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颂簋(拼音:guǐ)为西周晚期所造,山东博物馆藏品,一级文物,系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圈足下有三个兽面象鼻形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  相似文献   

2.
陈侯壶,盛酒器,为春秋时代的名器。1963年在山东肥城孙楼小王庄出土。器通高50.5厘米、口长16.8厘米,宽12.2厘米。因其铭文中的“陈侯”二字而得器名。壶为扁方体,直口,长颈,垂腹,下部外鼓,圆角方圈足。上覆圆角长方形器盖,盖为子口。颈两侧附套环象首大耳,象鼻上卷。腹饰“田”字纹,盖、颈、足上饰弦纹,造型朴实大方。器盖对铭,器铬  相似文献   

3.
《发展》2010,(11):I0002-I0003
猪面纹彩陶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6000年前)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高20.6厘米,腹径15.3厘米,底径6.8厘米。壶呈葫芦形、小圆口、束颈、曲腹、平底。口部绘四组三角形纹;腹部绘一圈二方连续的猪面纹,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成功地运用双关形的装饰手法。  相似文献   

4.
宋钧富乳钉鼓式洗是青岛市博物馆馆藏珍品之一,是北宋钧窑产品,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件器物高9.1厘米,口径23.8N米,底径17.3厘米,口径均内敛.器外上有两道棱纹,器身上下乳钉纹装饰.腹上一周饰20个乳钉纹,腹下一周饰18个乳钉纹.器如鼓式,底承三如意形扁足.此器造型古朴,庄重大方.胎体稳重、饱满,呈深灰色,风格独特.釉色以乳浊状的天蓝色和月白色为主,问杂以丝缕状红色和青色.口沿,器身上弦纹、乳钉及器足转折处的釉色呈酱色.器内釉薄为天蓝色,有桔皮纹和蚯蚓走泥纹.器底釉刷芝麻酱色,无釉之处亦呈羊肝色.器表呈现出红紫相映,犹如晚霞幻变,给人以变,幻无穷的色彩美感.  相似文献   

5.
亚丑罍     
亚丑罍为大型盛酒器。现收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这件铜罍为商代晚期器,于1959年至1960年期间由物资回收仓库拣选所得,通高42厘米、品径13.4厘米,带盖直口,直颈,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肩部两兽首环耳,腹下方一侧置一兽首鼻钮。器身最大径在肩腹交接处,腹壁自此向下斜收成底。通体细雷纹作底,肩饰夔纹,上腹饰涡纹间四瓣目纹,下腹饰垂叶纹。盖隆起上有瓜棱形钮,饰三角纹、涡纹间四瓣目纹。因盖内及口内均有“亚丑”两字的铭文,故名之“亚丑罍”。此器保存完好,表面润滑光亮,花纹繁缛、细密。其造型优美,在中原地区很少见,实为“亚丑”器群中…  相似文献   

6.
《发展》2010,(12):162-162,F0003
环带纹铜鼎 春秋中期高20.7厘米,口径23.1厘米。铜鼎为广口,宽折沿,浅弧壁,圜底较平,立耳,三蹄足。腹壁花纹为两层:上层为鸟形窃曲纹,下层为波带纹,两耳饰重环纹,三足饰变形兽面纹。  相似文献   

7.
何尊     
《西部大开发》2007,(1):65-65
此器方形圆角,口圆且外侈,状如喇叭。外侧自口沿下至腹底,被四条镂空脊棱等分为四等份。口沿下饰蕉叶纹,颈饰蟠虺纹。腹饰卷角饕餮纹,圈足饰饕餮纹。云霹纹衬地。外腹两个对称的铸造的饕餮纹饰,巧妙的取脊棱为中线,其眼、眉、鼻、口、角均突起,角有节。卷曲成涡纹形,角尖部分镂空,高高翘出外面。角下为两道粗眉,像新月一样贴在上面。  相似文献   

8.
此圆形盘为吹塑成型,敞口浅腹,圆唇折沿,平底的中心凸起,底外壁有铁棒痕,整器黄底黑花纹,口沿处施十一个半圆弧纹,腹壁饰二圈弦纹,底部绘有石榴图纹。  相似文献   

9.
<正>汉代陶熏炉炉径:14厘米高:15厘米此件汉代熏炉为黑陶制,炉面抛光,整体为豆形,炉盖上刻三角形镂空纹和圆圈纹,均匀分布。熏炉身与盖子母口相扣。身为直口,折弧腹,喇叭形。盖亦为直口,弧顶,上端为鸟形捉手,可360度转圈。足较短且足部连圈纹喇叭口,转圈阶梯状旋纹,线条明快流畅。此炉独特之处在于盖项部的香鸟,鸟状似凫鸭,香鸟熏炉的出现预示着香炉在往更深度的造型艺术领域发  相似文献   

10.
利簋     
簋(gui,音轨),是古代的盛食具,即现代的碗. 利簋,又名檀公簋.圆形,侈口,鼓腹,双兽头耳垂珥(er,音耳),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附带方座.腹及圈足以云雷纹为地,分别再饰兽面纹、夔纹;方座饰兽面纹,四隅饰蝉纹.腹内底部铸有铭文4行32字,其大意为:周武王征伐商纣王.在岁星(木星)当头的甲子日之晨,得了吉卜,宜于征伐.当天,周师大破商军.八天后的辛未日,周武王在阑师(今郑州)这个地方论功行赏,右史(官名)利(人名)得到赏赐的金(青铜),利便以之铸造铜簋纪念先祖檀公.  相似文献   

11.
正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  相似文献   

12.
景云钟     
【高247厘米口径165厘米腹围486厘米钮高21厘米厚15厘米重约6000千克】唐景云二年(711年)铸,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这口钟以青铜铸造,铸造时分5段,共26块铸模,外观采用传统的圆锥形造型,口沿成六瓣弧形,顶端有供悬挂钟体的兽钮。钟体由25块铜铸模造而成,为泥范法铸造,现在仍可看铸造痕迹。钟身由带祥云和蔓草图案的突出线条划  相似文献   

13.
【通高39.5厘米盘口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重215.3千克】西周宣王(西周第十一代王)时期铸造,传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岐山出土,现原件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4.
《发展》2009,(8):I0002-I0003
玉人形铲 西周灵台县白草坡出土高17.6厘米。圆雕,裸体站像,发辫虎首蛇身盘成锥髫,长脸,阔鼻,大耳,耳有穿孔。双手捧腹,双足并合作铲形,有斜刃。  相似文献   

15.
卫盉     
《西部大开发》2007,(1):66-66
【西周恭王 通高29.5厘米 口径19.5厘米 重7.1千克】西周中期周恭王(西周第六位国王)三年(前916年)铸造,1975年2月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现原件由陕西周原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6.
船纹青铜缶     
正港口博物馆所藏的羽人竞渡青铜缶,高37.8厘米,口径23.6厘米,腹径50.5厘米,底径25.5厘米。缶身饱满,鼓腹、圜底,圈足外撇。肩部有双兽面铺首衔环,制作工艺精湛,彰显庄严肃穆之感。缶上有母口圆盖,盖上有三角形钮,钮中有孔穿有圆环。以盖钮为中心,有四圈弦纹,间有圆圈纹环绕。器身上腹部饰有数十圈弦纹,间以四周圆圈纹、一周菱形纹和四周点状纹,上下用三种纹饰间隔,把纹饰分为三个层次,立体感强。下腹部的主体纹饰为四组羽人竞渡纹,下部以弧形边框线为舟,上坐羽人呈竞技状,以对雉分隔四组羽人竞渡纹。用劲畅的刀法刻画出舟船和羽人的造型,特别  相似文献   

17.
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形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直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孤  相似文献   

18.
【高2.7厘米直径14.1厘米重84克】1987年4月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地宫出土,现原件由陕西法门寺博物馆收藏。此圆形盘为吹塑成型,敞口浅腹,圆唇折沿,平底的中心凸起,底外壁有  相似文献   

19.
张媛 《魅力中国》2013,(34):91-91
宋元时期流行的缠枝花卉,到明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的装饰题材。“由于它变化无穷,用起来非常灵活机动,不论是作器物胸腹部的主体纹,或是在口沿、颈、肩、胫、足部作辅纹,都容易与器型浑然一体”。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官民窑瓷器上。其中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形式的缠枝莲纹使用最为广泛。明代缠枝莲布局疏朗,空间宽阔,花叶明显变小,花头的布位和主枝的姿态灵活多变。除了单纯的缠枝莲外,明代还有大量与莲纹合绘的图案。如龙穿莲、凤穿莲、缠枝莲托八宝、缠枝莲托梵文等。  相似文献   

20.
大克鼎     
【通高95.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 西周孝王(西周第八代王)时期铸造,传光绪十五年(1889年)陕西扶凤县法门镇任村出土,现原件由上海博物馆收藏。[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