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自二战以来,现代各国民法也都广泛的采用的模式.无论从实践立法的角度,还是从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具体价值的角度,债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都是值得我国在制定物权法过程中予以承认和肯定的.债权形式主义模式是在维护民法"公平、正义"原则的基础上,保障了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保障了交易安全,它是维护社会"更高层次正义"的体现,是我国应一直坚持的物权变动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于我国物权变动模式在债权形式主义与物权形式主义之间的选择问题,运用以博弈论为主的法经济学方法对二者在不同履约情况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建模比较分析,结合考察模型局限得出的结论是,债权形式主义更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物权变动是物权立法政策和立法技术上的重大课题。物权变动与其原因行为的区分原则,就是把因合同所生的债权变动的法律效力与因物权独立意思表示加以确定并以登记交付为标志所生的物权变动的效力区分开来的原则。该原则彻底理清了物权变动的原因(债权的变动)与结果(物权的变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物权变动规则是我国物权法典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物权与债权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物权立法应当接受物权行为理论,建立依法律行为发生的物权变动规则,并对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改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中有争议的条文,从逻辑结构、立法体系、文意解释等方面进行论述,可表明其中并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就《物权法》中的相关条文,可厘清债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与物权形式主义区分原则的区别。就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过程进行详尽分析,可证明我国立法中并不承认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6.
信托受益权的法律性质是信托法中的重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信托制度的具体构建,也关系到信托受益人的法律保障程度与效果。然而,这一重大问题在理论界却存在诸多分歧。这些分歧没有从深层角度进行思考,在方法论上存在不足。从信托本质及其机制运作、物权理论的真正内涵及其变化发展来看,信托受益权应定位于物权,并且是传统物权不能包容的新型特殊物权。我国信托法在具体制度构造上债权性因素明显,这种构造不具有逻辑性和妥当性。  相似文献   

7.
担保物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权,在保障债权实现、促进社会融资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也主要源于其自身能够优先受偿和具有物上代位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物权请求权的性质,理论界目前存在债权说、独立权利说和救济权说等诸多观点。物权请求权性质难以界定的原因在于对物权、债权权利属性的认识不明,应当摒弃物权属支配权,债权属请求权的传统观念,从请求权与基础权利的关系中推论:物权请求权的性质——是物权的一项权能或效力。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随着统一合同法和物权法的制定,民事立法的重心转向了民法典,在学术上也掀起了研究物权变动模式的阵阵热潮,尤其是物权行为理论的研究更是属于最热的潮流之一,物权行为理论首要的作用在于为一种独特的物权变动模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论工人工资的优先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资是工人维护其本人和家属生活的重要甚至唯一来源,对工资债权的优先保护体现了国家对人之生存权的尊重。但工资债权与有担保物权的债权竞合时,出于维护交易安全的考虑,工资债权应当劣后干已经进行公示的担保物权受偿。从我国国情出发,工资债权与其他一般优先权之间的受偿顺位,应当根据主体对风险的预测和承受能力的差异为标准进行安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司法实践中普遍认为物权变动中的公示原则绝对的观点,提出法院裁判可以直接引起物权变动,分析了引起物权变动的法院裁判的种类,并提出法院裁判导致的物权变动应当与基于法律行为引起的物权变动相协调,以保障物权法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善意取得制度作为新颁布的《物权法》上一项重要的物权变动原则,明确了该制度的适用从动产领域扩展到不动产领域。本文以传统民法法理为索引,从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及物权行为等角度分析,针对不动产登记生效原则的特殊性,确立不动产登记公信力制度对于保护善意相对人相比选择善意取得制度更具操作性,能够使物权的权属关系更加透明,进一步完善不动产交易安全体系,保障交易秩序。  相似文献   

13.
物权变动的价值追求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安全和效率。本文从公示公信原则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公示公信原则对我国物权变动价值追求的满足,并详细论述了公示公信原则在我国动产和不动产物权转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生活领域近期突现的余额宝等金融产品是动产用益物权的适用形式,其分别对接的货币基金系在货币之上成立的用益物权;我国学界关于用益物权客体的某些主张太过牵强,不能成立.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余额宝等金融产品对接基金的经济本质的正当性和经济价值的有效性,并对“余额宝冲击整个中国的经济安全”、“与金钱有关的权利都是债权”、“理财产品都是用益物权的适用类型”等学术主张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5.
一、物权是排他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出台,这是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是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法律保障。制定物权法,是“为了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  相似文献   

16.
在三种不同的物权的变动模式下,公示方式在不同模式下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在现代民法中,对物权公示方式的性质和地位的确定,有助于物权立法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优先权并非担保物权,不仅仅因为优先权导源于社会政策,更因为优先权和担保物权在本质上并不相同。优先权根植于社会政策,本质上为所依存的债权所决定,有自己独立的产生存在依据、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物权登记采取哪种模式历来是理论研究的焦点,2007年10月1日将要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最终确立了以登记要件主义为原则、登记对抗主义为补充的物权变动公示方法。登记要件主义来源于德国,但是我国的物权法在制定过程中灵活地结合了国内实践。从理论上讲,我国的物权法存在选择登记要件主义的必然性,然而实践中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却必须通过登记对抗主义才能较好地解决,这就构成了登记要件主义的例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相似文献   

19.
预告登记为不动产物权受让人之不动产物权变动请求权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我国,当前一个观点认为预告登记亦可保障预售商品房购买人(预购人)于将来取得房屋所有权,但笔者在对预告登记、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物权变动请求权及其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预告登记并不适用于预购人之请求权的保障,其理由为:一、在预售商品房中,缺失预告登记所必须的不动产登记簿;二、在预售商品房中,预购人之请求权不能成为预告登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围绕物权变动中一物二卖和转手买卖中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进行分析,阐明了采用物权无因性理论对解决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保护问题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