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间矛盾日益凸显,土地差别化供给是解决当前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矛盾的重要手段。从土地差别化供给角度对河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水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自然灾害危险性3个领域层、8个指标层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分法评价出河北省各县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将149个评价单元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高水平区、中高水平区、中低水平区和低水平区4个等级,并结合评价结果对河北省土地差别化供给从供给量和供给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进行平原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协调平原地区可持续发展、推动资源利用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方法]构建由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3个子系统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系统,以山东省平原县2016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数据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综合赋权形式,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结合短板要素分析,对2016年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分值为0. 6051,处于较高等级;(2) 3个子系统中,承载力得分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经济承载力、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3)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中没有处于危机状态的指标,但人均城镇建设用地状态指数小于0,处于预警状态。[结论]平原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好,尚未有短板要素,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不平衡;为提高承载力,从促进水土资源高效集约利用、树立"绿色"意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构建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其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状况。结果表明:云霄红树林湿地公园旅游环境承载力总体处于适载状态;自然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环境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经济环境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管理水平承载力处于适载状态,基础设施承载力、服务设施承载力、经济规模承载力、心理承载力处于弱载状态。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管理系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发展与管理的重要依据。[方法]该研究运用“木桶原理”,构建了基于土地资源、水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进行定量测算。[结果](1)团风县整体呈“可载”状态,土地资源是团风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各子系统承载力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规律。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低为6773万人,大气环境承载力最高为87168万人。局部地区(马曹庙镇、贾庙乡)呈大气环境承载力>水环境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的格局; (2)在承载力绝对量上,团风镇等西南部地区承载力高于其他地区,从地均承载力来看,上巴河镇最高,贾庙乡最低; 从承载力指数来看,各镇(乡)承载力指数介于148~235,杜皮乡、贾庙乡最高,团风镇最低,尽管团风镇承载力最大但其“剩余空间”也最有限。[结论]所构建的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可为当前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划等战略实施提供有效借鉴,评价结果对区域远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维持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协调的前提下,一定区域内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人类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适宜度及规模保障程度。本文以环县为例,构建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该地的环境资源、人口资源和经济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环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目前是富余现状,经济资源承载力均高于环境资源承载力和人口资源承载力,环县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同步性,资源与经济的关联度弱,环境资源与人力资源十分不协调。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伴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实施,对构建乡镇尺度的生态承载力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为例,从人居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出发选取了十二个指标对积石山县十七个乡镇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评价,并用k—均值聚类分析将各乡镇分类。结果表明,分别有三个乡镇属于高生态承载区与中生态承载区,其余十一个乡镇属于低生态承载区,分析各类乡镇三个环境之间的关系,针对各类乡镇在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善意见。本文主要贡献了一套易于在乡镇尺度上进行生态承载力现状分析的方法,同时为乡村振兴与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为我国其他乡镇生态承载力研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7.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和确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将盐城市发展分为水资源、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构建了水资源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盐城市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达到相当规模,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该地区的水资源承载潜力已相对较小,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提出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对策,为该区域今后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环境指标的调查,构建了鹿泉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对鹿泉区水资源承载力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鹿泉区水资源承载力平衡指数为-2.1,鹿泉区可供水资源量不具备对目前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持能力;2012~2017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量评价得分从-0.0797降至-0.1252,属已经超载范畴,且超载程度逐年加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土地整理项目评价工作现状的研究,以湖北某平原地貌项目为例,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析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展开项目方案设计合理性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有效找出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方案的改进。  相似文献   

10.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和合理性,为用地布局优化理论和建设用地精准布局实践的提供了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1.
广西河池是广西西北部的一个贫困山区,但是该区旅游资源丰富,且有开发和建设的良好条件,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之下,该区应该抓住机遇,采取对策,大力开发民族旅游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对河池的生态旅游资源作了全面的分析,开展生态旅游在具备一定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山区,是加快实现其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途径;对河池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浅析,提出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由于不同赋权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而导致赋权的不合理情况,本文将基于离差平方和的最优组合赋权理论结合状态空间模型应用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先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再通过最优组合赋权理论得出两种赋权方法的组合系数,然后计算出最终组合权重,最后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由城镇化较高的地区向周边农业区逐渐增强,评价结果较好的反映的地区现实状况,评价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海洋功能区划评价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以及因子分析方法建立了包括执行力、协调性、有效性、参与性、经济性和环境性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评价体系,构建了海洋功能区划实施评价模型,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评价模型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出最后的评价值,并将其分为5个等级,从模型得出的权重系数可以看出,海洋功能区划的有效性,相关职能部门的执行效力,以及实施后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是该模型最重要的三个评价标准。以山东省为例,其评价结果综合得分为0.753,说明山东省海洋区划实施情况等级为良好,但还有一些方面实施不到位,未能进入优秀级别。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海洋水产资源能够提供蛋白质养活人口的角度,结合长海县海洋水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海岛地区海洋水产资源的承载能力及其与人口、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并讨论了提高海洋水产资源承载力的对策及优化利用海洋水产资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 can assist in the efficient use of land resources at a regional level. This is an important issue because of the pressures that an increasing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ve put on limited land resources. Matter-element theory, which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the Chinese mathematician Cai Wen, has shown potential for solving incompatibility problems. Based on the matter-element model, this paper uses land use, roads, water bodies, population density, distance from center of the city, geodetic height, and slope as factors in modeling land suitability for development. Zengcheng, an urban-rural administration was used as a case study for applying the matter-element model to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development. The model was cross referenced with local urban plans for verific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model constructed was effective at assessing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both the classification map created using the matter-element model and the statistics on the of land suitability classes, the study area was found to have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land which is highly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After the category ‘highly suitable’, the next largest total land area was in the category of ‘not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while there was relatively little land classified as moderately and marginally suitable. The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each class of suitability was 41.80%, 34.22%, 16.35% and 7.64%,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this, the study also demonstrated the advantage of matter-element models over fuzzy theory, as they provide much more information. For example, all integrated degree of all classes in the paper had ranges from −1 to 1, but differed from each other by percentage. In the category of ‘highly suitable’ only 45.51% of matter-elements fully conformed to the criteria (those within a range of 0-0.5925), while the remainder (54.49%) did not correspond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ategory, but did have the potential to do so with relatively few changes (those within a range of −0.3923-0 degrees). This data provides us wit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 to development of the land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高淳县水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从社会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3个方面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指标体系和模型,对高淳县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淳县生态环境属于好层次,在进行水资源二次平衡的前提下,高淳县2010年和2015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方案均选择方案B。  相似文献   

17.
米雪燕 《水利经济》2015,33(1):63-68
水库移民安置区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是关系到移民搬迁安置后生产生活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作为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水库移民安置区环境容量及适宜性分析与评价涉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资源等诸多领域,是一个多层次、多属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对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某水利枢纽工程为例,对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的环境容量及适宜性进行分析研究,为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水库移民安置区移民搬迁后生产生活水平恢复以及安置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论文改变前人的平均权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方法,提出了具有4个层次19个要素指标的区域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区域资源环境安全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山区资源环境安全指数仅为0.77,处于不安全状态,有81.8%县市,76.9%的国土面积处于不安全状态,其不安全区域分布与喀斯特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耦合性.研究区大多数指标安全值均很低,有14个指标值处于很不安全状态,占总指标数的73.7%,有8 个指标值接近于零,即42.1%指标处于极端不安全状态.评价指标具有良好的指示功能,为区域资源环境安全调控和管理策略的制定提供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海洋灾害风险的可保性问题目前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风险可保性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发现目前的风险可保性理论主要分为传统的风险可保性理论和可保风险泛化理论。根据传统的风险可保性理论,海洋灾害风险不可保;根据可保风险泛化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如政府提供海洋灾害保险补贴,给予海洋灾害保险经营者税收优惠,再保险等,海洋灾害风险可以变得可保。  相似文献   

20.
流域水体污染问题目前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以花溪河流域重庆理工大学段为例,通过实地踏勘、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水体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改善水质的措施;结果表明,沿线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是导致该流域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花溪河水体污染对周边居民健康及经济发展带了严重影响;应从环保意识、执法力度及科学规划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