粮食生产有关的九个影响因素,运用灰色关联法和广义生产函数模型对诸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量化了粮食总产诸因素的关联作用。分析指出要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粮食播种面积是根本,单产是有效途径,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农业现代化是重要方面,合理配置农业劳动力,提高农民积极性是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1983~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有关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单产是影响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的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水平,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农业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1988~2009年粮食生产数据,选取粮食播种面积、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和单产三个最主要的指标对内蒙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内蒙古粮食生产仍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因素,抗灾能力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依靠科技提高单产,提高粮食复种指数,同时加强抗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1978—2004年中国粮食产量及其重要因素的时间序列为样本,对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多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主要受到单产提高缓慢、播种面积波动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自然灾害频繁等重要因素的影响。为提高粮食产量、促进粮食生产,首先应该提供一套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增加粮农收入是根本。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可能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增强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生产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江 《生产力研究》2006,(11):56-58
文章分析研究出新疆粮食在近五十多年,总产、单产、人均占粮量增长很快,粮食作物结构也在大农业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进行适宜调整。在空间上,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在全疆趋同,粮食生产在全疆形成余粮区、自给区和缺粮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作物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新疆形成特定的生产区域。最后提出新疆粮食生产现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长松  周霞  周玉玺 《经济地理》2022,(10):177-185
黄河下游水土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的硬约束日益趋紧,厘清黄河下游水土匹配与粮食生产的协调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对稳定黄河下游粮食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20年黄河下游1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水平耦合协调度,借助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水平协调发展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时间维度上,黄河下游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水平耦合协调度较高,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粮食单产水平稳定增长,水土匹配系数持续降低已成为制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2)空间维度上,水土匹配系数与粮食单产水平耦合协调度呈现“东中高—西低”的分布特征,极化现象初显,变异系数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3)农林水投入、机械化水平、耕地质量对耦合协调度有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种植结构对耦合协调度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实现粮食持续增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H-P滤波法实证分析了1978—2007年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增长趋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具有明显的"波动中增长"的特征,在品种结构、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粮食生产波动均具有非对称特征。粮食产量波动对稻米产量波动最为敏感,对东部地区(特别是江苏、浙江、河北)的粮食生产波动最为敏感,对粮食单产水平波动最为敏感。未来我国粮食生产仍将保持增长趋势,但粮食单产以及由此决定的粮食总产量与目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依据结论,可以给出我国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以1990—2020年为考察期,对我国粮食种植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内部结构进行剖析,采用LMDI模型将驱动因素分解为要素结构效应、消耗强度效应、粮食单产效应和播种面积效应。结果表明:对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播种面积次之,要素结构最小。粮食单产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消耗强度和要素结构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均是先助推、后抑制;而播种面积是先抑制、后助推碳排放量增长。对非粮食主产区而言,粮食单产和消耗强度对碳排放量增长率的影响较大,要素结构次之,播种面积最小。消耗强度始终助推碳排放量增长;粮食单产是先助推、后抑制碳排放量增长;播种面积和要素结构是先抑制、后助推、再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多尺度及关联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湖北省1978-2011年时间序列的粮食产量基础数据,在对粮食产量时空尺度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粮食产量及其相关的9个变量的历史数据作为样本建立粮食生产灰色系统模型,分3个时段对粮食生产驱动机制进行阐析,以期为相关部门的生产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①1978-2011年,湖北省粮食产量波动起伏,总体呈上升态势,近年来波动趋缓;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曲线的动态变化趋势不甚一致;湖北省34年时间序列粮食产量历史变化主要存在25年和16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②湖北省17个市(州)的人均粮食拥有量及年均增长率空间尺度差异明显.③粮食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是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三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田敏  曹杰 《经济地理》2000,20(5):52-54,102
利用1952-1998年南方涛动指数(SOI)、气温、降水及云南粮食单产量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后得出:(1)云南粮食产量呈现微小状起伏的准“S”型上升趋势(2)云南粮食产量与ENSO振荡存在显著共振相关关系。受ENSO影响,云南粮食产量出现5.2年和4.33年周期性变化,且ENSO分别超前0.412年和0.024年振动。(3)ENSO主要通过引起气温变化造成粮食产量的高低波动。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曲折。为了深入研究我国粮食发展规律,摸清各种因素作用于粮食生产的机理,文章对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各项因素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理论分析农户种粮决策与成本收益关系的基础上,基于2004—2013年分省统计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化机制。结果表明:北方、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增加,南方、东西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相对减少,粮食生产存在"北进中移"现象。劳动力投入仍是维持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大规模的非农就业已给全国尤其是东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相比净利润,现金收益更影响农户种粮决策。粮食单产增加并不必然促进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现有种植规模越大、基础设施越为完善,农户种粮积极性越高。受资源禀赋、非农就业、种植结构、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各区域粮食生产格局变化原因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地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柏林 《经济地理》1995,15(1):55-60
解放后,由于耕地、复种指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的制约,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以致影响总产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保证粮食供需平衡,我国必须稳定现有粮食播种面积。  相似文献   

15.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34.0万公顷,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为3811.6万公顷,占比高达33.63%.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其中,玉米总产量22458.0万吨,占比为36.14%.全国粮食单产5482.9公斤/公顷,同比提高1.8%,其中,玉米单产为5891.9公斤/公顷,比全国粮食单产量高409公斤/公顷.数据表明,玉米在我国粮食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夏粮播种面积4.4亿亩,比上年调减2500万亩。受播种面积调减、干旱、单产下降等因素影响,夏粮总产 1075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35亿公斤。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47亿亩,调减5000万亩左右,减幅较大的是小麦和玉米,优质早稻面积扩大到5300多万亩,粮食品种结构有所优化,但是粮食减产、粮食和蔬菜价格持续下降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1999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97.5元,比1998年同期增加 20.5元,同比增长2.1%,考虑价格因素在内,实际增长4.7%。而20…  相似文献   

17.
《经济师》2016,(5)
文章采用时间趋势分解法对河南省1978-2014年的玉米价格波动进行测定,界定了玉米价格波动周期,分析了玉米价格总体波动特征。根据内部传导和外部冲击理论选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玉米产量、滞后期玉米价格、居民收入等九项指标构建玉米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成本因素、生产者价格预期、替代品小麦的价格、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政府粮食政策为主要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结论提出平抑玉米价格过度波动,促进玉米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是我国华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然而,近十几年其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内蒙古粮食生产的分析,发现(1)内蒙古耕地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起到了主要作用。移动份额法分解显示,2004-2014年内蒙古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为42.42%,与单产贡献率基本持平。分粮食品种来估算,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分别为85.11%和7.55%。(2)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于维护内蒙古草原生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对于内蒙古牧草地转耕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内蒙古应立足于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粮食生产服务于生态安全战略屏障的建设。调整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粮食补贴和价格支持政策,提高还林还草补贴,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在生态屏障建设方面的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现状的基础上,接着从供给、需求、国际及其他因素等层面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农产品生产价格与粮食产量、农产品生产成本、人口自然增长率、粮食进出口量、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且与粮食产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农产品生产成本、粮食进出口量、货币供给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方法测算2004—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效率。结果显示: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对粮食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呈反复波动趋势。根据我国分地区逐步推进粮食生产补偿政策实施的特征,运用双差分模型对我国粮食生产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了其对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影响。结果显示,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对粮食产量的提高有正面效应,但其长期效应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