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变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表明,实现多数乡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这就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自由、有序地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诱因相当复杂,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俊 《经济与管理》2009,23(7):5-10
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及社会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面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经济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6.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农民增收的难度在不断加大,阻碍农民增收的一个突出制约因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作为第一农业和人口大省的河南省,劳动力转移问题更加突出,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制约河南省农民增收的内在原因,提出了转移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一个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问题,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得忠 《经济问题》2007,336(8):73-7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渠道较少、外出就业以短期输出为主、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缺乏、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制约等问题.这与农业剩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减弱、农民自身素质低下等有关.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以系统化的理念、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市场化的行为进行宏观调控与组织,统筹规划,实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壮大劳动力大容量转移的载体,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就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从培训机构、农民、企业等角度来分析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抑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大问题。20多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发展中的最大矛盾和问题就是人均占有资源少,农民人数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一笔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制约了农民的收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就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农村贫困的根源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维 《开放时代》2006,(4):42-4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农村人组织起来,找到非农业的生存方式,促进“城市中国”尽快诞生。这个大方向是农村发展规律决定的。国家不是散财童子式的慈善家,而是“新农村”的推动者,农民才是主体,是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农村工业化以及人力资本在农村劳动力市场中的角色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陈玉宇  邢春冰 《经济研究》2004,39(8):105-116
农村劳动力市场从多个渠道给教育带来了回报。用Heckman模型估计 ,教育的工资回报在 1 991— 1 997年为 0— 5% ,而且不显著。但是教育显著提高了人们到工业部门工作的机会 ,由此带来的回报在 5%— 7%。教育还提高了人们到高工资部门工作的机会 ,改善了人们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工业化日渐成为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社会经济利益格局,从而使传统乡村伦理发生了重大变迁,而工业化的发展本身也提出了新的伦理课题.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地区乡村功能分区及振兴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衍毓  唐林楠  刘玉 《经济地理》2020,40(3):160-167
基于面向高维数据的聚类方法开展乡村功能分区,有利于挖掘乡村功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合理的乡村振兴途径。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从经济发展、农产品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保育及旅游服务4个维度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模型,基于各项功能指数分析其特征;借助gCLUTO软件实现功能聚类,综合考虑地理探测器的q统计量和分区计算成本确定最适宜的功能区,进而提出乡村振兴途径。结果表明:①经济发展对乡村功能的贡献和结构合理性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是制约区域乡村功能发展的主要因素。②京津冀地区最佳的乡村功能聚类数为11,在以经济发展功能为指示变量的前提下,不同的聚类结果呈现出一定的相似一致性;根据主要贡献功能和区间差异特征,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经济-生产、经济-社会保障、生态-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生态、生产-社会保障(Ⅰ和Ⅱ类)、社会保障、农产品生产(Ⅰ和Ⅱ类)和生态-生产(Ⅰ和Ⅱ类)等11个功能区。③建议立足当前功能区的发展特征,遵循"优化优势功能、强化中等功能、改善薄弱功能"等思路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功能区未来发展定位,促使乡村由局部振兴转为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5.
课题组 《经济与管理》2007,21(10):63-68
依据国内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以成都市一体化先进地区——锦江区实施的金融小额贷款模式为例,建立农村金融市场供需收益模型。依托农村金融制度安排总函数,建立适合城乡一体化不同阶段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创新动态体系。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支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本文利用VAR方法对财政支农不同部分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1)从长期来看,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的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而农村基本建设支出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2)从冲击大小来看,事业费对农村居民消费的贡献最大,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次之,农村救济费第三,农村基本建设支出最小。最后提出扩大农村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是: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村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应保持稳定增长;优化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加大事业费和科技费在财政支农支出中的比重;财政支农支出通过支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能间接地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增长。所以应利用财政支农功能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中,发达地区农村的定位是要利用它的自然资本创造并体现出景观价值,传统文化价值,生态服务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体验、娱乐、教育等多元化的价值.城市化的程度越高,这类服务价值也越高.本文介绍了农村的多元化价值,分析了发达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和农村价值存在边缘化倾向,同时指出在保护农村多元化价值和消除农村的边缘化过程中政府必须成为主导者.最后,文章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挖掘农村多元化价值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所导致的农村银行业结构变化是否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这一重要的研究背景,使用来自中国2006—2010年1 769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检验"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在农村地区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银行业集中度的下降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现行传统农村信贷投放的规模和效益,而新的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模式既不需农户的实物抵押,也部分规避了信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要完善农村担保贷款制度,应采取措施积极扩大贷款担保主体;发挥政府对贷款的引导和保障功能;拓展涉农企业对农村信贷的担保职能;完善农村信贷激励机制;大力拓展对"三农"的金融保险业务;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对农贷的奖励和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20.
税费改革后村委会收入大幅减少,村委会可用资金明显减少,村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经费不足和公益事业难办等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加强村委会资金筹集的管理与监督,建立新型的农业税收体系模式,优化村委会可用资源结构,保证村委会工作的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