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挝奇遇     
院子里有个炉子,上面放了一个大锅,整天火都很旺,不知在煮什么东西。锅炉只做饭,不做菜。食物似乎是外面饭馆买来的,因为菜的包装里有字条,记明菜名。 老挝人吃饭用手抓着吃,既不用筷子,也不用刀叉,只有在喝汤时才用中国式的汤匙,却是公用。 主食是米饭,有点粘,但粘度不如糯米。清早有人将煮熟的米饭用白布包起来从铁门缝塞了进来,牢中人同心协力拿出摆放在牢房墙边的竹篮,将热呼呼的米饭捏  相似文献   

2.
杨树荫 《浙江经济》2013,(21):58-58
在和谐稳定的筷子王国,没有窒息的氛围,没有严酷的管制,用什么筷子,怎么用筷子.全凭个人的意愿和选择 中国是一个筷子王国谁都无法统计,中国有多少筷子若把古往今来的筷子,都统统堆积起来,恐怕是一道吓人的筷子山脉中国人一生,最有缘份的。大概是筷子这门吃饭的工具,是人生首先学会的技艺一副一副的筷子.竹制的,木制的.朴实简单,忠诚地伴随着主人,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  相似文献   

3.
两种贫穷     
这是二个人写的。一个写道:一位外商到某一贫困地区考察,目睹一贫困户全家老小吃饭的碗,竟是几只破得不能再破的陶罐,更让他吃惊的是全家连一双筷子也没有,吃饭时都是直接用手抓。他便许诺给这户人家物质的帮助。可是当他走出他们的家门后,又马上改变了主意:他看到这户人家的房前屋后都长着极适合做筷子的竹子。另一个写道:一位领导到一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女工家“送温暖”。这位女工的丈夫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好多钱,两个孩子,其中一个残疾。女工微薄的薪水养三个人,还要还债。但当领导见到这位女工时,却发现她脸上的笑容就像…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突破农业制约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人,一个民族,总是要吃饭的,总要受吃饭的制约。但是,受吃饭的制约不一定等于受农业的制约。例如,农业部门高产高效,却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大,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再如,工业很发达,可以在保持贸易优势的条件下用工业品换回农产品。这两种情形都意味着不存在农业制约。显然,这两种情形在中国目前  相似文献   

5.
据估算 ,每一天在西安的酒楼、饭店里消耗的一次性筷子 ,所耗木材加起来等于砍伐 6 1.6亩森林。为保护森林资源 ,日前 ,陕西省农业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出《关于停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木筷的通知》 ,通知决定从 2 0 0 1年 6月 1日起在全省范围内停止一次性木筷的生产、销售。看来 ,不起眼的一次性筷子 ,给我们提出一个沉重的话题———一次性筷子是检验环保的试金石。1 每天“吃掉”6 1.6亩森林改革开放后 ,我们的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 ,开始“洋化”起来 ,就拿吃饭用的筷子来讲 ,以前无论是高档的宾馆、酒楼 ,还是街头小巷的小…  相似文献   

6.
许石林 《发展》2014,(4):45-45
正商朝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非常残暴,其他部落已经看不下去了。他们面对这个极端恶劣的国家,感受到了暴政的威胁。商纣王奢靡,吃饭用上了象牙做的筷子。这事貌似小事儿,被纣王的叔父箕子知道了,箕子就哭了。人问你哭什么呀?他说我感到商朝要灭亡了。为什么呢?箕子说:领导用上了象牙筷子,还愿意吃馒头咸菜吗?那不得吃燕鲍翅吗?吃上了燕鲍翅,那还肯住平房吗?那  相似文献   

7.
为苍老干杯     
鲁秦儿 《中国高新区》2014,(10):180-180
正有多少半道分散的夫妻,能同苦不能共甘的有之,能同甘不能共苦的也有之,可是他们却能不管是甘还是苦一路走过来,这份难得的坚持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不可得多得的幸福。周末跟老公去一家餐厅吃饭,在等待上菜的光景,无意中看到用餐的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正在用两杯雪碧干杯,他们脸上溢满温暖的笑容。喝过雪碧后,男的夹了一筷子鱼到碗里,把鱼刺反复地挑干净了才放在女人的小盘里,女人欣然接受,甜蜜地吃起来。  相似文献   

8.
中国股市到底有多少帐户是真的 2001年来,我们发现股市之谜真多. 多得让我们连自己有几根手指头、几个鼻子、几个眼睛都都弄不清了,更不用说家里有几口人,几个男人,几个女人,谁是爷爷谁是奶奶,谁是父亲谁又是母亲,谁是姐姐妹妹哥哥弟弟,谁又是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子.每顿吃饭摆几双筷子都弄不清.  相似文献   

9.
从地沟油、毒筷子到毒餐盒,曝出的内幕总是让人触目惊心。尤其是毒餐盒和毒筷子,本来人们使用这些一次性餐具,是为了更卫生,哪知竟成了“隐形毒药”。  相似文献   

10.
《发展》2012,(1):54-54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筷子在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同时,中国对一次性筷子的需求量一直很大,据说一年可以达到惊人的450亿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产业》2006,(11):78-79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吃饭时为了不弄脏桌子,便在桌上垫几张报纸。这样可以省掉擦桌子的步骤。用报纸当桌布,听着似乎有不少好处,但是,室内环境监测专家指出:吃饭时不能用报纸垫桌子。更不建议用印刷物直接接触食物,否则,很可能导致油墨污染。  相似文献   

12.
《远东经济画报》2006,(7):90-93
民以食为天。不过谁都知道,在中国,食是要以筷子为先的。筷子,不仅是中国,也是整个东亚地区餐具的标志。也许,在很多人眼中,这种标志性的餐具实在是太平凡了,但就是这小小的筷子生意,在精心的打造下夹起了不小的市场。羊羊筷庄在开张半年之内就开出4家直营店,单店月营业额达6万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李丽媛  王凯  唐宁 《北方经济》2009,(22):95-96
公共筷子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体现,自古国内餐饮业使用着循环使用筷子(以下称循环筷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餐饮业得到了空前繁荣。因而,餐饮业所使用的筷子种类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原有循环筷子的基础上,一次性卫生筷子(以下简称一次性筷子)和成套餐具的使用范围也越来广阔。  相似文献   

14.
高大林 《环球财经》2008,(5):110-111
老黄大名黄珂,重庆人,已近中年,少时习武术,练过大提琴。 新来他家吃饭的客人都是进屋加座,增添碗筷,要是赶不上这拔儿就等下拔一起翻台。据老黄说这些天从下午开始一天要翻三五次台,我落座后,大家彼此介绍认识:因我刚来不好意思,我就近夹了一筷子,放至碗里才发现,是块鸡肉。  相似文献   

15.
地下大争夺     
地下大争夺曹康林商界人把智慧分成两种,一种是真智,一种是庸智,真智者靠真智吃饭,庸智者靠府智也有饭吃;真智者靠货真价实战胜竞争对手,庸智者靠货假价虚也能战胜竞争对手──手段却是无赖的。阳光下的回扣笔者有幸在上海一家宾馆的餐厅参加广东人组织的一次订货会...  相似文献   

16.
    
我在农村生活二十余年,对农民用过的种种碗,至今仍记忆犹新。五十年代,家乡人用的碗,容量比我们现在居家用的碗大一至两倍,人们称其为“海碗”。这种碗表面上着一层白色的不均匀的釉,多有电纹状的裂痕。有的碗用的太久,不是碗口有豁,就是碗身有裂。尽管那碗已是遍体鳞伤,人们仍舍不得将其丢弃,实在裂得不能盛粥,找专揽瓷器活的人打上几个铁补T,继续使用。人们拿这样的碗盛饭菜以待客,或是在吃饭时端着它串门,并不怕被人笑话。家家如此,谁笑话谁?后来,家乡赶上过“共产主义”生活──全村人吃大食堂。那种吃饭的场面颇为壮…  相似文献   

17.
正新的社区生活从某种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家的意义,社交亲情代替了血缘亲情,这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化现象。中国新闻网曾在全国发起"回家吃饭"情况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近一年来,每周几乎天天回家吃饭者占39.5%;选择1-2天回家吃饭的占25.2%;有3-5天回家吃饭的占16.7%;剩下18.6%的网友表示,几乎不回家吃饭。对此,社会心理学者、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谭刚强认为,"随着城市扩大,人与人之间公共距离的延长,不回家吃饭的现象以后会更明显。"这是一个全球化、  相似文献   

18.
回家吃饭     
正最超脱的时候,曾想过,人要是不用吃饭,那真是彻底自由了。正因为无法不吃饭,吃饭变成了生活中一件不得不做的事情,但可爱的人类为这件不得不做的事情赋予了许多形而上的价值,比如要好吃,要好看,要吃得安全,吃得开心,还要吃出文化,吃出礼仪,吃出利润,吃出关系,吃出甲乙丙丁子丑寅卯,恨不得所有人生大事都在饭桌上解决。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尤甚。吃饭,在中国人的传统中,是件大过天的事,有"民以食为天"之说。在传统的家庭生活中,吃饭也  相似文献   

19.
暖水瓶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用具。但是用的时间长了,瓶胆内便积下了一层厚厚的水垢,俗称水碱。因为瓶口小,瓶身长,很难用手擦洗除垢,如用筷子或铁木棍之类,又易将瓶胆捣  相似文献   

20.
人类需求,就其本性来讲,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需求。这种需求,是整个人类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原动力。人类需求,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范畴。在无限渴求的长河中因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明显表现出历史的阶段性。正如“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