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者     
更适宜企业家成长的土壤《中国企业家》2006年第19期新上海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暂时打破了近20多年“上海不出企业家”的咒语,《中国企业家》率先对这一所谓理论上的“假命题”进行反驳和论证,在形式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我们更想了解的不是企业家本身以及他们取得的成就,我们更想从更大的背景中去寻找:是什么力量、哪些因素成就了新上海企业家?  相似文献   

2.
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正好都是中国企业下一个阶段最缺乏最需要的东西陈宏、邓锋、朱敏,这三个名字国内企业界尤其是实业界可能还不太熟悉。我觉得有必要郑重向国内企业界介绍这三个人——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一些气质,对国内企业界未来5—10年的发展可能很有启发。这三个人都是“海归”,但却是在美国创业获得巨大成功后回国的“企业家海归”。陈宏在美国创办的  相似文献   

3.
王挺 《企业文明》2015,(4):39-40
众所周知,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9年,但美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是30年,为什么同样为民营企业,中国民营企业寿命就那么短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企业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两点:管理和营销。这两方面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只有协调发力才能健康有序地向前。我国民营企业家在这两个方面往往是“一头儿偏”。为什么这么说呢?过分注重外部营销——做市场、拉人脉、走关系、做网络,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在了“客户”身上,  相似文献   

4.
1872年11月,轮船招商局在上海创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现代化的航运企业,也是第一家公司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的发起人为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等人。创办招商局,除技术引进之外。李鸿章还进行制度创新,这就是他力主推行的“官督商办”公司制。  相似文献   

5.
他曾经是2000年中国众多海归创业的普通一员,他曾经是怀揣创业计划书在几个城市碰壁的人,他创立的企业曾经历经艰难.而如今.他创立的企业几年时间呈现爆发性增长,年销售额达100亿元的企业,他创立的企业是中国第一家非国有企业在美国主流证券交易所——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他创立的企业开创中国一个新的产业——光伏产业,他创立的企业与政府关系是现代政企关系新典范.这就是引起广泛关注的无锡“尚德模式“。本文通过对无锡尚德公司艰难创业过程、快速国际化成长的深入分析.探讨尚德公司国际化成长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6.
据2006年中国工商联统计,中国有大大小小的企业100多万家。这意味着在我们1300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企业家。这些企业遍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它们有的为人所知,经常出现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有的默默无闻,在踏踏实实地耕耘;有的则在苦苦挣扎,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有多远。在这100多万家中国企业中,你能叫上名来的、你知道的有几家?  相似文献   

7.
李闻 《企业活力》2001,(1):50-51
随着中国企业对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需求与日俱增,一批胸怀大志的精英寄希望于工商管理硕士MBA的教育和培养,欲求有朝一日大展宏图.然而,我们忍不住要问,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学校到底应教给学生些什么?难道十几门专业课程和几百个案例就能铸就商界领袖、市场骄子?答案当然是:不!纵观完整的、成熟的哈佛教育和企业家的成败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现今中国企业家身上最为欠缺和匮乏的是一种优秀的生存哲学.正是这一系列生存精要的散失,在中国的经营者和世界优秀企业家之间形成了一条质的鸿沟,这些东西是中国企业家的生存大纲,迫切需要我们虚心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个案解读:eBay与TOM在线合作组建新公司美国人管不好了交给湾人管,台湾人管不好了就卖给大陆人,卖给大陆人这是了不得的事情,所以说是中国企业家的又一次成功,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从美国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没有一个赚钱的,几乎都是赔得一塌糊涂。《当代经理人》:如何评价这两家公司的合作呢?郭凡生:我不认为这是两家公司的合作,是“并购”,等于TOM无偿并购了易趣,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自豪。你把公司送给我了还得倒贴4000万美金。《当代经理人》:业界认为TOM接手易趣是“烫手的山芋”,你是怎么看的?郭凡生:这个说法不正确。第一,C2C、B2C…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家为何“短命” 记者(以下简称记):作为管理顾问,你接触很多企业家。你认为中外企业家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 宋新宇(以下简称宋):中国企业家相对“短命”,对于这一点,我感受颇深。如果赢得了一个西方企业家的信任,几乎可以终生为其咨询、服务;而中国的企业家则有的升迁,有的消失,极少有人十年如一日、做职业的“企业家”,自然也无法成为管理顾问的“老客户”。 记:根本原因何在? 宋: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的短命。德国一项对500家优秀中小企业的调查分析指出:这些被称为“隐藏的冠军”的德国企业平均年龄为 67…  相似文献   

10.
在医药创新这件事上,克制和谨慎能让这一关乎人生命的商业之路走得更远年过60岁,创立的两家公司相继被跨国巨头辉瑞、拜耳以累计数十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人生的下一步何去何从?肖啸的决定是重启第三次创业。那是2016年,他自己拿出几百万元在上海租了实验室,招了几个“学生兵”。  相似文献   

11.
中展  林涛 《中国企业家》2005,(11):26-31
“5年前,一个年轻人看到一本杂志评选‘未来之星’企业,心里就期盼着自己能够在将来成为其中一员,今天我终于做到了!”这是上海优博展览集团董事长单大伟在第五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颁奖典礼台上发表的获奖感言。在5年多的时间里,单大伟的优博展览集团已经把“住交会”做成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房地产展会,其举办地址也从广东移到上海。而同样在这五年里,《中国企业家》主办的“未来之星”从浩如烟海的中小企业中共评选出105 家具备高成长能力和旺盛生命力的鲨鱼苗,这其中不乏像用友、盛大这样已经成长为行业领袖的大鲨鱼企业。  相似文献   

12.
<正>悲观的人往往看起来正确,但实际上只有坚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你才能走得远,才能真正把事情做成面临诸多挑战的当下,更需要企业家精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成功的企业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又如何帮企业穿越周期?12月11日,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第二十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暨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未来之星年会”上,张文中和姚洋围绕“回归商业本质,再议企业家精神”的主题,就上述话题进行对话分享,两位嘉宾一位来自企业界,是物美创始人、  相似文献   

13.
“离2月结束还有6天,你猜猜,我们这个月新签约了多少家门店?”面对《中国企业家》,魏彤蓉微微一笑,“115家。”每年开春的2月和3月都是招商旺季。“往年我们好一点的数据就是100家。今年2月的目标是200家,翻倍。”兔年春节刚过,魏彤蓉日程里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找人”。有时候,面试甚至安排在晚上。  相似文献   

14.
<正>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家们的危机感随着时钟的跳动一天天在加剧。反思企业,寻找差距,变成了中国企业家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文化是否注定了培养不出职业经理人?这是企业家们经常争论的问题,也是笔者从海外工作回国后常被问到的  相似文献   

15.
《死去活来》是一本很 好的书。这本书是通过作者 采访IT企业的巨头而写成 的。这些被采访的企业家是 成功的,当然有些企业家也 遇到过一些挫折。从这些企 业家身上我们会得到很多的 启示,从他们的管理理念和 成功的经验中,我们会悟出 企业家成功的真谛。 从世界范围来看,企业 现代化、国际化是一个潮 流。面临21世纪知识经济时 代的挑战,新兴的产业、新 兴的行业代表世界发展的潮 流,电子信息产业代表着新 兴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这是这些企业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企业家在这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好的企业家就能…  相似文献   

16.
佛山方式     
为什么科龙成了几代企业家的伤心地,成了外部资本的滑铁卢,也成了当地政府摆不脱的麻烦?顾雏军获罪脱离企业,顾氏企业王国在地方政府主导下重组——引起普遍关注的“顾案”,将以这样的方式结局,应无悬念。同样是在广东佛山,几个月前.健力宝和它的前主人张海也是按这样的方式处理的。现在的悬念是: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佛山方式”?它会不会成为各地处理“出事”企业与企业家的一种可效仿方式?让我们回顾一下历史。  相似文献   

17.
“连李嘉诚都不看好中国了,我们这些小企业该怎么办?”,这是很多企业家问过我的问题,我只能告诉这些企业家,不要受媒体的误导,好好做自己的事。我一直认为“只有萧条的企业,没有萧条的行业”。  相似文献   

18.
迈入“大国企业”时代外资收购与本土企业家精神激情创始人的盛年离开一篇值得关注的文章日韩企业领袖为何频发“盛世危言”?华源会三人行宗庆后这一页行长薪酬与央企竞争力1以刃亿与“6年周期”“未来之星”背后的投资故事企业家的“第二人生”常青树为什么中国还会爆发质里危机?一种企业哲学的复生上海还需要光明牛奶吗?公司与中国人的关系为中国制造博取“形象溢价”好日子PB已、态资本疯狂的时代,管理还有价值吗?华为之谜四十世代繁荣背后的冷静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文牛文…  相似文献   

19.
企业家身上的“改革者光环”已经日渐褪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及企业家开始剔除那些不现实的、虚幻及被夸大的“使命激素”,让“企业家”重新回到职业的层面乡村能人·改革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曾经写到:“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经济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这段话显然被改写了,因为在一个以致富为惟一主题的商业时代,能够创造财富的人成为了最显赫的主角。  相似文献   

20.
“人很重要”:个人力量还是团队精神IBM创始人沃特森这样的大企业家曾说过:“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这些人,我就可以重新建起IBM。”但是,光笼统地知道“人很重要”的大道理还不够,究竟什么样的“人”才重要?应该突出“个人力量”还是强调“团队精神”?这可以说是人力资源管理常说常新的永恒话题。在传统体制下,只讲“组织需要”、强调“个人服从组织”,抹杀了人的个性和积极性。很多企业越来越关注个人、宣传个别(能)人,很多企业家、管理者盲目崇尚所谓“20/80”法则,极端偏爱什么“末位淘汰”,一提“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