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前苏俄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于1919-1921年间,发行了一种名为"结算票"的纸币.这种货币发行的背景和图文设计甚为特殊,引起不少纸钞收藏者的兴趣;探讨该结算票的著文看法各异.兹就个人收集的实物及资料所得谈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2.
小面额货币硬币化我国的货币结构中,1元以上的主币是纸钞,1元以下的辅币则是纸钞与硬币并行。其中,流通硬币的面额较小,公众反假意识相对淡薄。然而,硬币与纸币相比具有更耐磨、损耗小、寿命长等特点,其流通职能不容忽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当社会发展进入到劳动力紧缺的阶段,大量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等自动化设备必然取代人工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得以流通,用现在的话说,是因为它有“信用”,大家相信它能被别人接受而自己乐于接受。那么,货币的信用又从何而来?对成熟的货币来说,它的信用是由发行者赋予的,而发行者要用对等的物资做保证。如国家发行的货币,即便是仅有符号意义的纸币,只要国家允许人民按面值用它来缴税,货币就被注入了信用。又如银元时代一些银行发行纸钞,发行者必须保证持币人能足额兑换现金,这种货币才会被接受。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最早可追溯到北宋真宗年间四川富商首创的"交子",这种代替笨重铸币充当流通和支付手段的"交子"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往后,南宋又发行过"关子"和"会子"或称钱引,虽然称呼不同,但实质相同.纸币的出现,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我们现在都习惯使用纸钞,感觉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清楚它是谁最先发明的.其实,最先发明纸币的是中国人.宋朝时候,政府鼓励市场,货币流通的需求由此增加.于是,人们发展出各种民间和官方信用. 埃尔文引述在12世纪观察到的现象说,如果政府的交易突然以现钞结算,一年或六个月内现钞就会被全部用光,没有办法再恢复流通.不同的地区使用不同的货币,有时不能通用,于是交易券(称作交子或会子)的使用量增加.商人在茶仓和盐仓取货时的付款证明,也成为一种货币形式.这些早期的纸币都由私人履行,限期使用,逾期作废.  相似文献   

6.
《金融研究》2023,(3):F0003-F0003
北宋天圣年间(1024年)政府在今四川成都发行官方纸质货币——交子。纸币的诞生和使用,是中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交子诞生1000年之际,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钱币学会拟于2023年夏季在四川成都召开“纸币诞生、演进与货币未来”专题学术研讨会,旨在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推进中国金融史和货币理论研究,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现组织主题征文活动,诚邀货币金融史专家和中青年学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科技进步,货币作为商品的交易媒介也相应发生形态上的改变,至今已实现了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的演化。在今天,以计算机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  相似文献   

8.
王振栋 《上海金融》2012,(7):3-7,116
纸币本质上是国家与货币持有者之间的契约,纸币持有者的财产权利是一种债权权利,其权利价值取决于国家信用的承诺和保证而不是纸币本身"物"的价值。货币发行垄断地位以及契约双方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特点,诱发政府滥用货币定价权的道德风险,政府货币权力不当运用会引发货币持有主体的各种规避策略,最终损害实体经济的运行。为建立一国政府对货币价值的有效承诺和保证,需要将政府权力运行纳入到法治轨道中来,对政府货币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约束和规范。  相似文献   

9.
在明朝初期,虽说朝贡贸易使波斯商队大量从明朝政府获得纸币赏赐,但这些纸币(大明宝钞)只能在中原消费,而严禁带入西域,故在伊朗本土是见不到中国纸钞的,由此解释了为何在元代伊朗已学习中国发行纸钞,但明朝却再不模仿这种简便的交易媒介。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货币,大家自然地会想到现在咱们天天使用着的人民币。人民币是一种纸币。现在世界上各个国家所通用的,差不多全都是纸币。于是,有的同志会认为纸币就是货币。纸币真的就是货币吗?不。严格地说,纸币与货币是有区别的。当然,纸币与货币有密切的联系,但把纸币说成是货币,那是不完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货币的产生与发展历史,即从实物到贵金属再到信用货币的历史发展过程出发,总结货币发展演变的规律,揭示货币的本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推出货币必将从现今的有形的纸币过渡到无形的电子货币。并结合信用卡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实践,总结它对货币电子化的贡献。信用卡的产生发展带动了银行技术上的革命与人们支付手段上的革命,推动了纸币向电子货币的进程,为真正的电子货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黄毅 《银行家》2012,(3):135-137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如今商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纸币的流通,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本文让我们重新回到宋元明清时代,寻找存于史书中有关纸币的产生、发展,以及通货膨胀与纸币发行和国家财政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货币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几乎每天都在和货币打交道,货币形态的演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戴维·欧瑞尔和罗曼·克鲁帕提合著的《人类货币史》展示了一幅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货币图景,以及人类与货币的"恩怨情仇"。曾经出现的货币形态,除了我们熟知的贝壳和金银等贵金属外,还有石头、珍珠、盐、可可豆,以及牛、羽毛、人头骨等。大浪淘沙,货币形态越来越少,现在主要是纸币。  相似文献   

14.
中央银行体系面临重塑   货币发行垄断权面临重新界定.在金属货币和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权的垄断成为中央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大特征之一.随着电子货币特别是电子钱包的推广,其小额支付和大额转帐功能的使用使得实体纸币流通的空间日渐狭小.发行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服务主体既可以是金融机构也可以是工商企业.虚拟化了的货币发行概念更加模糊,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垄断权面临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27日开始陆续发行第四套人民币纸币,其中80版伍拾元是第四套纸币的首发币种.由于1992年8月20日发行90版伍拾元纸钞后,各级人民银行并没有对80版伍拾元实行"只收不付"管理,使80版伍拾元自发行以来与第三套人民币(2000年7月1日全部停止流通)、第五套人民币(1999年10月1日开始发行)混合流通逾20年,这就造成80版伍拾元在长期的流通过程中大量的自然损耗,并经多年来不断地进行回笼、销毁,消耗巨大,所以在近期的收藏晶市场上,其价格已近600元/张,是第四套纸币中名副其实的"龙头币".  相似文献   

16.
小面额人民币(主要包括10元纸币、5元纸币、1元纸币和硬币、5角、1角)主要用于小额支付和"找零",是我国货币券别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地区,小面额货币的"供需矛盾"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一、当前农牧区小面额货币流通现状(一)供求结构不够平衡,投放计划与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由于近年来货币发行量增  相似文献   

17.
《金融研究》1980,(3):61-61
天津市金融学会五月十九日召开了"黄金与货币"的专题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学院和天津分行的同志。会上就黄金与货币的关系,纸币与黄金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目前世界各地流行的纸币,已经与黄金没有联系,货币已经走出了"黄金时代",黄金已不再是货币商品。他们的理由是:黄金已不是币值升降的决定因素;黄金也不是决定汇价变动的因素;金价变化与物价已不成比例。二、与上述观点相反,认为现在纸币虽然不能兑换黄金,但纸币的价值基础仍然是黄金。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 WTO,金融信息化将走向何方?为跟上时代,把握未来,有必要对此进行探讨。一、电子货币货币是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和往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铸币取代实物货币是一大进步,纸币取代金属铸币是一次更大的进步,电子货币正在取代传统货币,将是一次意义更为深远的进步,它是将有形货币变为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货币,人类将走向无现金社会。农业时代用铸币,工业时代用纸币,信息时代用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当代先进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是现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9.
梁建 《金融博览》2021,(24):79-81
印章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物,一般多用在书画作品上,主要体现作者对文字、画作所担负的责任.对此,人们都有较多了解.但是,对于纸币上的印章,关注的人则比较少了. 众所周知,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本身并无价值,而印章便代表发行机构的信用凭证.我国自宋代纸币诞生,印章便被普遍采用在纸币上,成为纸币上必要的设计元素.  相似文献   

20.
货币流通就像一条湍湍不息的大河,其货币之水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每一角落,汹涌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中国近代经历了由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近代货币变化和发展也顺应着这个历史,从鸦片战争之前的"银两"和"制钱",过渡到鸦片战争之后的大钱、铜元、银元、纸币,完成了旧式金属货币向新式信用货币的转变。特殊条件下的社会变迁和制度更迭造就了中国货币史上最具分歧、最复杂且最多变化的时代——中国近代货币时代,由此吸引了众多的货币学专家学者的徜徉并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