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经济”(New Economy)这一概念,在美国兴起,随后迅即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与使用。在中国,“新经济”一词也正在被越来越多地使用起来。究竟什么是“新经济”?我们可以从“新经济”中借鉴什么?新经济会给世界、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是我们在投入到新经济的浪潮之前应该弄清的。究竟什么是“新经济”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长达110个月(9、2年)的繁荣。这是一个打破历史记录的超长增长周期。与经济高增长并存的,是低失业和低通胀。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美国,失业率的下降带来的是通胀率的上…  相似文献   

2.
一、新经济的涵义和特征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它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而这“三低一高”正是多少年来各国奋斗的目标。  以知识经济、信息价值、网络经济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必须依附于以机械生产、工业价值为主要内容的旧经济的土壤才能成长,没有旧经济,新经济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新经济之所以新,主要在于它有以下不同于旧…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 与经济增长并存按 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 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卜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上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我国经济近期难以摆脱通货紧缩局面。1994年…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与美国经济…  相似文献   

5.
彭芳梅 《经济前沿》2010,(5):102-108
城市增长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重要内容。城市增长理论可划分为内生城市增长理论和外生城市增长理论。本文重点阐述三个城市内生增长模型即外部性城市增长模型、新经济地理城市增长模型和超边际城市增长模型及其主要思想;围绕“人力资本积累”和“产业聚集”对城市增长的影响,综述相关经验研究;简单总结和评述内生城市增长模型,为进一步研究中国城市增长提供理论借鉴和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虎兴  卢勃 《技术经济》2004,23(3):31-32
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出现了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率并存的较长时期的持续经济增长。这种与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相悖的经济增长方式,被经济学称为“新经济”。新经济是以信息革命、知识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知识共享和创新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新经济是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为基础的新型经济。  相似文献   

7.
钟文 《资本市场》2004,(5):27-28
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命运。在经历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之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转变,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就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发表了讲话,其内容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为什么要转变,如何转变等一系列内容,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8.
<正>“新经济”一词,主要是依据美国经济自1991年3月以来近十年的持续发展的新特点及态势而提出的。所谓“新经济”是指以信息革命和新一轮科技创新为生长点、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为背景、以全球化大市场的拓展为基础的经济。新经济同传统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新经济使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在新经济中,支持经济增长的核心资源不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知识和创新;新经济的效率作用取决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整个经济和社会范围的传播。新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具体说来新经济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新经济是以全球化、信息化为发展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是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70年代末80年代初,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被卷入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的行列,世界经济趋向多极化,各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步子加快,在亚洲,一直以高投人、低产出、低效益的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和劳动、资金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为支撑的“四小龙”经济的高速增长受到了严峻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亚洲“四小龙”一改过去一味追求外延膨胀的经济增长方式,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及时将战后籍以腾飞的粗放型经济向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技术和知识密集的集约型经济转变,实现经济水平由低科技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管理水平的低级阶段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管理水平的高级阶段生长,促使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四小龙”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有着重大的启发意义。 一、亚洲“四小龙”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经验所在 1.密切注意世界经济动向,抓住机遇,及时转型。 “四小龙”都是在世界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调整发展战略,顺应世界经济的发展潮流,适时转型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四小龙”的经济已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背离现象:一方面,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并日益?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经济的特点: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   按照经济学一般规律,经济增长往往伴随通货膨胀,失业率降低;经济衰退伴随通货紧缩,失业率上升,这就是所谓“菲力普斯曲线“.菲力普斯曲线第一次失灵是在70年代,出现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经济学家的解释是:通货膨胀预期,垄断价格和垄断工资,外部石油涨价.第二次失灵是90年代美国“新经济“,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并存,原因是全球化与新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促进;1994年以后的中国,则进入“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