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03年起我国开始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由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营.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着有效供需不足、政府支持乏力、巨灾风险累积等突出矛盾与问题.在当前农民收入较低和国家财力支持有限的约束下,作为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客观上需要政府支持.同时由于农业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保险合作社经营原保险、国家经营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基金、巨灾风险债券化三个层次的风险分散机制,作为政策性保险的补充,实现农业保险自身稳定经营,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保险自恢复开办以来发展缓慢,其原因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质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标之间矛盾和农业保险的高费用、高费率与农民购买力较低之间的矛盾上,但是由于农业发展本身的特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民增收及WTO框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使我国有必要从三个方面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产因其易受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影响而面临较大风险,各国普遍采取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方式作为保护农业生产、稳定农户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国际上农业保险大多采取政府参与的模式,国内农业保险运作模式主要有政府扶持的公司制、互助合作制和代办制.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农业风险差异性大,在市场条件、管理水平、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还有缺陷,设立一家全省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条件尚不成熟,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4.
湖北农业保险自2007年中央财政介入后发展迅速,已初步建成保险产品、经营主体和经营模式"三位一体"的供给体系,业务规模增长迅速,补偿效果明显改善。但快速增加的农业保险供给仍然难以满足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转移需求,体现出数量性矛盾、结构性矛盾和可持续性矛盾。需要采取明确经营方式、扩大试点品种、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防范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措施,缓解湖北农业保险供求矛盾,推动湖北农业保险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税法的可税性理论,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主体应给予税收优惠;为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其赔偿准备金,应给予其税收优惠;各国都把税收优惠作为支持和保护本国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国有农业保险经营组织、农业相互保险社、相互保险公司和保险合作社应免除一切税收;对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根据具体情况,或予以免税,或予以减税.被保险人获得的赔偿金,不应被课税.我国应在已有针对农业保险的税收优惠法律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税收优惠制度,对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免征一切税收.  相似文献   

6.
论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与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风险的弱可保性直接导致农业保险的高费率,在纯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下,农业保险市场必然会呈现"需求不足"和"供给短缺"并存的失灵态势.只有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实现农业保险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均衡,才可能实现农业保险的商品化,使农村经济真正地融入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中.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是分散农业风险和灾害补偿的有效方式,是WTO框架下的"绿箱"政策之一,已为许多发达国家所采用。农业保险主体(农户、保险机构、政府)风险管理行为对农业保险的影响,以及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保险主体行为的影响是相互作用的。借鉴国外在立法、政府补贴和推动、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的经验,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规范和诱导农业保险主体风险管理行为朝着有利于农业保险的方向发展:(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的主要作为;(2)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机制;(3)选择规模化生产的地区进行重点试点。  相似文献   

8.
李宁 《全国商情》2009,(16):93-94
当前我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受到两大类问题的制约:一类是发展思路的偏差,如保障水平较低、对农业灾害的损失补偿并不以农业保险为主等;另一类是体制的缺失,如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散机制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等.这两大类问题使现有的农业保险模式难以充分发挥保障作用.因此在现有"国家政策支持、商业化运作"的模式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宜过早对其进行否定,而应该着力于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农业保险体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西班牙、葡萄牙及我国农业保险立法框架结构、农业保险立法目的与调整范围、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与经营规则、农业保险合同制度、农业保险的管理和参与部门、财税支持制度、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与再保险制度等的比较,对我国《农业保险条例》文本进行评析。分析认为《农业保险条例》的制定对开启农业保险的中国道路、实现农业保险法治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也存在定位不准、立法技术需改进等问题,需要继续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理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及农业保险与政策支持的高度关联,昭示由政府主导与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来指引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是深刻且明晰的。以政府财政保费补贴为标志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政策试点阶段也暴露出农户需求结构性失衡、运行机制错位式走样、高交易成本等问题,亟待从支持政策、经营模式、参保原则、运行机制等方面予以制度创新与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以来,哈密地区逐步开展农业保险试点推广工作,在保险产品种类创新、保险赔付等方面,受到了社会的认可,在防范和减少农业风险损失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农业保险支持与地区"三农"经济发展不能有效对接,未能充分达到互惠共赢。本文就如何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地区农业发展有效对接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标的价值难以确认、风险难以转移、产品具有公共性等特点。湖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保险赔付低、财政补贴总额偏低但占比过高、保险密度低等问题。目前农业保险三大主体——政府、农民和保险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造成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应引进相对独立的农业保险中介公司,有效消除各方利益冲突,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2009年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以来,理论界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与老农保的对比、建立新农保的必要性、农民参保意愿、相关主体的筹资能力”等方面,这些研究对我国新农保的建立及全覆盖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的研究尚存在某些不足,今后应在“财政保证机制、法律保障、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以及新农保与土地流转关系”等领域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14.
中西部地区是我国农业主产区,是拟建立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重点支持的区域.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中产生的成功样板在中西部粮食主产区的推广价值如何,需要结合各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河南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以河南为例,对广大西部省份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结论是农业保险合作社模式是最适合河南农业发展的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两年来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如何化解面临的巨灾风险已成为促进北京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无论是从制度要求、现实需求还是从政策需求来看,北京市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都是十分必要的。设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发行农业保险巨灾风险证券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的分散途径各有利弊。应构建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巨灾风险防范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业保险需求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刺激有效需求是农业保险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国家开展财政补贴前后全国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9个年度的农业保险数据实证分析证明,农业保险需求与自然灾害风险损失程度、农户的文化程度等因素基本无关。而农险保费补贴对农险需求有显著影响。农户的人均收入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和农险需求关联度不大,在有保费补贴的情况下,显著相关。建议开展农业保险时险种设置多样化,加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提高农户的保险意识。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保险是一种有效地分散农户风险和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机制。近年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回顾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运用交易费用、外部性以及产权等相关理论剖析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需求诱因和收益,同时分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后带来的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良性发展,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