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理股票期权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企业需要经理股票期权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股东与经理之间就存在着“委托-代理”的合同关系,这种“合同”不仅是指聘书所代表的“显性”的合同关系,而且也是指股东与经理之间在一些无法观察到的问题上的“隐性”的合同关系。这些难以观察的变量包括经理人员的努力程度、对公司资产的关联程度以及对股东利益(短期的和长期的)的某种关心和追求方式以及信息的利用等。这些“隐性变量”构成了代理成本的主要部分。委托-代理理论告诉我们,降低代理成本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把经理的个  相似文献   

2.
张双才 《经济论坛》2000,(24):19-20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董事由股东选举产生,经理由查事会聘任,股东与经理之间(通过董事会)会形成委托代理关系。按照委托代理理论,在委托人(股东)与代理人(经理)都有行为能力的前提下,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效用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原因,可能出现代理人员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即委托代理问题。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减少委托代理成本,应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管理者进行激励应贯彻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马寅杰 《经济论坛》2006,(23):83-84
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产生了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Micheal Jensen and Willam·H.Meekling于1976年在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其所有权结构》中将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或更多的人(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业务,包括把某些决策权托给代理人。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代理人的经理人员目标函数并不一致,前者追求股票收益最大化,后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即他们的人力资本(知识、才能、社会地位)增值和提供人力资本进行管理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关于风险投资公司制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沔 《经济前沿》2002,(12):53-54
一、理论依据——激励理论(委 托代理理论)传统的厂商理论认为企业家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随着经理控制型企业取代业主型企业成为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经理型厂商理论(Baumol,1959、Marris.1964、Williamson,1963,1967)指出了拥有所有权的股东与掌握控制权的经理目标的差异,经理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但该理论并没有指出解决办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建立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构建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职业经理人业绩评价的重要住随着现代企业公司制度的建立,职业经理的业绩评价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资本所有者(股东)与企业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资本所有者以契约的形式把其财产(所有权)委托给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则代表股东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流经济学往往把委托—代理关系视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存在,把委托—代理治理视为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治理机制,它要求:设计合理的合同激励经理或员工为股东利益服务,并以法律手段给予股东恰当的权利,赋予董事会监管经理的信托责任。但是,这种治理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却会遇到很大的局限:1.在现实中纯粹的委托人和代理人往往是找不到的;2.委托—代理单向治理的效果取决于监督权的完善程度和法理基础;3.委托—代理机制隐含着"委托人会自动履行其承诺"的前提是不现实的;4.委托—代理治理机制在实践中应用也不像理论阐述的那样普遍。特别地,委托—代理治理机制在理论思维上也存在重大缺陷:它将两个行为主体割裂开来,而没有考虑到双方的整体性,忽视了作为协作系统构成要素地位的平等性,从而无法真正地增进企业组织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降低了中小股东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成本,使其能够更加便利地借助网络进行投票表决(用手投票)或卖出股票(用脚投票).文章在互联网使用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基于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将中小股东的两种治理行为(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下,考察了其对第一类代理成本(经理代理成本)和第二类代理成本(大股东利益侵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小股东的治理行为对经理代理成本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大股东利益侵占的约束作用有限.文章进一步比较了不同的企业环境下中小股东的治理行为对代理成本的影响,以揭示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用手投票提高经理代理能力存在行政介入机制,用脚投票约束经理在职消费存在市场压力机制.文章的研究为中小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为证监会完善网络投票和交易规则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我国新一轮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公司所有权结构高度分散的情况下,大股东的缺乏会使小股东的"搭便车(takefreeride)"行为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经理人员也会因此更加缺乏有效的监督。如果授予经理人员一定的股权,能不能使经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不是成为监督经理人员的一种有效替代手段呢?文章在分析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关于经理人员股权与公司绩效的实证分析解释进行综合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高管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实证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当代理人的行为不可观察时,为了协调经理和股东的利益,有效地激励管理者,最好的办法是将经理报酬和业绩捆绑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经理人员行为选择的动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潇 《经济问题》2002,(1):53-54
按照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有者和企业经理人员的行为选择都是受经济利益支配的,他们的行为选择原则是预期期望经济利益最大化,所有者在委托代理中投入的是物力资本,而经理人员在委托代理中投入的人力资本,他们在这场委托代理的博弈中遵循着不同的收益规则,所有者遵循物力资本的资本资产计价模型,经理人员遵循的是人力资本计价模型。  相似文献   

11.
委托代理制度的扭曲。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最高决策者的关系被称为委托——代理关系(或称代理关系)。资本的所有者作为委托人以契约方式授权给代理入,其中包括某些决策权,代理入以委托人的名义并为实现委托人的利益而从事经营活动。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着层级代理关系,股东将经营管理权委托给管理者,因此公司的资本经营和重大决策往往是由公司管理者来实际控制的。事实上代理关系的存在导致了公司的实际控制权由股东转移到管理者手中。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理性人”都是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  相似文献   

12.
公司治理主要是解决因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也就是公司股东与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协调企业相关利益人员包括股东、贷款人、经理人员、职工之间经济关系的一套制度安排。它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方面,即控制权的分配和行使;对企业、董事会、经理人员、职工的监督和评价及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实施。公司治理实质就是如何以最小代理成本激励代理人和防止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风险投资企业存在着高度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代理问题,如何解决代理问题,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成了风  相似文献   

13.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一)上市家族企业的代理问题 资本市场公司上市制度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由此衍生出公司治理框架下双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其一是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表现为管理机会主义,即管理者在企业利益的幌子下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委托-代理理论是目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主流分析框架,也是指导现实实践的一个重要理论根据.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所关注的是如何缓解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但是现实实践表明,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也存在着隐性代理关系.本文就代理理论在公司治理中的发展过程及逻辑进行了总结,并对代理理论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公司股利政策代理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代理理论引入企业股利政策研究的视野,有效地弥补了MM理论假设下传统股利理论的不足。西方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是沿着受股利政策影响最大的三大利益相关方(股东、经营者、债权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协调而展开的。由于我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代理问题以及股东-经营者、控股股东-中小股东的双重委托代理问题,由此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呈现出"中国式股利之谜"。同时,文章在梳理中西方股利代理理论的基础上,对未来代理理论视角的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机会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委托代理机制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来,随着股份制的建立,委托代理机制应运而生,由于这一机制自身的不完善,给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委托代理机制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一、委托代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所谓委托代理机制,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即股东(委托人),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经营者(代理人)去经营和管理而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会计信息的提供者(经营者)与需求者(股东)相分离,这便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1.委托代理机制引起的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性是指…  相似文献   

17.
公司治理结构与激励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减少委托风险、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的焦点问题。本文从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下委托代理关系产生的“代理问题”着手,研究公司治理结构下解决“代理问题”的激励制度安排,提出隐性激励和显性激励的配合使用是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代理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对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两种激励制度的比较分析,探讨我国在试行年薪制与经理股票期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下激励机制的设计思路。一、公司治理结构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按照现代公司理论,出资者(如股东…  相似文献   

18.
创业型企业的薪酬激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企业从提出构想到创办、发展和成熟都要经历类似于人的生命周期,经济学家通常将企业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种子期、创立期、扩展期和成熟期。创业企业一般是指处于种子期和创立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其它企业相比,创业企业具有高成长性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在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中,人力资源是决定创业企业成败的主要因素,而其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又是最关键的人力资源。在创业企业里,企业所有者和经理人员(本文所指的经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使得他们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成为…  相似文献   

19.
刘刚 《经济论坛》2007,(9):91-94
一、股权激励的理论支持 委托-代理理论是近年来西方产权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威尔森、斯彭斯特姆等.它集中研究了股东、管理人(包括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工三者之间的权力及其制约关系.委托-代理理论的模型假定之一是股东作为委托人对产出的分布函数不起作用,即对产出没有直接贡献;假定之二是缺乏充分的信息,因而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为不易直接察觉.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现代企业理论研究表明,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产权基础.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始于1932年Berle和Means的著作<私有产权和现代企业>.在这篇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探讨了股权分散和公司经理人制度所引发的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继Berle&Means之后,国外许多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