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使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再次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暴露时间和规模的极大不确定性,使其监管和治理的难度较显性债务难度更大。基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理论研究及我国地方政府举债行为演进过程,明确界定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内涵,系统分析基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形成原因,总结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举债方式违法违规性、表现形式隐蔽性、表外负债性、债务规模不确定性等特征,以期为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统计及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正在日积月累,呈现出结构分散、规模庞大、透明度差、违约率高等特点,这必然会破坏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危及各级地方政府的信誉和权威,容易引发财政危机.从而对社会稳定和财政工作构成不容忽视的潜在威胁,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妨碍和谐社会的构建,形成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这些风险主要表现为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其中显性风险包括偿还风险、效率风险、市场风险等.隐性风险则主要是指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社保资金缺口风险和金融风险转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扩大内需和重民生的财政政策下地方债务面临总体规模较大,利用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偿债有很大的偿债压力等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既包括显性的地方公债,如国务院批准代发的,也包括隐性债,即通过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本文就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刘娟 《企业研究》2011,(5):82-82
当前,在我国扩大内需和重民生的财政政策下地方债务面临总体规模较大,利用率不高,部分地方政府偿债有很大的偿债压力等问题。我国的地方债务既包括显性的地方公债,如国务院批准代发的,也包括隐性债,即通过投融资平台形成的债务。本文就我国地方债务的现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一)地方各级政府财力不足,是政府性债务形成和债务规模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从地方各级政府财力情况看,大部分地方政府本级财政基本上是保吃饭、保运转财政,预算可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债务呈现明显增长态势。不仅国内、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拖欠款项等应付未付的显性债务不断增加,而且地方政府担保的各类借款、可能承担的债务以及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隐性债务也日益突现。因此,审计机关应在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成因的同时,查明负债结构及存在的风险隐患等,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类分流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特点虽然我国现行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负债,但长期以来,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直接、间接,或明、或暗的巨额债务。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各级地方政府既有直接债务,也有或有债务;既有显性债务,也有隐性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复杂、形式多样,主要包括:①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国债转贷资金、国内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②向单位和个人借款;③处理金融风险的专项借款、粮食企业亏损挂帐以及工资、社会保障拖欠;④农村合作基金会欠款、政府应付账款、政府采购拖欠;⑤政府担保债务…  相似文献   

8.
药清  董玲 《财会通讯》2014,(3):106-108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在国家的扩张性经济政策下,各种显性、隐性债务大量增加。由于缺乏监管、疏于控制、管理混乱,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剧。本文从内部控制视角出发,将COSO内部控制理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问题相结合,探索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方法。以期为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方财政债务风险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对财政风险问题的认识的逐步加深,地方财政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财政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受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与财务部门的日益关注。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巨大的债务规模和面临的债务风险,固然有地方政府举债不慎、债务风险意识淡薄、债务管理制度滞后等因素,但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转轨和财政体制的转换等两大体制性因素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瑶 《财会通讯》2006,(7):40-41
(一)设立公共债务偿债基金的作用 首先,从制度上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要的资金来源。随着国债规模的扩大,还本付息成本迅速上升以及借新债还旧债情况的出现,如不建立偿债基金制度,可能会出现债务危机,影响政府信誉。相对中央政府而言,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的债务风险尤为严峻,地方政府所负各种债务的总体规模在不断膨胀的同时,逾期债务余额也在累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使偿债基金在我国的建立更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上,我国不少地方已经建立了偿债基金制度。如果有充足的偿债基金作为保证,就能够确保到期债务的还本付息,维护国家信誉,避免出现债务危机。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债务的多年累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产生机理及传导机制,文章以违约债务为基点,构建基于熵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模型指标体系。在量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基础上,提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比一般的线性预警方法更能有效而合理地反映债务风险规模,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新的债务风险控制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07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CRITIC熵权法构造金融压力指数,并分别从城投债利差和相对发行规模两个角度测度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通过TVP VAR模型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的溢出效应,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冲击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始终具有较强的解释效力,并且基本上呈现正向影响;第二,2008—2012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金融压力溢出作用的主要源头为债务利差的波动,2016年以来则转变为债务规模的提升;第三,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风险与偿债风险对金融压力均具有正向冲击作用,整体冲击力度高于前期数次重大突发事件。因此,“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阻断其向金融部门的传导路径,切实打好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攻坚战。  相似文献   

13.
建立地方公债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方公债是政府公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逐步推行地方政府公债制度是完善分税制、全面落实地方政府应有财权的客观需要 ,是强化财政职能、缓解各级政府财政困境的必然选择 ,是统一政府债权、强化债务管理、防范政府债务危机的现实要求 ,有限度、有选择地发行地方公债的条件完全具备 ,并对地方政府公债发行的选择性和限定性及可控性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标: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研究方法:基于债务率,即债务存量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值的视角,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0~2014年年底的地方债务余额数据,对地方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地方债务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门限效应:当债务率高于112%左右之后,原本正向显著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基本趋近于无,而其作用渠道可以明确为如下传导机制,债务率高企带来地方政府偿债压力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导向的财政支出。研究创新:引入债务率指标并基于偿债压力视角分析了地方债务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价值:对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管控治理和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也增长较快,引起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风险及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为分析西南地区主要省市地方政府债务对其财政运行的影响,选取相关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并对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各省市财政运行存在弱的可持续性,虽然地方债还未对财政运行造成显著不利影响,但弱的财政可持续性表明该区域财政运行存在一定风险,政府应注意防范,同时,应加强对新增债务和存量债务的控制和管理,提升财政运行的效率,改善财政运行透明度,建立科学的财政管理体制,提高财政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等,以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效率的四个重要因素:企业规模、主营业务利润率、负债比率和非流通股比例。本文研究表明:在上市公司业绩尚佳的时候,资产运营效率与企业规模、企业非流通股比例之间呈正相关,与主营业务利润之间负相关,与负债比例无关。随着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下降,资产运营效率逐渐脱离上述因素影响,原因为政府支持力度的下降和经营者内部人控制。因此,要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运营效率,需改进内外部治理结构和政府公务员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债务危机视角下的房价走势,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时间序列模型,研究发现:1)债务危机实质是房地产危机,需要提高土地价格避免房地产危机和债务危机.2)地方政府、国企和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增加地方债务规模、土地出让金、土地成交单位价格、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提高贷款利率差来增加房价.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gal system concerning obligation claim rights between host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 (MNEs) home countries on bank credit financing by constructing a legal system distance index including four dimensions. Using 57,526 firm-year panel observations of 7,257 firms from 53 countries operating in China, the results find that legal system distanc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foreign firms' debt financing.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is due to the increasing transaction costs. Further test finds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 declines a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crease. Th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finds that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legal system distance on the debt level is more pronounced for those foreign firms with a large scale, short operating age, not enough collateral, and sales in the domestic market, but show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a sole proprietorship and joint ventures. This study not only expands the literature on “Law and Finance” but also provides an implication for foreign firms' debt financing in the emerging host country.  相似文献   

19.
对希腊债务危机的内外部原因进行分析,剖析希腊债务危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欧元区乃至欧洲经济的稳定,危机可能会蔓延到部分欧洲银行,债务解决出现两难困境,可能诱发全球赤字浪潮爆发,造成全球经济的波动。总结出希腊债务危机启示:欧盟①组建强有力的欧洲货币基金组织对债务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金融创新需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对中国而言,尤其是要关注各级地方政府积累的巨额债务。  相似文献   

20.
Motivated by the rising consensus that corporate engagement in climate change actions holds the key for society's transition into environmentally resilient economy, the study examines whether a firm's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action and its carbon risk exposure shape the firm's debt financing policy. Based on insights drawn from signaling,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agency theories, we develop models that link corporate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actions and a firm's carbon risk exposure with its debt financing decisions. Using data drawn from S&P 500 companies, for years 2015 to 2019, we find a robust evidence that firms that engage in higher levels of commitment to climate change actions issu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debt with longer terms to maturity,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their carbon risk exposure. However, we do not find a robust evidence corroborating an association between firms' carbon risk exposure and their debt financing policy. These findings are consistent with arguments that high-commitment firms enjoy positive reputation, better credit rating, and reduced agency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sts, allowing them to gain easier access to long-term debt mark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