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二元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二元结构下如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政府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中国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试图找出农村过剩劳动力存在的根源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并对该问题的顺利解决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本文从劳动力结构以及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三方面因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以及在农村人口不断增长的环境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劳动力合理流动是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重要条件。当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还没有形成 ,劳动力歧视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消除劳动力歧视 ,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和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及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相似文献
5.
反思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单自由度减震结构体系建立了数学模型,进行了动力分析,并给出计算方法。此外,对正弦波激励下的响应进行了减震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9.
要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必须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现状及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而且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本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以及日本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经验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一条适合中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11.
自2007年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呈现出增长放缓的趋势。本文建立了包含劳动力市场扭曲和部门效率差异的三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劳动力部门间再配置和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特征事实。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速增长是导致中国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市场扭曲的减弱和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加速增长则对总劳动生产率增长放缓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些结果证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政府可以实施放松服务业进入规制和消除劳动力市场扭曲等政策,提高总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的长期结构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农业剩余劳动数量急剧下降超过90%,农村公开失业数量上升70%,成为剩余劳动的主要形式。在农村剩余劳动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在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达到723%,4811%和5699%,这些变化可以解释剩余劳动与工资上涨、民工短缺并存的“悖论”,剩余劳动的结构性变化表明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梳理国外剩余劳动与刘易斯转折的实证研究,发现剩余劳动和非充分就业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发展中国家,也存在于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或部门中。由于城市非正规经济也是剩余劳动的重要蓄水池,农业剩余劳动的减少和消失不宜作为判定刘易斯转折的直接证据。由于经济发展过程和现象的复杂性,判断是否已经跨越了刘易斯转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趋势及其国际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善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8):5-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出现了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其根本原因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在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并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必须以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并与城乡关系的战略性调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洋产业吸纳劳动力潜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我国目前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积极寻找新的就业增长点已成为政府、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以海洋产业系统为研究样本,选取陆域产业为参照系,从发展速度、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产业间的关联强度等多方面论证了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在优势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出海洋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对陆域产业的拉动效应,指出海洋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新的劳动力吸引磁场,大力发展海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研究的结论是:海洋产业增加值每提高—个百分点,将创造直接就业机会3.7万人,可相应为陆域创造4.7万人的间接就业机会。研究成果对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苏永照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2):20-26
本文借鉴经济学中的内生技术进步理论,从历史变迁的视角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持续存在的原因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存在一个局部正反馈的循环系统。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又导致我国人力资本收益的减小和人力资本投资量的不足,从而进一步加剧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因此,退出这个循环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产业国际转移是指发生在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即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从理论上讲,产业国际间转移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性规律。然而,自从中国日益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之后,由于中国劳动力二元结构特征的存在使得这一从中国向产业低梯度国家的产业国际转移进程受到了很大阻碍。在这种情况下,理应采取各种措施与原有准备承接产业转移的低梯度国家处理好政治经济关系。文章首先介绍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梯度效应,分析了劳动力二元结构下的国际产业转移障碍,即发生在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阻断现象,据此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应注意的战略性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9.
解雇成本、市场分割与《劳动合同法》——基于理论模型对《劳动合同法》争议的新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理论模型的研究发现,《劳动合同法》有助于知识员工和知识密集型企业达成"双赢",但是可能导致体力员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双输"。《劳动合同法》之所以备受争议,其对低端劳工市场的消极影响是主因,外界经济环境恶化带来的经营压力和就业压力是辅因,而且,主辅因的结合打乱了政府预期的经济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源及外需的可替代性——基于贸易品—非贸易品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春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6):17-23
本文在开放宏观经济的平衡关系中引入产品的可贸易性差异,探讨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源以及外需的可替代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国内总供给结构偏向于贸易品,国内总需求结构偏向于非贸易品,两者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是贸易顺差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2)非贸易品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强制储蓄"现象,制约了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使其无法有效替代外需;(3)给定国内供给和需求的结构性特征,外需增加是国内投资增加的必要条件,投资需求无法替代外需;(4)为了实现总需求构成的重新平衡,特别是提升国内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不能简单地依赖总需求管理政策或收入分配政策,必须配合以促进供给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