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以及后续确认是商誉会计中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之一。本文在对企业自创商誉的构成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确认自创商誉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自创商誉的根本来源——企业各种资源光合作用的结果,它是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进而从财务指标的角度分别构建了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和盈余质量评价体系,并分别运用这两个体系生成的光合作用修正系数和企业盈余质量修正系数对企业自创商誉的现有计量方法进行了修正,使修正后的自创商誉数值更具客观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美国是最早对自创商誉进行理论研究的国家之一。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利特尔顿、亨德里克森等都对自创商誉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作出精辟论述。200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通过第142号准则公告,取消对商誉的摊销,主张每年在报告单元层次上进行减损。而在国内,20世纪20年代杨汝梅在《无形资产论》中指出,凡是使一个企业产生比平常收益高的原因,可以称之为商誉。葛家澍教授指出,自创商誉存在于现代企业之中,由于传统会计上的条条框框而使自创商誉不易得到反映,这一传统偏见应该得到改变。此外,国内学者对自创商誉的形成因素进行了研究,如王建成提出结构性因素、资源性因素和顾客性因素是促进自创商誉形成的三类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审视自创商誉的问题。《新准则》规定,将企业合并过程中,对于购买方合并成本大于  相似文献   

3.
自创商誉会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兵 《审计月刊》2006,(9):42-43
自创商誉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国际上对外购商誉作为资产确认基本达成共识,但对自创商誉的确认在会计实务中至今未被认可。目前,我国自创商誉因其不能合理可靠地计量而被排除在传统的会计确认体系之外。但持相反意见者也大有人在,如葛家澍教授曾指出:“在现代企业中,自创商誉是存在的,也是可以计量的……自创商誉之所以长期在会计上得不到反映,是由于传统会计有一些框框难以突破……会计中的一些传统偏见应当逐步改变。”自创商誉是否应进行确认。笔者认为,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自创商誉的确认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一、商誉概述商誉是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无法具体辨认的资产,能使企业具有一定的未来盈利能力。我国将商誉定义为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作一项资产。商誉按来源分为外购商誉和自创商誉两种。外购商誉是企业购并活动中,收购方在对被购方的资产  相似文献   

5.
关于自创商誉的计量和会计处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就如何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和会计处理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商誉会计的终结与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这种混淆不仅可能掩盖企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源泉,而且可能导致市场认知的企业价值与会计记录的事实发生严重扭曲,本系统分析了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提出了商誉是组合无形资产,核心竞争力是合力无形资产的概念,并建议吸收商誉会计的合理内核,将核心竞争力理论融合于商誉会计中.建立核心竞争力会计。  相似文献   

7.
8.
当前我国只是对外购商誉进行处理,对自创商誉则采取不予确认的方式,这极不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分析企业商誉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文章探讨了我国自创商誉的确认、计量、减值与披露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自创商誉会计确认与计量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勇 《财会通讯》2008,(6):52-54
商誉是企业拥有的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我国会计准则只确认外购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本文结合商誉的本质,探讨了自创商誉确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对自创商誉进行计量的具体方法,以期为自创商誉的确认与计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对自创商誉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商誉会计理论按来源把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本文对自创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商誉会计理论按来源把商誉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本文对自创这一真正意义上的商誉的确认和计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对自创商誉的探讨○武汉大学凌永春商誉是指一个企业的收益超过同行业一般利润水平的能力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它的存在已得到社会广泛地认同。从其形成来源可分为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但在传统和现行的会计实务中,自创商誉是不予确认的。只有企业合并时,存在实际产权交易...  相似文献   

14.
《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都明确规定商誉属于无形资产,应对其进行会计核算,但只允许核算外购商誉,不允许核算自创商誉。笔者认为,商誉有自创与外购之别,为什么只将外购商誉纳入会计核算,而将自创商誉的核算抛弃在外呢?自创商誉既然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为什么不能进行会计核算?为了探求这一问题,笔者根据学习体会及思索,对自创商誉及其会计处理,谈些浅见。一、商誉的形成对商誉只认定外购而否认自创,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商誉之形成是由以下因素创造而成的:1.优越的地理位置;2.良好的企业声誉…  相似文献   

15.
按照传统的会计模式和会计惯例,对于商誉只确认外购部分而不确认自创部分,这种观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对于高科技企业已不适用。本文对在会计上确认自创商誉的可行性作了研究探讨,并对其确认与计量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企业并购、改制、资产重组等产权交易活动的深入,关于企业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问题已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随着会计理论的创新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发展,自创商誉的确认和计量都已经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商誉会计处理最终应从商誉的来源与经济性质着手寻找正确思路.会计中将商誉作为无形资产,是一个误区.微观经济学认为企业并不存在所谓商誉无形资产,这是企业不能确认自创商誉的根源.企业并购是一项交易,按照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交易商品的价值由(C+V+M)构成,交易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被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仅约略相当于交易商品(被并企业)中的不变资本C,而(V+M)则相当于合并商誉,其有无及大小取决于并购双方的定价博弈;从并购定价来看,合并商誉实际上来自被并企业预期未来收益,是被并方获得的预期自身未来收益的分成,本质上是购买方对被并方获得的预期收益分成的预付款项;从合并商誉的预付款性质看,恰当的会计处理方法是摊销法.  相似文献   

18.
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测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会计视角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与"流",并对其会计计量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9.
商誉的实质是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多种因素,如拥有较高的品牌度,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水平,稳定的客户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等等。这种能力在被买卖之前称之为自创商誉,被买卖后确认为商誉。对此《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商誉只能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以收购方的价格超过被并购企业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入账,自创商誉不加以确认。”对此项规定中自创商誉在会计实务处理中不加以确认笔者有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会计视角分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与“流”,并对其会计计量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