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大众商务》2010,(9):22-22
一、合理调整减少损失 1、控制割台损失。在大豆收获中,割台损失一般占总损失的80%以上。控制割台损失应从减少漏割、掉枝和炸荚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物流配送损失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虽然造成物流损失的可控因素通常不属于保险范围,但可以通过改善企业内部作业管理进行控制;因此,需要从配送计划的制定、配送作业人员的规范、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等几方面减少和规避可控因素造成的物流配送损失.  相似文献   

3.
海南农垦橡胶树风害损失分布函数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宏杰  杨琳  莫业勇 《现代经济》2009,8(2):9-11,29
海南植胶区台风灾害频繁,成灾严重,亟待建立天然橡胶农业保险。本文以1970-2005年间在海南登陆的47次台风灾害为样本,分成开割树和未开割树,选取三级以上的风害树株数为损失指标,采用以标准正态分布为核函数的核估计方法。建立海南农垦橡胶树风害损失分布函数,为讨论橡胶农业保险的各种精算问题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由核估计方法得出的密度函数很好的拟合了数据的“多峰”现象和右尾,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非正常损失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未明确正常废品损失的核算及相关科目。本文拟借鉴西方成本会计对废品损失的处理,对我国现行废品损失的核算提出改进建议。1.应将废品损失分为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正常废品损失是由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常规现象引起的废品损失;反之,由不正常的现象引起的废品损失为非正常废品损失。对于正常的废品损失,一般都作为产品成本处理;对于非正常废品损失,则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在正常条件下,由于技术和生产条件的限制,废品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杜绝的损失,因而计入产品成本有其合理性。非正常废品损失不是生产过程所固有的,是一种低效的成本,应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计入期间费用。为了控制成本和节约资源应该严格划分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明确责任、节约资源和控制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入手,对坏账损失来进行一些探讨,认为应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力求将企业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减少坏账损失,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益率,增强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粮食产后领域的损失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分析了造成这些损失的深层次原因,进而从多侧面提出了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的对策建议。文章认为,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粮食产后损失并未减少,相反却有增加的趋势;减少粮食产后损失是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对于企业的废品损失,成本会计一般都是通过"废品损失"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然后将净损失转入基本生产车间的合格产品成本。事实上,为了核算废品净损失的形成过程及其结转,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过渡性质的会计科目"待处理废品损失",对于废品损失的去向,综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应该计入当期损益。  相似文献   

8.
企业的正常损失、非正常损失和非常损失对一般纳税人来说,不但要考虑其对应的进项税额是否转出问题,还有弄清损失是否可以税前扣除问题。系统研究损失类别、税收政策、纳税风险与应对是必要的,尤其对纳税人而言。  相似文献   

9.
程芳  朱学义 《新智慧》2006,(10):71-71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按废品的废损程度和在经济上是否具有修复价值将废品分为可修复废品和不可修复废品。在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企业里,为了核算生产过程中的废品损失,设置“废品损失”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发生的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贷方登记应由保险公司、责任人赔偿的损失和结转的废品净损失。废品的净损失转人当月生产的同种产品中,由合格产品负担。经过上述结转,“废品损失”科目期末无余额。  相似文献   

10.
以2001年~ 2012年的A股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结果发现:税收和贷款损失准备前利润与贷款损失准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我国银行业存在利润平滑现象;行业专长与税收和贷款损失准备前利润的交乘项与贷款损失准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审计师行业专长减少了银行管理层的利润平滑.进一步研究发现,审计师行业专长有效约束了收益增加型盈余管理与收益减少型盈余管理.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自选择问题以及减少样本规模检验样本量影响问题,得到的实证结果均与上述结论一致,表明行业专长对银行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裁量权进行了有效监督.  相似文献   

11.
《西部金融》2005,(6):5-15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情况,并对辖区相关机构进行了调研,发现(1)五家上市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有明确的计提范围,但行际之间计提范围有差异;(2)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例符合监管当局的原则性要求,但各行提取比例有差异;(3)计提损失准备时各行对抵押物金额扣除不同;(4)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呈逐年上升(除深发展)趋势,抗风险能力趋于增强;(5)部分机构逻辑上存在利用贷款损失准备操纵利润的可能;(6)仅仅从贷款损失准备比例看,大多未体现周期特征,在经济周期高点可能相对少计提;(7)调查中发现五级分类目前还存在问题,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不牢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研掌握的具体情况,本报告认为(1)银行监管、财政、税务等部门应加强协调,进一步规范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制度;(2)进一步完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夯实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3)结合我国目前信用环境,需要研究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这两个环节抵押品、有效担保的处理原则,避免重复考虑、高估价值,使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更加审慎;(4)五级分类、特种准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以及分红政策等方面要充分考虑经济周期或者行业周期波动的影响,以使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更为前瞻、审慎,确保提足损失准备,及时弥补损失,增强资本基础,提高抗风险能力;(5)区别对待,分类监管;(6)重视贷款损失准备、资本充足率监管在货币政策传导方面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宏观效应.  相似文献   

12.
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减少损失,防范舞弊,提高资本的再生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研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从而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企业资产的损失既包括直接损失,又包括间接损失.闻接损失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损失前资产可变现价值与账面净值差额;二是预期的盈利.如果某项损失相当确定且金额也能够精确地予以估计,则该项损失一旦能辨认就应立即确认.间接损失的计量难度表现为存在资产可变现价值与账面净值的差异,存在未来的预期盈利.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在废品损失的核算中,将全部损失计入产品成本,这样不利于产品成本的计算与废品的控制。西方国家在废品损失的核算中,能够根据废品产生的不同原因进行不同的处理,这种做法更为合理,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5.
加强废品损失的核算有利于企业对废品损失的分析与控制,也有利于企业对产品成本的核算、分析与考核,而我国目前废品损失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缺陷,没有区分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没有区分废品损失产生的原因,没有针对入库后发现的由于生产原因产生的废品的会计核算。通过废品损失的会计核算新探索,按废品成因、正常废品损失和非正常废品损失设置废品损失的三级科目,把正常废品损失计入合格品生产成本,自然灾害引起的废品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其他非正常废品损失计入管理费用,并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废品和入库后发现的由于生产原因产生的废品采取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改变控制图的报警准则对控制图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这种控制图将一点报警改为多点报警,它在监测过程中出现的微小波动时具有一定的优势。将均值控制图的报警准则由常规的一点报警改为累计多点报警,并利用田口损失函数的思想,使系统发出警报前的产品的期望质量损失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数学模型,求得均值控制图的最优经济设计。以累计两点报警给出算例,通过编写matlab程序研究不同参数变化对期望质量损失费用最小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透过影响P2P平台违约损失的违约率、违约敞口以及违约损失率三大因素,总结了P2P平台违约的CPD模式(控制违约率)、CRE模式(控制风险敞口)、CLGD模式(控制违约损失率)以及综合风险控制法四种风险控制模式,并研究了这些违约风险控制模式在我国P2P平台的运用,最后提出了完善我国P2P平台违约风险控制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源于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出国际会计准则的许多问题,尤其将金融资产减值的实际损失法推到了世人舆论的风口浪尖。以此为宏观背景,结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关于预期损失法可行性的信息征询以及《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及减值》(征求意见稿),本文首先分析了实际损失法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备受指责的原因——亲经济周期性,接着阐述了预期损失法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预期损失法与实际损失法的异同以及预期损失法应用举例.最后指出预期损失法在会计实务运用中可能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大众商务》2006,(1S):70-70
编辑老师:我表哥2005年2月将一批保鲜货物存放在王某的仓库中,双方约定5月1日前将货物提走。4月下旬,随着天气转暖,库房气温逐渐升高,这些货物开始慢慢变质,王某发现后既不告知,也未采取任何紧急处理措施。提货日期届满时,表哥因为暂时没有找到销路而未按期提货。到5月中旬,货物全部腐烂无法销售,王某声称此损失系表哥未按期提取货物所致,损失应由表哥独自承担,请问该货物的损失到底该由谁来承担?  相似文献   

20.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国有独资银行自身在金融控制中的行为增加了国家控制金融产权的成本,相关主体的共同选择导致了国有独资银行的福利损失,从而决定了这一低效的制度安排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