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随着我国"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互联网金融成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文章借鉴已有的指标选取方法,构建银行体系稳定性指数,并结合互联网金融指标构建VAR模型,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具有冲击效应;而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不能替代传统银行体系;相反,银行体系的稳定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存在一定影响。据此提出了二者应该互利共生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体系不稳定性就是各种金融、经济变量异常波动和各经济主体行为异常导致的银行体系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以危机是否爆发为临界点,银行体系不稳定分为两种状态:银行危机和潜在银行危机。潜在银行危机的后果有可能是爆发银行危机,也有可能其潜在不稳定性得以逐渐消除,最终达到稳定的状态。从根本上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是由于实体经济对其的影响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胡怀邦 《资本市场》2012,(11):10-11
后危机时代,全球银行体系面对深刻变化的世界经济基本格局,开始了新的持续重构与整合,新的形势下,中资银行如何抓住机遇,在不断提高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全球银行市场的竞争,在复杂的大国博弈中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着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地位,乃至全球银行体系的格局调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回顾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中国1978—2009年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验证主要宏观经济变量对银行业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实际利率、汇率的变化率和资本产出比的三期滞后值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有显著的影响。据此,我们认为,要维护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必须要重视稳步推进金融自由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借鉴银行危机发生机理,对比分析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和银行风险因素,对当前中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程度进行了深入分析判断。本文认为,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爆发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当前确实存在一些深度的风险因素,需要中国银行业引起重视与关注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外银行制度体系演进路径比较分析及其借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制度是中国银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资源。但受某些历史原因和中国银行制度体系演进路径的影响 ,中国银行制度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在结合中美德三国银行制度体系演进路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探寻中国银行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金融体系视角的银行危机的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清  韩颖慧 《经济问题》2008,(10):98-101
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可简单的分为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为全社会提供流动性、管理支付清算,银行的稳定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传统的银行危机传导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近期银行危机传染事件。运用三期模型比较了不同金融体系下银行挤兑在区域间的传导条件,对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频繁爆发的银行危机的原因给出体系层面解释。  相似文献   

8.
2010年9月12日,27国中央银行代表一致通过巴塞尔协议Ⅲ。2010年12月12日,巴塞尔委员会网站公布了《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更加稳健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等文件。这是巴塞尔委员会针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采取的亡羊补牢出台的全球银行业资本新规,在各国金融业接连掀起波澜。巴塞尔协议Ⅲ对世界各国的影响程度不一,有业内人士认为,对于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大型银行而言,巴塞尔Ⅲ的影响不大。然而,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则表示,中国银行业的一些指标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巴塞尔Ⅲ的要求,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未来风险依然相伴随,银行达标后是否就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还有待于实践考验。  相似文献   

9.
本轮金融危机的根源是美国过度扩张风险信贷,导致风险从银行业向整个金融业乃至全球蔓延。信贷过度扩张增加了银行不良贷款的比例,使得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威胁。分析信贷过度扩张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传导机制,并运用CMAXt指标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信贷过度扩张影响银行体系稳定性的结论,并提出合理控制信贷规模、防范银行体系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外汇管制的逐步放松,不同形式的外国资本流入中国.不同形式的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不同,其中外国证券投资是最受质疑的一种外国资本形式.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脆弱性的一种具体体现,通过建立外国证券投资与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实证模型,来探讨中国利用的外国证券投资对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结论反映出外国证券投资增加了中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英格兰银行为例,深入地研究了中央银行在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作用,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中央银行具有国家货币管理机构和信用枢纽的双重性质,这决定了中央银行有应对经济危机的内在职能.二是存在两种货币危机,即货币资本运动引发的"特种危机"和"任何危机的一个阶段".针对"特种危机",中央银行的应对措施既...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global and local crises on bank stability in the MENA region and examine the effect of owning bank subsidiaries in other countries. We consider banks that experienced both types of crises during our sample period. Our findings highlight a negative impac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f 2007–2008 on bank stability but, on the whole, no negative impact of the local crisis. A deeper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owning bank subsidiaries outside the home country is a source of increased fragility during normal times, yet a source of higher stability during the local crisis but not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 crisis. Moreover, owning foreign subsidiaries in one or two world regions is insufficient to neutralize both types of crises, while being present in three or more regions is more stabilizing during a local crisis but also more destabilizing during an international crisis.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the literature examining bank stability and have several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褚景元 《技术经济》2007,26(10):81-83128
20世纪末爆发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给该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危机之后一些学者对于该地区银行的经营业绩与危机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营状况较差的银行体系往往会诱发货币危机的爆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论述了一国良好的银行体系在投机性货币攻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提出了对一国国内信贷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在资本账户自由化下,信贷扩张与资本流入对于系统性银行危机风险的影响。利用89个国家1973—2016年的长面板数据,并控制影响银行危机风险多项因素后,研究发现资本账户自由化有助于降低银行危机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FDI流入能显著降低银行危机风险;适量的股权投资流入有助于增强银行业稳定性;但当股权投资大量流入时,伴随着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银行危机风险急剧增加;较低的债权投资流入对银行业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当超过一定规模时,银行危机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在资本账户自由化下,信贷扩张与资本流入对于系统性银行危机风险的影响。利用89个国家1973—2016年的长面板数据,并控制影响银行危机风险多项因素后,研究发现资本账户自由化有助于降低银行危机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FDI流入能显著降低银行危机风险;适量的股权投资流入有助于增强银行业稳定性;但当股权投资大量流入时,伴随着信贷过度扩张和资产泡沫,银行危机风险急剧增加;较低的债权投资流入对银行业稳定性无显著影响,但当超过一定规模时,银行危机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 evidence for a systematic underperformance of Germany's state-owned banks in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 and study if the bank losses can be traced to the quality of bank governance. For this purpose, we examine the biographical background of 592 supervisory board members in the 29 largest banks and find a pronounced difference in the finance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board representatives across private and state-owned banks. Measures of 'boardroom competence' are then related directly to the magnitude of bank losses in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Our data confirm that supervisory board (in-)competence in finance is related to losses in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roved bank governance is therefore a suitable policy objective to reduce bank fragility.
— Harald Hau and Marcel Thum  相似文献   

17.
不同的银行特征会对金融危机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产生异质性影响。本文运用2001-2015年公司层面银行信贷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随后进一步研究金融危机对不同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差异。经验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主要通过非国有控股银行传导,并引起不同资产负债表特征银行信贷供给的异质性反应。银行规模越大、流动性越强、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越不敏感。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效率显著降低,高资本充足水平的银行和国有控股银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并且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有控股银行信贷供给调控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恶化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或生物的变异,金融生态失衡则会加大商业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商业银行与政府、企业等市场要素构成一个互相依赖的金融生态链。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商业银行加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而化解商业银行危机也是改善金融生态的重要措施。既要对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治理污染,更要通过新生力量的培育保持生态的平衡。这既需要商业银行自身的努力,更是一项带有全社会社会责任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政府干预与银行信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连军 《财经研究》2011,(5):112-122
金融危机冲击导致经营环境恶化,银行信贷萎缩,在政府施加的指令性贷款和自身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双重任务约束下,银行道德风险增加,贷款资金投放背离政府救市意图。文章在一个双重任务约束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危机中政府干预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根据任务之间的关联度对银行的激励行为做出拓展性解释。动态面板GMM模型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政府干预没有造成不良贷款的上升,但对信贷规模的扩张存在明显影响,长期将造成银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潜在风险的上升。  相似文献   

20.
Central bank provisions may be used as a measure of the perceived risk of the balance sheet composition by a central bank. We identify three possible sources that may change the size of the provisions. These are: The length of the balance sheet, the central bank revenues, and measures of fiscal stress. Using data of the 11 founding members of the Eurosystem for the years 1999–2015, we are able to test each of the three determinants. We find that provisions are increased with the size of the balance sheet 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financial crisis. Moreover, provisions are increased at the cost of lower central bank revenues. While this holds for the pre‐crisis period this relationship seems to be less pronounced in the crisis period probably because of the more active collateral policy. Finally, central banks do not tend to lower provisions because of fiscal tensions. This is even more true in the crisis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