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阚哲涵 《对外经贸》2022,(1):105-109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历程、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影响因素,以及国家创新政策是影响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三个主要方面,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家创新体系影响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能力进行综述,分析国家创新体系和中小企业的特征。结合不同学者的研究,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发展,具体从资金流动、人才培养、政府监管、公共采购等方面对中小企业可持续创新活动产生影响,国家创新体系还亟需完善。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内在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实际效果评估等方面,以此寻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水平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分析了我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概括了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种创新主体,并提出了建立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文化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等各方面共同创新为辅的国家创新体系,以期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晓娟 《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101-1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取决于该国的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而政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正确定位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发挥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是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前提条件。从中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创新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对美日两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所发挥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分析,进而借鉴美日两国政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现阶段发挥中国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推动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应建设先进创新文化,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与氛围;完善创新的法律体系,创造公平诚信创新友好的市场环境;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基地,是我国创新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一批大规模国家实验室,可称为创新基地建设的"集中模式";欧洲通过合作机制和信息网络集成为一个功能强大的创新系统,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贸导刊》2004,(8):24-25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行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区域性和行业性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新形势下浙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方式是出台各种法律、政策,并在联邦政府内部组建相应的管理及执行部门。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俄罗斯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也日臻完善,但依然存在很多不足。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及其构成要素的研究,然后从宏观层面对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述,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谈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金融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成绩显著,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站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金融创新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金融如何在国家创新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地区)的科技竞争力,取决于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把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源组织成为“体系”和提高它的能力,必须综合考虑经济体制和科技教育体制,使二者相互衔接配套。这就对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祝洪章  秦勇 《北方经贸》2012,(12):29-30
国外的创新经济学理论从国家创新体系、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及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角度对农业技术创新的国家系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国学者与专家围绕2008年启动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内涵、制度建设、利益关系、管理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连续多年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延伸和支撑。本文分析总结了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演进进程,包括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来源,基础和本真的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影响因素、运行机制以及时空格局演化等。目前区域创新体系的研究已经进入深化细化渐趋成熟的阶段,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将研究延伸到市级区域创新层面,引入新理论修正现有区域创新体系理论基础的缺陷,加入新兴的影响因素和变量,使用分位数回归、工具变量等方法分类型分阶段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化陧度日益加深,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一个地区经济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一五”以来,按照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为大力提高科技对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我国着眼于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推进创新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了区域创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统筹部署的主动性和全局性,推进和完善了全国各具特色、优赞互补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支撑和推进了创新型国家建设。  相似文献   

14.
胡树华  杨洁 《适用技术市场》2010,(12):120-121,124
目前,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国内正经历着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群建设的热潮。借鉴了区域创新体系成熟度模型,对我国14个城市群创新体系的成熟度进行了实证分析,供政府部门规划和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创新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发展科技金融是贯彻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科技创新是知识高度密集和资本大量投入的过程,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科技金融发展空间很大。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金融是关键。因此,研究国外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能力强是当今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从历史经验上看,坚强的国家意志、有效的创新体系、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完善的体制机制等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要素.我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应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连俊华 《全球化》2023,(3):90-96
“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是致力于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本文梳理了当前我国主要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现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开放程度高、联通三地的优势,以“世界工厂”链接全球创新资源;长三角城市群具备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具有完善区域间协同创新体系的体制机制;京津冀城市群的创新资源比较集中于北京,城市间创新协同互动不紧密;成渝城市群的两地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新技术推动新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我国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一是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二是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升级;三是建设具有各地区特色的开放式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国家层面设计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刘浩 《商业时代》2006,(29):60-6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各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学技术创新活动成绩显著,其中一些研究成果已经站到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们必须更加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而金融创新在国家创新活动中有着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金融如何在国家创新中提供相应的支持,对构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金融机构的支撑四方面分析了如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相似文献   

20.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区域竞争力、完善地区及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保证。当前,金华区域发展已进入到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阶段。该文基于中央、浙江省委和金华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深入分析了当前制约金华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的主要瓶颈难题,以及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强调构建金华地域特色的多元开放、集成高效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应坚持的思路与原则,提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培养协同创新团队、实施协同创新重大项目、打造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等加快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优化区域创新资源空间布局,提高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要素最大限度整合,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