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一]几个农民工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反映老板不按约定支付工资,可是,当工作人员让他们出具证据时,几个人却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有的说:"能有活干就不错了,从来没有想过签订劳动合同。"有的说:"一个活几个人抢,谁敢提签订劳动合同的事?再说,这种临时性的活儿,几天就结束了,也不值得签订劳动合同。"举报人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给劳动纠纷的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我去江西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乡镇采访。结束后,乡长邀我共进午餐。几杯酒下肚,我俩便热乎起来,便问弄发否?我摇头而笑。乡长道:"其实发财也不难。我讲个身边的事,也许对你有所启发。"我们这里有丰富的大理石资源,怎么把这些石头变成钞票?乡里领导一合计,觉得办个水磨石厂很有前途,但苦于没有资金。就在这时,一个温州人找上门来:"磨石厂让我办。""可以,但我们什么都没有。""地皮有吧?公章有吧?能盖得起几间厂房吧?""当然。"温州客说:"那不就行了。不过,你们得答应两个条件:一是我当厂长;二是利润五五分成。"乡党委书记道:"四六分成也行,你六,乡里四。"温州人很义气:"五五就成,但咱们得签个合同。"书记说:"都是自己人,以后再签好了。"  相似文献   

3.
组织结构扁平化曾经造就了通用电气和IBM的生机勃勃,也曾经让Dell成为中国众多IT公司效仿的榜样.然而,几年前曾经是最热门话题的扁平化,如今却遭到众多人的质疑.我们不禁要问--曾经"辉煌的概念"到底怎么了?  相似文献   

4.
<正> 一、公私不分的人。阿丽在办公室喜欢上网聊天、用电脑写私人信件,几次让老板看见了,她也不在乎。一次,阿丽在同外地男友"煲电话粥"时被老板看到了,叫人事部辞退她,有人为她求情,老板怒气冲冲地说:"你认为她只打了一次私人电话?她肯定经常这样做,否则怎么连我都不防?" 二、脚踏两只船的人。大李是个业务  相似文献   

5.
怎么让原来静止不动的照片"活"起来?如果能把珍藏的照片,配上生动的背景和音乐,再现当时的美好瞬间,并且做成光盘保存,这将是多么吸引人的一件事.现在,通过专业的数码设备,您就可以开上这么一家前卫光盘制作小店,为您的顾客设计制作一张张极有收藏意义的数码光盘,让他们的照片在光盘里"活"起来.  相似文献   

6.
正越是发展规范、竞争充分的市场,政府的参与度越小。相反,政府对市场管控越多,该市场倒越是问题不断。这种让人纠结的事实,多少也反映了市场的某种规律。如今中国的乳业市场问题多多,内外纠缠,剪不断理还乱,政府愁、企业愁、消费者愁,大家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种局面,不得不让人一再反思:是不是管得太多了?当然,提出"管得太多"之问,并非是对"管"的否定。尽管"是有了问题才管,还是管了才出问题"还是个"鸡先蛋先"式的问题,但逻辑上,有问题必须得管,绝对没错。可能的错出在哪儿呢?出在"怎么管"  相似文献   

7.
谢亦森 《秘书工作》2014,(11):29-32
正出了差错、挨了批评,也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背心理包袱,而要把批评看作一种正常现象、必然现象,正确对待,有错就改。这样不仅有利于工作,还能让自己练就一副好脾气。这就有如花木生长,阳光雨露固然是一种恩泽,但急风骤雨又未尝不是一种眷顾,风雨过后,残叶飘零,生机依然,更添几分坚强而柔韧的风采。机关工作人员中挨批评最多的人是谁?是秘书。是办公厅(室)、秘书处(科)所有带"长"或不带"长"的秘书人员。或许您觉得难以置信:这怎么可能?秘书一般都是领导比较亲近、信任的人,怎么会老挨批评?  相似文献   

8.
男子汉气概     
儿子已经快16岁了,可他还是像几岁时那样木讷内向,一点也不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生龙活虎。怎么把儿子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呢?这个问题真是让父亲费尽了脑子。一天,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儿子送到一位拳击手那里,让他来塑造儿子的男子汉气概。要知道在他看来,拳击手可是天底下最配得上"男子汉"这个称呼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这种行情下,有些名气的古玩市场地价飞涨。比如在北京古玩城已是有价无市,排队等候开店的商户早已超过100家,而获得铺位的只要愿意转手,获利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元都是很轻松的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全面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差不多都要遇到一个拦路虎,就是"专制文化",或者叫做"家长文化"、"一个人的文化"。而这种文化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农耕文化的残余  相似文献   

11.
近日,在曲阜市吴村镇郭店村委办公室里,一面写着"情系群众办实事,筑路造福暖人心"的锦旗格外醒目。但让人疑惑的是,这面题名"赠给济宁市人社局"落款"郭店村全体村民"的锦旗怎么挂在自己"家"里呢?带着这一疑问,笔者在郭店村进行了走访,听到了几段工作组为村民办实事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TCL:自医重生     
请一个著名大夫来治病,与一个人靠自己练功把病治好,哪一种对世人有更多借鉴价值呢?无疑是后者。请人看病还是自己治病?日航的重生,让中国人侧目。而TCL的重生,却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日航这个濒临死亡的病人,请来了78岁的"大夫"——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力挽狂澜,重新开启了每个日航人的源头活水,终于使得日航在  相似文献   

13.
影视圈里的"大腕"也是人,所以也跟咱们老百姓一样,让人宰让人坑的事常遇上。要说,他们只要往新闻界一投诉,准引人注目,这叫名人效应。可哪儿有那时间精神头儿啊?也得忍。老忍也不是办法,徐松子有个高见,只是不知有没有人响应。  相似文献   

14.
孙兵一同心动力V:领导整天说对员工的处理是对事不对人,但是员工总是觉得领导是对人不对事。有的企业干脆就说‘企业里的事清都是人做的,事清出了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因此我们就是对人不又术事,对事不对人是中国人虚伪的托词"。你怎么看?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往往太顾惜自己的“面子”,以为让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是一件羞耻的事,尤其是让部属知道,更是有损颜面的。他们以为“我身为上司,缺点如果都被部属看透了.那么部属怎么尊重呢?”可是,我认为,不必顾虑这么多。以我个人为例。我从创业到今天,一直都让部属了解我的缺点,并且一再请求指正。可是从来也没有发现那一个部属因此而不尊重我,不但我没有损失,事业反而更能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些行业特别是商品零售业很流行一句话: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都是对的。这句口号既不科学也不由衷。顾客如果真是高高在上的上帝,你怎么还去掏他的腰包呢?顾客买了你的东西不交钱也是对的吗?这使我想起文革期间我在上海商店的一次经历:我在这家商店看到一幅当年很时髦的《毛主席去安源》铝板画,向售货员表示要买一幅。售货员眼睛一瞪:"伟大领袖的象怎么能买呢?只能敬请!"我马上认罪改口:"我要敬请一幅。"我拿了画不交钱转身要走。售货员急了:"你怎么买东西不给钱!"我回答:  相似文献   

17.
如何学习     
■留一只眼睛看自己在台湾、日本、中国大陆都有一种现象,小孩上学过程很辛苦,毕业后还要继续学习。很多人会说,学习是年轻人的事、是学生的事。而他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掌握学习方法以享受学习的乐趣,所以在他的认知里学习是辛苦的。在一次训练活动中我发现有位参与者反思能力很好,反应也非常快。他所提的问题都紧跟时代脉搏和社会趋势。下课后我问他:“你平时怎么学习呢?你怎么懂得那么多东西?跟时代脉动结合得那么紧密?”他笑着说:“我大学毕业后就没再念过书。”我接着问:“你不读书怎么知道那么多内容,有那么多内涵呢?你是怎么学习…  相似文献   

18.
想起护身符     
近来常有见义勇为扶危助困不留名的事见诸新闻媒体。听众观众读者记者齐查共找颤费周折也没找出几位无名人来。不知那把义演变成不义之演的"名人"闻知这些无名人的事后是否脸红?有人说,不知脸红,就再订些法律让他脸绿。其实,法律不算少,有法无德也白搭。犯罪的有几个不缺德?缺德的又岂能依法行事?话又说回来,执法不严,让缺德的改弦易辙,也难!  相似文献   

19.
从前有个村子,村子里住着几个能说会道的人。一个是厨师,一个是裁缝,一个是车把式,还有一个是使船的。村里只要有兄弟不和.邻里间闹矛盾一类难以调和的事,都请他们去调解。有一次,本村有兄弟闹分家,由于人多嘴多心眼多,分了几天也分不好,于是,就请这四个人去说和。这四个人也觉得这事棘手,便先到厨师家开个碰头会。厨师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啦碗啦分不清。"裁缝说:"我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也过去才行。"赶车的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大道就行。"使船的听了…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插队时做过大队团支书,上大学做过学生干部,到了工作岗位,做过专职团委书记,从事过党委、工会、人事等部门工作.几十年的群众工作经历,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我总在想一个问题,怎么让群众心服口服.有一句话叫做"理论掌握群众",古人曰"攻心".那么,怎么理解它呢?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