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以两种产品两国贸易为实例,给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贸易的比较禀赋优势说留下思索空间。反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人们试图给出反例,并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已被推翻。本文指出一些所谓的"反例"并不能称其为反例,新贸易理论也并不与比较禀赋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与杨小凯、张永生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以两种产品两国贸易为实例,给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贸易的比较禀赋优势说留下思索空间.反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人们试图给出反例,并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已被推翻.该文指出一些所谓的反例并不能称其为反例,新贸易理论也并不与比较禀赋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比较利益理论再探讨——与杨小凯、张永生先生商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琦  张二震 《经济学》2002,2(1):239-250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以两种产品两国贸易为实例,给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贸易的比较禀赋优势说留下思索空间。反对比较优势学说的人们试图给出反例,并认为比较禀赋优势说已被推翻。本指出一些所谓的“反例”并不能称其为反例,新贸易理论也并不与比较禀赋优势说相悖,比较优势说仍然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传统经济发展与贸易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贸易产品体现了该国资源要素禀赋或相对成本优势,但这与经济全球化时代产业内或产品内贸易的经济现实不相符。国家经济发展的产品空间结构理论突破了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强调比较优势的动态化,较好地解释了一国出口产品结构的演化,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其鲁  卢宁 《经济论坛》2005,(17):41-42
长期以来,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利益和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国际交换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存在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化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制定一国或地区期货品种发展战略,实质上是寻找一国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问题。根据比较优势及相关理论,期货市场的比较优势主要来自于所在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需求状况、竞争对手和产业政策。其中,资源禀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继承的,一般分为物质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和知识与人力资源。一国或地区期货品种应选择本国或地区有规模优势、能够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商品,选择能够满足本国或地区规避价格风险和投资需求等商业需求强烈的商品,考虑期货交易的区域差或交易半径,尽量将交易的辐射力扩散到所在区域。产业政…  相似文献   

7.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相互矛盾的假设条件之上,因而是不正确的。一个国家的资本劳动比并没有意义,它只是技术水平的反映。国家之间资本劳动比例的不同也只是反映了技术水平的不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是技术差距,而不是资本劳动比例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不应该盲目积累资本和提高人均资本的数量,而应该尽快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97—2007年全球范围内177个国家或地区的分产品贸易流量数据,运用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对不同样本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一国的要素禀赋和贸易开放程度对其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正向作用;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会带来本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下降;金融深化、金融结构优化有助于提高一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最后,结合经验发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总结启示。  相似文献   

9.
邹建峰 《经济论坛》2001,(13):12-13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认为 :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从而获得“比较利益”,这是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基本原则。此理论最大的优点在于其操作性强,能够较方便地揭示某一时点上的比较优势格局,对于当时的国际贸易问题分析大有帮助。其后的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来源,通过对各国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的分析,能够看出一国的优势产业和劣势产业,从…  相似文献   

10.
资源禀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的基础.本文选择全国30个省市作为分析样本,构建了资源禀赋指标体系,进行了聚类实证分析.同时文章指出基于比较优势基础的资源禀赋是靠不住的,在地区经济增长"钻石模型"的基础上,产业结构与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以及市场化、开放度等因素在决定增长战略时,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琳 《经济论坛》2004,(21):134-135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它主要是指比较成本论与要素禀赋学说。根据该理论,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导致了要素价格的不同,而且各国产品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不同,所以各国产品成本不同,由此国际贸易产生。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应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80年代美国的波特教授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即波特菱形理论。该理论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一国能在某个特定产业获得长久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比较优势理论与中国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徐晓玲 《经济问题》2004,(12):57-59
长期以来,指导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按照这一理论,国际分工使得各个国家专业生产最适合本国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可使贸易双方获得更大的福利。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比较优势战略呈现出不适应性,这使得我国的贸易发展战略必须进行调整,由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  相似文献   

13.
国外反倾销新动向对我国比较优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彩霞 《经济论坛》2004,(14):120-122,126
比较优势论的核心在于,注重国际贸易中的产品价格上的优势;强调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等要素禀赋是不可改变的,并对各国比较优势起基础性作用。通常用产品贸易额、贸易比重、显示比较优势系数等来衡量各国贸易的比较优势。显示比较优势系数更精确一些,它是指一国某种产品贸易量占该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与世界同种产品贸易量占世界总贸易量比重之比。  相似文献   

14.
俞海 《环境经济》2008,(3):43-47
在国内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中国造纸行业的相关原料和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具有"环境比较优势"的贸易产品。在这个判断下,中国应尽可能多地进口在他国具有"环境比较优势"的造纸原料和产品,限制甚至禁止本国原料和产品的出口;国内造纸行业的发展规模仅应保持在满足国内自身需要的水平上,不应盲目追求这种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从而在总体上减缓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5.
对外贸易结构是一个国家贸易状况和贸易内涵的直接体现,反映了该国以独立主权国的身份与其他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并从中获得贸易利益,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文章对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乌兹别克斯坦进出口贸易仍然以低级的产业间一般贸易为主,影响其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政策、技术进步、资源禀赋、贸易开放度、比较优势等,其中,对外贸易政策对进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影响深远。面对乌兹别克斯坦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中乌双方应及时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加强经贸合作,促进双方经济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比较优势的变迁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综述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取其轻”的思想,它建立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指出两国在参于国际贸易中,即使一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仍有其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而要素禀赋理论则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集中在两国供给条件的差异上分析,提出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将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  相似文献   

17.
在产品价值链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生产技术、要素禀赋结构和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国比较优势产品结构的不同,而比较优势产品处于低端的国家获得较少的贸易利益。为了提高对外贸易利益,以低端产品为比较优势的国家应不断提升比较优势产品附加值水平,转变比较优势结构。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动内生于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所以应通过加强边干边学、技术创新和对技术扩散的吸收促进技术进步;通过促进资本积累转变要素禀赋结构,特别应注重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对当前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进行政策支持,则能够使动态比较优势结构发生逆转,有效促进比较优势产品向高端过渡。  相似文献   

18.
鄢坚 《当代经济》2006,(19):72-73
一、比较优势的变迁 1、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来源于李嘉图的"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取其轻"的思想,它建立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指出两国在参于国际贸易中,即使一国的产品在劳动生产率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仍有其比较优势,通过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在两国之间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而要素禀赋理论则从供给的角度出发,集中在两国供给条件的差异上分析,提出形成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一国将生产和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确实解释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中的许多现象,但这种建立在众多假设基础上的传统理论面对产业内贸易,当今国际贸易一体化的现象却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19.
一、技术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现代经济学认为,商品生产不仅取决于各种传统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成本,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组合上述各种生产要素的技术。因为技术不仅可以节约稀缺的经济资源,同时在给定的要素规模条件下可以实现更大的产出和生产更多样化的产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已经突破了以俄克歇尔-奥林-萨缪尔森(H-O-S)为代表的新古典要素禀赋模型,其中尤以“新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技术论”、“市场结构论”和“动态比较优势论”等为代表的创新数据来表示。“新要素禀赋理论”虽然通过增加人力资本和R&D支出等新要素比较成功地解释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但是没有触及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问题:首先,理论中没有彻底解决“技术”的待遇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把比较优势归因于成本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经济规模差异、产品生命周期等。由于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的诸多特点,决定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与货物贸易不同,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主要是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而人力资本相比其他要素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因此,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是动态的,要想赢得长期的发展,必须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