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工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是决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条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稳定等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条件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机械工业的良好发展以及国家政策是决定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条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对缩小城乡差距,改革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稳定等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扶持政策研究缪建平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历过曲折的道路。自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得到较快发展。在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推动下,各地探索农机化发展新机制取得明显成效,农机服务市场化开...  相似文献   

4.
<正>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鼓励和支持农民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使得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完成机械对人工的替代,可有效应对农业劳动力匮乏对农业发展造成的消极影响,也能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打牢基础。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平衡、组织服务能力不足、农业机械化门类品种存在缺陷等。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提出优化农业机械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大对农机服务主体的培育力度、发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对策,以提高农业系机械化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退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农民私人为投资主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格曷初步形成,农业机械化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得以快速发展。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和经验,依据全国统计数据,设置变量构建模型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耕地经营规模、农业劳动力转移、政策等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机械化推进机制。这对政策制订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有的机械化水平已相当高。从他们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经验。这些国家和地区尽管发展的条件和起点各不相同,但他们大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和高度发展农业机械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技术基础和重要支撑,也是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总结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发展经验,分析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并从补足农机装备短板、解决部分关键零部件“卡脖子”问题、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艺与农地相结合、打造农业领域的大国重器、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供给,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提出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农业机械化投资规模总量及其比重情况,利用回归拟合方法得出其符合指数增长模式,表明政府机械化投资每年增长速度较快以及与农户农业机械化投资之间的博弈。同时,本文以湖北省为例,从纵向和横向角度,运用信息熵理论开展政府农业机械化投资强度分析。由此,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坚持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执行相应的庇古政策和配套的产权政策,采取阶段性的扶持措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和政策引导作用,注重统筹兼顾特别是大力扶植丘陵山区等弱势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马晓玲 《山西农经》2022,(1):158-160
我国是农业大国,近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再加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农业也随之发展。通过使用较先进的农业机械科技提高了农作物产出效益,使农民的经济效益稳步增加。同时,农业机械化也在农村中获得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因此现代化农业技术水平也进一步提高,而农业能源消费也将会更加丰富。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影响了当今时代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在农业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中,要重视农业机械化程度以及农业能源消费水平。文章主要以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针对农业机械化和能源消费对其影响展开深入研究,以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劳动模式逐渐转变为机械化生产。农业机械化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发展相对较弱、机械化水平低,对建设新型农村和实现共同富裕产生了不利影响。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及应用情况,以期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   

12.
一.我国山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大局 回顾、研究60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实践与艰难探索,我们可以获得以下最基本的认识。这就是:第一,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推进其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必然性选择,是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第二,发展中国家推进农业机械化必须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大体同步前进,但不是齐步前进。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而在其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应用其发展起来的经济与技术力量装备农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当前县域经济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一 )农业政策源泉的减少和政策调节作用的滞后与农民增收急需政策调节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农业的优惠政策 ,对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平的不断提高 ,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业方面的政策优势不断削弱 ,有的政策甚至直接或间接地伤害了农民利益。比如 :粮食价高时 ,国家要定购粮 ,农业税征实 ;粮价低时 ,国家不要定购粮 ,农业税征收现金。 1 999年上半年鼓励农民植棉 ,年中国家既宣布降价收购价 …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目前,河南省的农机服务率处在全国前列,但是仍存在服务不均衡、管理体系不健全、维修难以满足需求等问题。因此,要通过政策倾斜、先进示范、政企联动共促服务等措施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农作物耕种机械化水平,还有各省农作物耕种模式的现状等多方面的状况来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在这个过程中有指出机械化系统里面的残缺部分,硬件设备的保有量缺乏,农业科技技术水平落后、再加上农业劳动人员文化水平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等多个问题,这样一来就极大的限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普及。本篇文章主要在土地、劳动人员、和机械相互结合的新型发展模式下,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土地适度集约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机械研发的关键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政策。政策可以说是一个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的共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发展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随着农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从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几乎是同农业机械化和商品化同时进行的,其发展水平和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与农业现代化的水平直接相关。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和商品化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到20世纪初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二战以后继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日本、西欧等其他发达国家到70年代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同时,各国的农业商品化也相应地发展和不断提高水平。在农业商…  相似文献   

17.
新闻     
《农村财务会计》2010,(1):F0002-F0002
为进一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水平,结合冬春季科技培训,甘肃省敦煌市经管站和市农业广播机械化学校对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部门、乡镇农经部门等相关人员就规范化建设、国家扶持政策、市场营销、设施农业发展规模与前景以及会计制度等内容进行了培训。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福建省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就显著,农业机械化已成为我省农村和农业的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为海峡西岸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正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回顾我省农业机械化事业60年的发展,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农业大国,目前我国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其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而要实现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更高要求,就需要我们及时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分析探讨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对策,以此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信贷支农应探寻新路突出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而政策的实施要有人、财、物作保障。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金融支农还有待加强。农发行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银行,在业务范围内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义不容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