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7 毫秒
1.
本文在分析广西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实现收入倍增计划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路径,具体为:(1)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路径;(2)以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再就业为路径;(3)以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为路径;(4)以健全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为路径。然后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1)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2)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就业率;(3)着力提高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4)有效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5)推动城乡居民提高经营性收入;(6)强化地方政府收入再分配调节职能。  相似文献   

2.
财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不仅限于再分配更在于初次分配环节。文章借助数理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阶段财政对收入分配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财政制度安排影响要素分配和分配基本格局。初次分配格局确定后,再分配调节作用有限。长期中,财政将通过居民要素结构影响收入分配;(2)我国不同阶段的分配状况是财政体制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结果;(3)构建和谐社会条件下,财政支出结构将有利于人力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3.
基于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五个重要问题的分析,文章认为,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症结不在于雇员薪酬比重、政府收入规模(宏观税负)、国有经济比重等带有总量特征的指标出现了什么严重问题,而在于收入分配的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不合理,差距扩大,公正性不足,转移支付和直接税的再分配优化机制构建不到位、作用发挥不够,以及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缺乏有效的引导与约束,国有企业的资产收益对公共福利贡献较弱,等等。文章从政府与财政的职能定位出发,考虑全局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提出了八点完善收入分配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财政性制度安排作用于要素配置、初次分配两个环节,是财政再分配失灵的制度根源。文章计量分析表明:(1)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存在的制度性扭曲是收入差距扩大和财政再分配失灵的根源;(2)再分配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有限,未来财政调节收入差距应着力消除初次分配及要素资源配置环节的制度性扭曲;(3)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支出能改善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和要素结构、缩小收入差距,但其前提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也是财政制度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收入不均等影响到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而收入公平分配是政府的主要责任,也是政府公共支出的依据之一.影响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由于政府相应责任缺位,公共支出结构偏向,使得公共支出中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不足是其主要原因.本文实证分析得出公共支出总量与结构严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进而影响着收入不均等的水平,成为社会公平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应从制度上进行公共支出改革,规范督促地方政府优化公共支出结构,不断提高对民生支出的主动性,逐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缩小收入不均等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利用1978-2003年的时序数据对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城镇、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实证探讨。研究表明:(1)我国金融发展与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与城镇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显著;(2)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这与我国金融发展滞后密切相关;(3)金融发展与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结果具有鲁棒性,金融发展显著且稳定地扩大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研究结论对我国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宏观金融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我国社会"二代"现象的现实背景,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视角,依据代际收入流动理论,采用我国各地区教育经费支出和生均教育经费数据以及"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运用多重门槛模型对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影响居民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机制与程度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当前我国代际收入流动性较低,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水平会影响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大小,加入公共教育支出变量后,代际收入弹性为0.548,公共教育支出对子代收入的弹性为0.154;(2)随着政府教育支出水平的提高,公共教育支出水平越高的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增加越显著;(3)各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程度并不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而不同。因此,无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政府对公共教育的投入都应该持续进行,只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显著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缓解"二代"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政府非税收入规模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非税收入概念是在我国已经使用多年的预算外资金概念基础上逐步演变形成,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根据2004年7月的《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收入再分配,也称社会转移分配,指在市场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各收入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渠道实现现金、实物转移或改变公共服务可及性(价格、地理、机会)的一种收入再次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分配的过程。收入再分配的主体有个人(如朋友间的赠与)、家庭(如亲戚间的接济)、民间组织(如慈善捐赠)和政府(如财政税收或补贴)。在传统社会中,收入再分配的主体主要是前三类;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收入再分配最重要的主体。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主要工具有三种:税收、收入保障计划(社会保险与福利)、提供低于成本的物品与劳务(主要是教育、卫生…  相似文献   

10.
波兰、匈牙利等国经济转轨后,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相对不大,收入分配运行平稳。对波兰来说,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转轨对企业职工利益冲击并不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匈牙利则实行了稳定的工资管理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再分配机制。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收入分配的稳定和有序对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微观分配管理机制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的基础;再分配的及时跟进是居民收入分配状况稳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