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全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热议经济危机究竟是"滞后"还是"见底",究竟是"U型"还是"V型"的时候,在我们熟悉的酒水行业里,该涨价的涨价、该收购的收购、该重组的重组,紧锣密鼓,正应了总理所强调的"信心"二字.我们所熟悉的朋友,似乎比危机前更加繁忙--名品世家的老总们便是其中一例.  相似文献   

2.
企业处于竞争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会,在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任何企业都无法避免爆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无论是声名显赫、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还是默默无闻、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危机的困扰,难逃危机的侵袭.  相似文献   

3.
沟通是化解危机最重要的工具,贯穿在危机管理的每一环节.无论事前的危机预防,事中的危机管理还是事后的恢复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放弃沟通,危机管理就无从进行;沟通不善,组织就会在危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因此,沟通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笔者在多年的危机管理咨询与培训的基础上总结出危机沟通应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掀起了一场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的浪潮.经济寒潮袭来,企业应该如何面对?是在逆境中束手待毙,还是在浴火中重生?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有一个著名的"冰淇淋哲学",对逆境中的中小企业也许是一剂御寒强身的良药.  相似文献   

5.
"金砖四国"是指新兴的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这四个国家21世纪初的发展成就,令世人瞩目.但是,正当"金砖四国"的经济迈入发展的快车道时,一场源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到来了.那么,这场经济危机对于新兴的国家到底是机遇还是挑战?"金砖四国"又应该如何面对这场危机?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 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 贯穿欧亚大陆, 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 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 无论是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还是应对危机、 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我国有着共同利益. 历史上,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 东南亚、 南亚、 西亚、 东非、 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 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相似文献   

7.
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历史转折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无论从全球来分析,还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历史正处于一个分野的重要时期.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世界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战国时代",多元化、多极化、多样化以及矛盾的多边化日趋明显,全球公共风险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8.
美国政府精心设计的"两房"模式,为促进美国住房市场的发展、改善人们的住房条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许多学者的青睐.然而,面对次贷危机及其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两房"陷入严重的危机之中."两房"危机事件,对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在对"两房"危机回顾的基础上,剖析了危机的根源,分析了美国政府救市的动机,并基于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建立与完善的视角,得出"两房"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营销“危机”——企业营销新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银凤 《企业经济》2002,(4):107-108
常言说得好,"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的市场潜藏着各种影响企业经营的危机事件.这些事件,如果处理不当,可能给企业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导致企业彻底失败.如前几年在中国盛销一时的"三株"就因一次意外事故而在市场上一蹶不振.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使竞争对手活动和消费者需求更加变幻莫测,危机发生的机率也就更高.如何认识与处理各种危机事件,往往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处理得当,危机可能会促进企业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处理不当则可能带给企业和"三株"一样的失败命运.所以,笔者在这里郑重提出营销危机(marketing crisis)一词,希望企业用营销的观念与手段来应对危机.亦即,企业应该把整次危机事故当作一个营销项目,将危机视为营销对象,用营销的思想、观念、方法与手段来进行危机营销,力争将"危险"转化为"机会",借危机营销达到提升企业竞争能力的目的.这应成为当前企业经营中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外部突发危机及其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未雨绸缪--此招失灵 在市场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面对危机,就像面对死亡一样,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于是,"危机管理"这一新兴的课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危机管理"是企业为了预防、摆脱、转化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维护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使企业脱离逆境、避免或减少企业财产损失、将危机化解为转机的一种企业管理的积极主动行为.事实上,"危机管理"本身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和功能,一个是事前管理,一个是事后管理.前者是在危机发生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危机的发生;后者则是在危机发生之后,能主动及时的控制危机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危机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易毅  余甫功 《企业导报》2009,(4):114-117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经济理论界对其根源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关于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商业银行、金融体制、经济增长与发展等话题的文献资料都和本次金融危机的讨论分不开关系。然而,无论是"监管缺位"、"政策失误"、"低估风险"还是其他种种不同学科、不同视野的观点,都难以形成一种让人们普遍接受的说法。在综合分析各种危机根源说的前提下,认为美国市场体制的矛盾和国际货币体制的缺失是本次危机的体制根源,在此基础上不当的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在危机状态下的包括直接托管、股权收购、增资扩股、债务担保在内的政策,直接干预是其在危机中对金融市场职能的体现,后续创造和监管金融机构等相应的社会制度改革体现为政府的制度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危机管理巧息风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1月,神丹陷入苏丹红危机.短短的一个月,神丹集团所遭遇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被成功化解,神丹产品重回市场.神丹公司在"苏丹红"危机中化险为夷,带给企业许多危机管理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案情再现] 2006年3月8日,迪康集团总部大楼门口,面对公司9位高层,迪康集团董事长曾雁鸣神色凝重:"由于各种原因,公司搬离了这个地方,但还是辛苦大家了……"当时,"迪康"为了解决债务危机,不得不卖掉总部大楼.  相似文献   

14.
诚信,无论对于投资者、债权人还是社会公众而言都有极大的意义.缺乏诚信将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一系列赊销、赊购业务难以进行,股票、债券及其他衍生金融工具无法发展.从美国的"安然"、"世通"到"施乐"、"默克",从我国的"琼民源"、"红光实业"到"银广夏"、"ST猴王",无一不是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导致财务舞弊,在财务报表中多报利润,使投资者上当受骗.通过这一系列事件,会计行业应有诚信意识的觉醒,努力消除诚信危机,使整个社会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发展.  相似文献   

15.
债多国强否     
从负债高或低难以判断一个国家实力到底是强还是弱欧债危机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了解金融、了解债务对现代国家重要性的警钟;同时此次危机也让人更清楚看到西方国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欧洲国家,总体上面对"三高"的挑战,即"高国债、高赤字、高税  相似文献   

16.
审计危机的发生,无论对审计主体的事务所还是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甚至是审计环境的社会经济都会造成深远影响.笔者运用数据及案例佐证,提出审计危机的危机信号主要包括:审计ft.境、审计客体、审计主体三方面.分为显性及隐性信号两类.期望提供系统的审计危机信号警示审计师及事务所,最终减少审计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危机管理     
所谓危机管理,就是企业为应付各种危机情景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员工训练等活动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危机管理奉行"危机不仅意味着威胁、危险,更意味着机遇"的积极的行为准则.危机管理具有不确定性、应急性和预防性三大特征.由于危机爆发后往往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形象伤害,处理不当甚至会导致企业倒闭,因此,国外不少大公司均将目光投向危机管理.  相似文献   

18.
如果考虑货币的不平等,人民币大规模升值冲击可以抽象地称为"弱币"的升值危机.本文对24个新兴市场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弱币"升值危机是存在且不容忽视的,但所谓"成功"的"弱币"升值危机并不多见;"弱币"升值危机对经济的影响可能是收缩性的;相比于贬值危机,"弱币"升值危机面对更为积极的货币当局干预;"弱币"升值危机成因中含有"高储蓄两难"特征.最后本文对缓解人民币升值投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全球的金融市场风起云涌。次贷危机前,全球金融市场呈现一派繁盛的景象,金融全球化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同时也促进了全球的繁荣;危机后,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出满目凄惨的局面,国际金融市场上,大国之间剑拔弩张使人们为经济的未来前景担忧。不管是在危机前还是危机后,美国发达的债券市场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推手的角色,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探究美国债券市场如此发达的发展经验,总结美国债券市场在发展中的教训,这对发展我国的债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建凤 《英才》2011,(7):52-54
发电集团香港IPO之举,除了"圈钱"之外,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那就是"圈地"。上市融资之后,能够圈占更好、更多的风电场资源。无论是在圈钱,还是圈地,抑或是迫于生存危机的无奈,五大发电集团急于分拆新能源资产赴港IPO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