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高储蓄、低消费.储蓄率是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它的高低会对经济增长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发展储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比例和结构的调整.本文以城镇居民的数据为样本,引入可支配收入、利率、社会养老保险等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分析了各大因素对储蓄率的影响,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的高速发展,必须平衡好投资、储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Solow黄金储蓄率的测算,发现1995年后中国的储蓄率居高不下。通过Chow Test对消费和GDP之间关系的检验,可以把1981~2008年中国经济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对比发现1995年后,不论是消费倾向,或者是消费的GDP弹性都有较大降幅,而且消费开始不能拉动GDP增长。此外,本文分析了居民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投资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变化,发现住房储蓄促进经济的作用有限,而通过减税提高企业储蓄能够提升经济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相对较高,企业储蓄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高储蓄是主要的原因,国内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方面的优势是推动国有企业高储蓄率的主要原因,而高储蓄率子啊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本人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储蓄的特点,分析了国有企业高储蓄率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和化解国有企业高储蓄率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探讨了储蓄率问题的分析思路,结合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及其高储蓄率是中国居民整体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性的特征,那么转移成本是农民工必然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研究解释了转移成本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农民工的消费储蓄决策模型从理论上论述了转移成本与农民工储蓄率存在正相关,并进一步结合2013年和2015年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储蓄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国民储蓄率的决定机制,推导出国民储蓄率的生产性因素分解公式,并从生产方面解释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研究表明,国民储蓄率由消费者决定的储蓄供给与生产者决定的储蓄需求两者间的均衡关系决定,研究中国储蓄之谜需要考虑生产者行为的因素;人均资本水平、劳动力数量及资本折旧的变动是影响国民储蓄率的重要因素;国民储蓄率的决定具有内生性,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人口结构是导致中国长期存在高储蓄率现象的一个关键的客观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与产出的正相关关系出发,结合"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储蓄率和人均GDP的数据,映证这一关系。并通过持续的高储蓄增长率和储蓄率提高的途径来促进贵州省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两期叠代模型构造福利经济学个人效用函数,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推导个人最优自愿性储蓄率。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混合制的养老保险制度变量纳入模型,并模拟测算最优储蓄率的解。文中选取了中国城镇居民1989-2003年的储蓄、工资样本数据分析中国的储蓄情况,发现城镇居民储蓄率偏高。除了失业担忧和购房等原因,文章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尚未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制度。由此提出一个有效的储蓄分流途径是让更多的职工加入养老保险计划,增进个人一生的效用,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8.
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对消费和储蓄关系的实证检验证明二者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分流储蓄也不一定能刺激消费,并合理解释了该结论。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了我国刺激消费政策的有效性:提高职工平均工资和扩大政府投资都有助于消费的增加,而前者对消费的扩张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刺激消费的切入点应是努力提高广大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不是抑制和分流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9.
用基本的生命周期模型研究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费的生命周期假说的倡导者Modigliani说,储蓄率随收入增长率的提高而提高。在其他条件不变的的情况下,生产率的增长提高1个百分点,趋于使储蓄率提高2~3个百分点。他用60年代40个国家的资料作了储蓄率与收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得出回归线的斜率为2。他说如此程度的反应可证明是符合基本生命周期假说模型的结论的。(Modigliani《关于稳定政策的争论》,中译本第105页,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 本文就用基本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来考察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索洛模型基本假定下,推导了储蓄率与产出及货币供给三者之间动态关系,并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2~2007年资金流量表为基础,分别检验了中国国民储蓄率、居民储蓄率、政府储蓄率与超额货币供给的Granger影响.结果表明:在样本区间内,居民储蓄率对M2/GDP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储蓄率则影响不显著,说明我国国民储蓄...  相似文献   

11.
《上海企业》2013,(10):44-44
腾讯财经举办达沃斯“升级元年”主题酒会,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是垦。即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首先是为老百姓服务。中国国民储蓄率50%,家庭储蓄率50%以上,但绝大部分时间银行的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  相似文献   

13.
储蓄率的持续下降是困扰美国政府的严重问题,而英国政府也将储蓄作为政策中心之一。然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税制并不利于储蓄。这些国家开始重新审视税收与储蓄的关系。同一问题多年来也困扰着经济学家们,他们对税收确立的理想目标是税收对任何经济活动的影响都应是中性的,这些经济活动应将消费和储蓄、股票和债券投资、银行借款和证券市场融资等含盖在内。而要确保中性原则,按照个人支出和公司现金流出课税是可行的,根据个人和公司的收入课税就很难做到了。为此,他们提出了支出税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消费函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决定一个国家储蓄高低的主要因素是哪些?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如何?本文的研究将对这些问题给出定性和定量的答案。 一、典型决策者一生的消费、资产和收入 1.消费者行为假定 按照生命周期假说,一个人任何时刻的消费决策都涉及以下因素:(1)消费效用函数和时间偏好率;(2)对自身寿命的预期;(3)对未来利率和非资产收入的预期;(4)现有资  相似文献   

15.
马先标 《经济界》2009,(2):29-32
本文从企业储蓄的视角通过构建模型,说明国有企业不分红和家庭的流动性约束是目前中国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相互替代的制度障碍,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存在,家庭储蓄不能对企业储蓄做出足够的反应以抵消企业储蓄对总储蓄的影响,导致“企业面纱”失效,这在推动企业储蓄上涨的同时直接导致总储蓄率居高不下,并由此带来双顺差持续攀升和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恶化的困境。基于上述分析,相应地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截止2006年,城乡居民储蓄已高达16万亿人民币,以当年人口13.14亿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储蓄12297元,城乡居民储蓄占到了当年GDP的近80%.而根据桌成艳等人的研究成果,就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人均储蓄率理想值仅为30.01%.由此可以得出:当前过高的国民储蓄率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构成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根据Katona、Cagan等人的观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还可能进一步诱导国民进行储蓄.故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国民储蓄率已经严重偏高的情况下,认真研究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1999年以来,中国储蓄存款的持续超常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热点话题之一。高储蓄率对经济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笔者拟从分析高储蓄率形成的社会经济背景出发,对储蓄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源及其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通过定性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来论述中美间储蓄差异的原因、影响进而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不同期限状态下储蓄率差异对两国乃至世界经济运行影响的分析,让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储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应用缓冲储备模型,实证检验我国居民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开支的不确定性与储蓄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发现,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行为不仅显著,而且以目标储蓄率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能够比以储蓄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更好地解释我国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教育体制是降低我国巨额储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20.
超增长的中国储蓄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晨 《价值工程》2005,24(11):120-123
我国储蓄的持续超常增长已经引起政府当局及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我国影响储蓄率的因素进行分析,从一个侧面对这一异常现象产生进行了阐述。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