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人民币均衡汇率及汇率动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本文利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估计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的冲击响应方法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国际收支和实际利率短期冲击的响应。我们的结论是当前人民币汇率有一定低估,同时短期波动分析表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会使得实际汇率升值,而实际利差的上升则会使实际汇率贬值。另外,汇率升值会使得国际收支盈余增加。上述结果可为当前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1978—2004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均衡汇率是判断汇率水平是否失调及汇率政策是否需要调整的主要客观依据。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是基本经济因素决定的、保证经济内外均衡和充分就业的实际汇率水平。本文根据自然均衡汇率理论和中国宏观经济特点,提出估计人民币自然均衡实际汇率的结构方程,采用1978—2004年的年度数据,利用全息极大似然法进行系统估计,得出人民币中、长期自然均衡实际汇率,测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低估,但汇率失调程度趋向收敛。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主要来自金融经济层面。应整合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部门职能,协同利用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1994年以来,由于宏观因素和短期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波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利用行为均衡实际汇率方法,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长期均衡汇率之间的错位程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不同阶段的错位原因各不相同:2005年之前人民币被高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2005年之后,人民币高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大幅度波动。  相似文献   

4.
人民币均衡汇率的BEER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是判断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的重要参考尺度.GDP同比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率、外汇储备都是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的重要长期决定因素,且GDP同比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率对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具有反向作用,外汇储备时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具有正向作用.1995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在大部分时间内都偏离了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水平,表现为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造成人民币汇率长期失调的一个主要的宏观政策因素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实行的事实上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使得这段时间承受被低估压力的人民币汇率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应该建立和完善一个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表现出了"U"型特征,推动其升值的主要因素是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的不断增加、FDI资本的大量流入和贸易品部门劳动生产率的较快提高。人民币均衡汇率在1985年~1989年表现为高估,在1990年~2009年表现为低估。人民币均衡汇率低估具有逐渐收敛的特征,从而人民币均衡汇率继续升值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完善不仅要考虑到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也要考虑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6.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升值,并使我国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外贸企业经营困难加重.针对人民币升值是否已经过头以及人民币汇率是高估还是低估这一问题,运用Elbadawi的均衡汇率模型即修正的ERER模型对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目前人民币汇率已经出现高估;在影响人民币均衡汇率的因素中,贸易条件、政府支出和经济开放度在长期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影响较大,而贸易条件、国际利差和净资本流入在短期对人民币均衡汇率影响较大.因此,当前人民币汇率应改变过去那种单边升值态势,进入一种双向波动的状态;在短期内可以利用国内外利率差、净资本流入和贸易条件等变量对其进行调整,在长期则可以利用经济开放度、政府支出和贸易条件等变量对其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人民币均衡汇率与汇率失调:1991-2004   总被引:75,自引:7,他引:75  
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对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和汇率失调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样本区间为1 991年1季度—2 0 0 4年3季度。本文的主要发现是:( 1 )从1 994年4季度起人民币均衡实质汇率处于不断升值的状态,其背后的主要驱动力量是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和经常项目盈余导致的净对外资产余额的不断增加;( 2 ) 2 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实质汇率在大部分时期偏离均衡实质汇率轨迹,表现为人民币汇率的失调。其中,1 992年2季度—1 994年4季度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时期,1 995年1季度—1 999年2季度为人民币汇率高估时期,而1 999年3季度往后的时期人民币汇率重新转为低估,并且低估程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本文对人民币汇率失调的原因分析表明1 997年以来硬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是造成人民币汇率失调的一个主要宏观政策因素。因此,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从应对人民币汇率失调的角度,更为灵活的汇率政策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行为均衡汇率模型,采用1994年第1季度-2008年第2季度的时序数据样本,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测算了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基本面因素能较好地拟合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化过程;人民币实际汇率经历了三次低估和三次高估,但失调程度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9.
均衡汇率作为一国内外经济中的重要参数,是制定内外经济政策,衡量经济运行状态,实现经济利益的一个参考因素。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数据,根据行为均衡汇率模型估算的逻辑框架,估算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在样本区间内实际汇率围绕均衡汇率波动,使得失调表现为一种常态。研究的政策空间表明,我国经济基本面的长期趋势不支持目前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行为均衡汇率理论模型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进行研究,建立了基于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的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人民币汇率的均衡汇率水平和失调程度;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各变量对于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短期影响和人民币汇率系统自身的误差。分析表明:1997年1季度~2013年4季度,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在均衡汇率水平附近波动的幅度不超过±2%。2010年至今,人民币汇率失调程度一直低于±1%,基本达到均衡水平。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一是合理利用政府支出的消费方向调节汇率水平;二是进一步规范与完善资本市场;三是逐步提升汇率的自我修正机制;四是加快推进中国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基于行为均衡汇率理论,应用多种计量经济方法对1978-2006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状况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名义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95年及以前的名义汇率都是高估的,1996-2005年的名义汇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且低估程度在2000年达到顶点,然后逐渐下降;2005年约低估4.7%,但到2006年,受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名义汇率反而高估约0.9%.从实际汇率错位情况来看,1993年及以前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都是高估的,1994年以后,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于行为均衡汇率低估程度总体上不断扩大,2005年约低估16.3%;到2006年,受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影响,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低估程度有所下降,约低估15.3%.  相似文献   

1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缺陷及改革取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规则不透明、汇率浮动区间狭窄等问题,仍然影响着汇率生成的市场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机制形成的影响,提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进一步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机制,采取盯住一篮子货币、加强区域货币合作、改变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结构、适当扩大汇率浮动幅度、完善外汇市场干预方式等政策措施是金融危机下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取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中国对2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出口的面板数据,对比分析了2005年汇改前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和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后发现:无论是汇改前还是汇改后的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的出口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而汇改后,人民币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却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可见,相对于实际汇率波动风险而言,名义汇率波动风险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吴丽华  王锋 《经济研究》2006,41(7):15-28
本文运用行为均衡汇率模型和协整理论,测算1984—200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季度状况,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此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币值低估和两个阶段的币值高估。结合这21年间中国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划分阶段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可以发现:较大幅度的实际汇率错位对涉外经济变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而低幅度的实际汇率错位,不会对经济产生较大危害,经济系统本身可自动调节;另外,实际汇率错位对涉外经济变量的变动有非常好的解释作用,这反过来证明,对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状况的测算是准确的。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从1984—2004年整体时段来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错位的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实际汇率错位对出口和进口都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明 《金融评论》2012,(2):12-25,124
本文回顾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历史进程,剖析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动力机制,并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前景进行了展望。无论从1994年汇率并轨还是从2005年央行重启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以及人民币有效汇率均经历了显著的升值过程。从利率平价、购买力平价、贸易余额与劳动生产率增速等短、中、长期维度来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依然存在一定的升值动力。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取决于汇率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考虑到贸易顺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输入性通胀与外部压力等因素的消长,下一阶段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升值幅度有望显著放缓(由之前的年均5%~7%放缓至年均2%~3%),并伴随着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幅度的明显放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构建关于实际外部财富、劳动生产率、贸易条件与实际汇率关系的跨时一般均衡理论模型,然后利用1981-2009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中国实际外部财富、贸易条件以及国内外两部门劳动生产率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中国实际外部财富的急剧攀升会引发人民币实际汇率快速升值;中国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上升会促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而国外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降低人民币实际汇率,净效应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并不能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民币实际汇率的长期波动;中国贸易条件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影响不明显。短期内,中国实际外部财富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的作用关系与长期一致。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保持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Obstfeld(1 99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个考虑经济结构、供给冲击以及金融风险的多因素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以成本分析为工具解释了资本控制、各类成本和政府偏好对均衡的影响以及对汇率制度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 :(1 )资本控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均衡产生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利用资本控制措施使经济避免多重均衡 ;(2 )放弃成本对汇率制度选择发挥关键作用 ;(3 )较大的政府偏好促使政府选择固定汇率制度 ,在放弃成本不足够大的条件下 ,决策者也可以通过提高政府偏好或者实施资本控制措施来保护本国固定汇率制度 ;(4)对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的放弃成本的估计表明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放弃成本正处于中间水平 ,因此有必要增大政府对固定汇率制度的偏好并且对资本帐户实施适度管理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至于未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扩大、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何时回归真正的“管理浮动” ,应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制度放弃成本的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