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私人语言的不可能和现象学还原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笛卡尔以来,西方哲学兴起了在内知觉中寻求自明性,并以内知觉的自明性为哲学建构的“阿基米德点”的思潮,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谓是这一思潮的集大成。如果私人语言确实不可能,那么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为开端的胡塞尔现象学的还原及其整个的哲学路线就陷入困境。本文探讨了语言与意识的关系,叙述了私人语言能否成立的正反两方面的理由,认为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不可能的论证是对笛卡—胡塞尔路线的最严厉的打击,从而表明意识不能离开人展开自己的活动和彼此交流的外部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现象学作为一场伟大的哲学运动,其效应已渗透到现代科学的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年轻而开放的学科,也应吸收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为己所用。文章以海德格尔"此在"哲学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以及主体间性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现象学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辟出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孙建英 《江南论坛》2000,(10):41-42
一、西方学者“理性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给道德教育以启示 20世纪以来,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都表现出对日常生活世界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观念:科学对于人生的重要问题即人生的意义问题,在这里科学发生了最深刻的危机,即与具体的主体生活分裂,为克服这种危机就应重返生活世界。胡塞尔在其晚年名著《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实现了其“理性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胡塞尔揭示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  相似文献   

4.
学术思想的传播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在美国.虽然早在1906年.实用主义的开山祖师C·S·皮尔士就提到过“卓越不凡的胡塞尔”,但现象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得到认真研究却是在50—60年代存在主义在美国风行期间。H·Spiegel-berg的两卷煌煌巨著《现象学运动》也是在此期间问世的。 在中国,尽管二三十年代就有人提及现象学.但真正展开规模研究也是在存在主义风行大陆之后。 从学术思潮的传播来讲.现象学可以说是附骥于存在主义而得以成为学术界的“显学”的,但就思想的缘起言.现象学却是存在主义的一个精神之源。存在主义不是空穴来风,它无论在方法上还是在理论架构上都与现象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一种宽泛的意义上,存在主义本身即是“现象学运  相似文献   

5.
面对人们很难从哲学的深层去关注思想问题的文化氛围,最近,华南建设学院胡潇教授出版了自己的新著《思想哲学》。此事本身的意味,是社会与学人对精神家园的深切关注和理性营构,属于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有意义的事情之意义还在于这意义本身实现的情况。《思想哲学》的阐释圆满地实现了作者的初衷。 在洋洋40万言一部纯粹哲学的专著中,作者把思想现象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金顶”,抓住这一人的最为深隐、最为幽妙的意识活动,展开思想的思想这样一种反思性的哲学思考。这是极需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各种材料,比如有关的海德格尔传记、文章、回忆录、海德格尔本人的著作、通信、和在此问题上的自我辩护等等,就事实与思想两个方面探讨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关于事实的部分首先概述了海德格尔对此问题的解释,然后给出了不同意这种解释的人们所找到的最重要的一些相关事实。从中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涉入纳粹运动的动机与程度比人们以前所知者更深,但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他有反犹太的种族主义倾向。关于思想的部分在研究海德格尔1933年校长就职演说(“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思想来源的基础上,将他的思想与纳粹意识形态做了对比。这些来源中最重要者是他的解释学化的现象学思路和表达方式,以及恩斯特·荣格尔表达于“总动员”和《工作者》之中的观点。在“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中,他用“对于(当场显示)本性的意愿”代替了尼采和荣格尔的“对于力量的意愿”,阐释了这本性“站立在风暴之中”,就在不屈不挠的“发问”中达到实际生活经验本身的“形式—境域显示”,并因此而“保持住了人民的土与血元气的力量”的特点。这种纯构成化的思路与纳粹的现成化了的反现代主义貌合神离。因此,海德格尔在较短时间内看出了纳粹运动不可改变的技术化本质,并在关于尼采的讲课中批判之。 总之,海德格尔绝不是偶然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从因果关系出发来揭示存在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存在的最本源意义,而是遗忘了存在本身。存在遮蔽着自身,存在遮蔽着显现。为了理解存在的真实意义,不顾及形而上学说存在,海德格尔提出了存在的改变了的解释性概念"大道"、"给出者"、"道说"。道说是修辞性、隐喻式的表达。道说本有、存在的语言是建立在修辞上的。海德格尔超出了先验现象学,力求回到经验世界和诗的道说来探索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必桂 《开放时代》2001,(3):125-127
什么是海德格尔的“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彭富春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昭示我们: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就是作为虚无的存在。 《无之无化》试图说明:不是存在与虚无,而是作为虚无的存在或作为存在的虚无是海德格尔的思想主题。虚无不是陈述的否定和存在者的褫夺,而只是其自身,虚无虚无化。为此,彭富春给自己提出三个问题:1、海德格尔的无之无化意味着什么?2、他如何在他不同的思想阶段将无之无化形成主题?3、无之无化为何对他而言形成主题?三个问题相互关联,统一于无之无化。第一个问题的口答是在导论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陈立胜副教授的新著《自我与世界》,于1999年8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认为,这是一部立意新颖、颇有创见的现象问题研究专著。关于该著作的特点,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行评述。独特的问题意识自从胡塞尔于本世纪初创立现象学以来,现象学运动就首先在欧洲然后在世界各地开始了。在一个世纪的现象学研究中,“现象学动动”这个专题不时地被研究者论及,其中不乏有成体系或规模宏丰的经典之作。如施皮格伯格1960年出版的《现象学运动》就是一部至今介绍现象学运动最全面、最有代表性的著作。在中国80年代初罗克汀先生也已注意…  相似文献   

10.
这篇评论讨论周雪光的《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和强世功的《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两位教授均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政治秩序的实际运作方式,但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周教授把事情的实况——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运作方式——多少作为已知的事实,从而试图提供一种解释。而强教授执笔的原因正好是因为他认为中国政治秩序实际如何运作,在宪法学界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周教授重点研究了面对来自高层政权的命令时下层不同级别的政府之间的共谋这个专门的问题。他关注的焦点让我们更加注意可能鲜为人知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这一方面。但是他讨论的许多问题也似乎不是共谋问题本身,而是一般的委托-代理的冲突。在分析中国的宪法秩序时,强教授的文章呼吁少一些形式主义,更多一些现实主义。在完全承认文章提倡的方法论的优点的同时,评论认为,强教授自己的方法仍带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韦伯命题与中国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世联 《开放时代》2004,8(1):34-51
“多元现代性”的命题和“回到中国自身”的方法是文化中国学人反思韦伯的主要成果,作为“德国思想与中国现代性”专题研究之一,本文述评中国现代性话语与“韦伯命题”的关联方式,认为需要把作为现代化理论家的韦伯与作为文明比较论者的韦伯统一起来,在多元发展的文明史中理解现代性的多元形态,在现代化的普遍规范中把握不同文明的共同趋势,实现全球化与本土化、普遍价值与特殊形式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关于“做好自己的事情”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为何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哪些自己的事情、怎样做好自己的事情等重大问题。新时代“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有效应对“两个大局”的必然选择,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处理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当前,“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方向和重点,既包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包括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扩大对外开放。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智慧,而且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历史经验、开启新征程的战略定力和高度自信,为新时代“做好自己的事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陈沛 《时代经贸》2012,(4):118-118
当越来越多伴着物质充裕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后”进职场,面对这样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群体,作为管理者的“80前”们该如何行动呢?是继续固执已见,让这些小年轻们去适应自己,以捍卫得之不易的权威,还是敞开胸怀,忘记过去的一切,试着去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新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之间的书信一向被视作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珍贵遗产。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能比它们更直接、更单纯地体现理性与生活的联系或断裂了。本世纪的两位同辈哲学家海德格尔与雅斯贝尔斯于1920午在弗莱堡胡塞尔家中相识。此后他们相互通信至1936年。有经过13年的中断后,雅斯贝尔斯首先写信给海德格尔,由此而将他们之间的书信联系续接起来,一直保持到1963年。他们的书信绝大部分被保存下来,共155封。海德格尔的书信本来发表就较少。而他最亲近的朋友(至少在1933年前)又是雅斯贝尔斯,因此他们之间的书信对海德格尔研究的重要性也就不难想象。在这些书信中的确可以读到许多在哲学著作中无法读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汀阳 《开放时代》2001,(3):107-108
在非常多的人看来,维特根斯坦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好象连“时代”周刊之类的大众传媒都把他评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之一),至少是并列最伟大的哲学家。与之并列的人选通常被认为是海德格尔,如果并列的人数扩大一些的话,可能就有胡塞尔以及其他比较难以确定的人(例如罗素、弗莱格、福科、海耶克、罗尔斯之类),因为不同哲学风格的趣味相去甚远。当然,也有许多人不同意维持根斯坦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不过别的哲学家就更难得被一致认同了。人们喜欢说,趣味无争辩。的确如此,不过人们在评价哲学家时不至于仅仅依靠趣味(对作家、艺术…  相似文献   

16.
雍岚  张思锋 《当代经济科学》2013,(1):89-95,123,127
本文应用“所得与需要”的理论模型,通过变量界定,建立了养老金“公平性”分析模型;应用分析模型和相关统计数据及资料,从当事者与参照者的横向比较和当事者自身不同时点上的纵向比较两个维度,进行“基础养老金所得需要比”的分析,得出对我国养老金“公平性”的基本判断.  相似文献   

17.
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交易作为基本的经济活动,其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形成了交易成本定义的多样性。人们对交易成本理解的分歧,使得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构造经济理论时,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种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考察了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现象学之间不同阶段的历史联系,并从两者对实证主义的态度,意向性对人的行动理论的影响,两者关于时间性和不确定性的观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复兴中遇到的理论困境以及解释学转向等方面出发,论证了现象学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影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现象学,主流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在现代表现为科学主义思潮,哲学基础的不同使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著作中所展开的同弗洛伊德的论战.指出了二人著作中的不同的方法论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位精神病学家分别代表20世纪初德国精神病学的两种典型立场.弗洛伊德始终坚持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模式,反之,雅斯贝尔斯则力图把现象学要素引入自己的精神病理学中.根据方法论反思和编排,他把弗洛伊德的著作看作是一种根本性方法论错误乃至精神分析创始人的“自我误解”.  相似文献   

20.
王则柯 《开放时代》2000,(1):120-123
经济学家有时候被人称为是马后炮专家:分析过去的事情头头是道,预言未来往往不那么灵光。的确是这样。差不多两年前,这里几乎没有人想到会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非常自负的经济学者想做中国的克鲁格曼,到处演讲说人民币半年之内一定会贬值,洋洋得意地建议有钱人赶紧储备硬通货。现在好几个“半年”过去了,这些经济学者却似乎忘记了自己的预言。难怪,没有什么根底,难免存博彩心理。 经济活动不是物理实验,变数实在太多。这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的活动的总和,自然“人为”因素和心理因素发生作用的天地很大。按照钱学森先生的分类,社会经济系统和生命系统,是人类面对的最为复杂的“巨”系统。科学和文明,已经有几千年的发展。可是直到今天,人类科学或者说人类文明,对于人类身旁这两个巨系统的了解,还远远比不上对冥渺太空中那些迄今未曾访问过、并且将来若干世纪也恐难触及的星球的了解。所以平心而论,如果事后的分析能够让我们明白一些道理,还是应该有很大的生存意义。活要活个明白嘛,这就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